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晚唐駙馬》第153章 1個皇帝的自述
其實初唐的強盛,就是靠對外擴張的一次次勝利鋪墊起來的。一旦周圍沒有征服的對象,巨大的戰爭機器被迫來了個急刹車,內部的各種問題都顯現出來。

在唐朝,打勝仗就涉及到俘虜,這些俘虜就是世家門閥的利益。世家門閥的諸多家奴,除了那些被逼無奈的良人外,最大的來源就是戰俘。

大唐每一次對外戰爭的勝利,都會掠奪許多俘虜,這些俘虜不只是戰俘,還有當地的百姓。世家門閥最開始的家奴,都是這麽來的。

自從大唐衰微以來,很少能獲得俘虜,世家門閥為了維系自己對家奴的需求,這才把主意打到大唐自己的百姓身上。

在這種背景下,魚恩出其不意的大勝,給所有人一個始料未及的驚喜。面對這個難得的好消息,朝堂上歡呼雀躍的同時,也開始思考怎麽瓜分利益。

雖然答應過慍沒斯,這些人都算是投誠,但是魚恩還沒有糊塗到在這種大事上跟皇帝說謊。在給皇帝的奏章裡,他對於這件事情直言不諱,從考量到布局,從事情接連出現岔子到最後事逼無奈的突襲。

最後魚恩建議皇帝,將這些人視為主動投誠,把繳獲回鶻人的牛羊馬匹分給這些人。這樣一來,朝廷既沒有損失什麽,還能給天下外族一個表率,顯示大唐的寬宏大量,為以後招降外族人打下個好基礎。

看過奏章以後,唐武宗對於魚恩的建議深以為然。他是天下共主,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固有思想,更有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考量。也知道大唐現在的情況,急需一股外力打破現有的平衡,鞏固皇家的勢力。

無論是義勇軍還是回鶻人的歸義軍,在他看來還算是自己能掌控的力量,是他叫板仇士良的本錢,威懾天下藩鎮的根本。

只可惜,皇帝是剃頭挑子一頭熱,包括李德裕在內的所有人都不讚同魚恩的做法,其中甚至包含上柱國公魚弘志,他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人。

“啟奏聖上,老奴以為,駙馬所言大有不妥。這些蠻夷猢猻都是狂妄自大之輩,若是將他們自編一軍,恐怕桀驁難馴,重蹈天寶災亂的覆轍。”

在所有人不可置信的目光中,上柱國公就這麽告了自己侄兒一狀,這還是他第一次站在魚恩的對立面,反對他的觀點。

他的話也代表著很多人的觀點,自從安史之亂後,再有少數民族歸附,大唐變多了這個擔心。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對於歸附的少數民族,都是選擇打散後分配諸道。

其實回鶻人和安祿山相去甚遠,他們沒有安祿山的權柄,更沒有安祿山那麽多的精兵強將,不然也不至於滅國。但是對上柱國公的危言聳聽,大家都選擇三緘其口,不是他們妒忌魚恩,也不是他們針對魚恩,只是他們被天寶之亂弄怕了,確實很擔心再出現那種情況。

在這種時候,無論是出於對魚恩的打壓,還是彰顯自己的存在,仇士良肯定要站出來說兩句。

“啟奏聖上,老奴以為上柱國公所言不假,若是不分而治之,這麽大基數的回鶻人要不了幾年就會恢復些元氣。當他們掌握一定的力量後,對大唐絕不是一件好事。”

也許是魚恩的提議太大膽,也許他的意見實在荒謬,居然讓兩個爭鬥許久的老戰友又站到一起。

可惜,同步只是暫時的,下一句話兩人的觀點又出現分歧。

“老奴以為,當將這些人打散後分配諸道。”

“老奴以為,當按照慣例,將這些俘虜發賣為奴,以充國庫。”

兩人的話雖然簡單,但是卻表明了一種態度,

魚弘志的建議明顯是讚同魚恩的話,算作這些人主動投誠。仇士良的話卻是反對魚恩的建議,認為這些人就是俘虜,不能算作主動投誠。因為投誠者算作歸義,大唐當視如己出。而戰俘則是戰利品,任由大唐予取予奪。世家門閥的選擇不言而喻,早就磨刀霍霍準備瓜分戰利品的他們,當然會選擇支持仇士良。禮部尚書崔蠡帶頭,開始洋洋灑灑的長篇大論。

“啟奏聖上,我大唐自立國以來,每戰有所獲,必重賞將士,俘虜充庫。重賞將士以激勵將士進取之決心,變賣俘虜以充實國庫。所以將士悍不畏死,大唐國庫充盈,此乃大唐百戰百勝之根本。”

“況且,若是不嚴懲這些人,番邦外族會當我大唐軟弱可欺,毫無後顧之憂,反正打輸了也可算是歸義。屆時四方蠻夷皆毫無顧忌,大唐烽煙四起便指日可待。”

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結果也不同,有些人只能看到眼前,有些人卻能看的長遠一些。唐武宗是個有遠見的皇帝,不然他也不可能重視鐵鍋,更不可能接受義勇軍。

他知道大唐已經今非昔比,已經面目全非,想要振興大唐需要什麽,這些回鶻人能給自己帶來什麽。這些回鶻人在他看來便是義勇軍,便是為大唐征討四方的精兵強將。

窮則變,變則通。大唐如今窮困潦倒,有些事情必須要做出改變。

可惜有些人看不到這些,他們只能看到過去。世家門閥一而再,再而三的與自己背道而馳,讓他傷透了心。

都說物極必反,唐武宗現在就是這樣,看夠了這些人的眾口一詞, 他感覺只有魚恩與自己想的一樣,也只有他才是對的。

當沒有人再為魚恩辯護,順從自己的意思時,他忽然站起身親自為魚恩與自己辯護:“立國之初,大唐百戰百勝,將士甘願效死固然功不可沒,但也不能抹殺大唐遠交近攻的國策,全力攻其一點的戰術。無論是西域,突厥,吐谷渾還是高句麗,無不是集中全國的精銳之師,拉攏所有可以拉攏的勢力,專攻於一方才能有所斬獲。”

“現如今,大唐藩鎮林立,不可能集中全國的精銳之師,再不能拉攏其他勢力,朕還怎麽收復隴右,怎麽征討四方不臣,怎麽振興大唐?”

“朕明白,神策軍是朕為拱衛京畿的盾,不可能調動太多人手出去征討四海。所以朕才會同意組建義勇軍,想讓他們成為為朕征討四海的矛。可惜義勇軍人數太少,又沒有兵員補充,早晚有打光的時候。”

“朕感覺魚恩說的沒錯,只要朕能善待這些回鶻人,短時間內他們會為朕去征戰,對於朕來說這便夠了。造反只是以後的事情,或許會發生,或許不會。只要朕能善待他們,讓他們對大唐有歸屬感,眷戀大唐,就算有人居心叵測,大多數回鶻人也不會聽憑這些人的擺布。”

“況且有天寶之亂的先例,朕絕不會給這些人太多的權柄,讓他們有凝聚的機會。他們只會如鮮卑一般,慢慢融入大唐,慢慢成為朕的百姓。”

“若是諸卿堅持將這些人分配諸道,那麽他們是朕的兵還是諸道的兵?但凡諸道有變,他們心念家人,還能效死呼?”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