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一聲巨響,怪物閃亮登場
草原的號角連天,軍旗獵獵,從天空看下去,蒼茫的天地間,一道黑色的洪流向著多斯拉克海的深處前行,這些是幾萬名蒙古人的軍隊。
蒙古人以九為神聖,白色為吉祥,在這支龐大的隊伍之中,蒙古王權的象征——九尾白旄大纛旗在風中高高飄揚。聚在這支旗幟之下的是蒙古騎兵和其他遊牧民族騎兵,他們有的是那顏可術盞所屬的蒙古那顏部,還有他召喚出來的女真人騎士,轉化的古拉姆騎兵,附屬的多斯拉克人仆從騎兵,以及大宋的漢人們。
蒙古大軍在一望無際的多斯拉克草原擺出了方圓幾十裡的陣勢,斥候騎兵更是發出了上百裡遠,讓敵人的任何埋伏,伏擊都成為不可能。
那顏可術盞居中前行,右翼軍掩護西側,而左翼軍則掩護東側。一支小部隊擔任軍隊前衛,而另一支軍隊則護衛後方,因為後方有蒙古人的後備牲畜。
十進製組織,使其軍隊變化多端,極為機動。每支千人部隊就像是萬人隊主營的縮小樣板一樣,發揮著作用。萬戶長居於其千戶部隊的中央前行,並且他還按其所需,配置有其他九支部隊環繞四周。
部隊扎營露宿時,將領處在中央營地,四周則由衛隊和其他士兵守衛。夜間,馬匹保持戰備狀態,以備不虞之需,而在營地的邊緣,還設有環形的防禦帶。
夜裡宿營時,一些斥候騎兵會被派出遠離大營幾十裡的地方警戒巡邏。
蒙古士兵會根據所屬的部隊被分成一個個小群體,遍布在鄉間,安營露宿。他們會選擇黃昏的時候燃起小火,那時天色不昏不暗,近處看不清燃起的火光,而遠處又無法看清冒出的煙幕。就著火,他們快速地準備一天惟一的一頓熱食。飯後,他們並不閑逛或在火邊睡覺,而是分散成更小的群體,三五人一群,睡在遍布整個地區中。第二天天色未亮,那些斥候騎兵開始仔細偵察四周,可以鎖戰場情況隨時在蒙古人的掌控之中
蒙古士兵遍布在一個如此廣大的區域之中,通信變得非常重要,然而卻又十分困難。傳統的軍隊以大型縱隊的方式來行軍和扎營,指揮官通過書面通知或者是傳令兵口頭通知的方式,可彼此輕易地進行溝通。
對蒙古人來說,部隊分散方圓幾十裡的范圍之內,且連軍官也都是文盲,這個絕對不忽悠,這些驕兵悍將大都是文盲!也可以說統統是文盲。。。各級所有的通信都不得不通過口頭而非書面來加以傳達。
命令是通過士兵口頭傳達的。口頭傳達系統的問題在於消息的準確性;消息不得不被人一次次地加以準確地複述,然後又要準確地記住和表達。為確保準確的記憶,軍官們用韻律來發布自己的命令,這種韻律利用的是一種每個士兵都熟悉的標準系統。蒙古人利用一套固定的悅耳音調和詩歌式樣,按照消息的含義,可臨時編造出不同的詞語。對士兵來說,聽消息就如同是在學習一首已知曲調的新詩篇,每一個蒙古士兵差不多都是吟遊詩人……
士兵們常常在他們的小群體中邊走邊唱,就如草原上直到今天仍在邊走邊唱的一群群牧民那樣。蒙古勇士除歌唱他們經常所歌頌的有關家鄉、女人和戰鬥內容的歌曲外,他們還歌唱已被編成樂曲的法律和行為規范,以便人人都能熟悉它們。通過記住法律和經常練習“消息——歌曲”形式的方式,所有人都可通過一種便於複述的新詩歌形式,來隨時掌握新的消息,並且可把它帶到所指定的地方。
那顏可術盞聽過他們唱過,
表示聽不懂,盡管他己經在軍中推行了數年的“文盲清洗運動”,教授漢字,對於蒙古人的這種唱歌式的消息傳遞方式,具有合理和存在的必要性,也就沒有強製取締。那顏可術盞騎在白色“林明美”身上,在怯薛軍的護衛下,審視著滾滾而前的鐵騎,他還有一匹褐色的公馬,叫“瑞克卡特”。
遠方一隊隊的騎兵呼嘯的前進,在並不遠的地方,騎炮兵們準備著的重型馬車排成了一條長長的縱隊,毫不示弱的緊跟在騎兵的後面。
在他們的後面還有二百名昊天道的傳道士和“戰鬥修女”們,他們也準備著四輪重型馬車。傳道士的任務就是要給那些被征服地區帶去天道的福音。
那些光著頭的“戰鬥修女”們,除去自己的武器裝備外,那顏可術盞可給她們裝備了量身定做的,盡顯女性身材的鎧甲,就是二次元世界常見的那種。
而且那顏可術盞還很騷包的在那些镔鐵鎧甲的外面鑲嵌上了一層金光燦燦的黃銅皮,舍不得用黃金的。讓這些年青秀氣的“戰鬥修女”們就像傳說中的“黃金聖鬥士”。
這些“黃金女聖鬥士”們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讓見過她們的人全都眼熱不已。士氣值飆升。
他對自己的部隊非常自豪,那些彪悍的蒙古騎兵們除去應有的裝備:刀劍、鎧甲、飛火槍之外,還裝備了只有臭土豪才裝備得起的裝備;絲綢長袍,人手一件。
蒙古士兵都穿著一件絲綢長袍,,編織得十分細密。敵人的箭很難穿透這種綢衣,只會連箭帶布一同插進傷口,因此醫生只須將絲綢子拉出便可將箭頭從傷口中拔出,自帶減傷和增加治療的屬性,絲綢長袍並不會像某些無知小兒說的具有增防效果,只是很難穿透而已。
進入多斯拉克大草原己經十天,一路上的那些多斯拉克“卡拉薩”,要麽臣服,要麽被殲滅。剩下的都跑得遠遠的,他們向西方逃去,也將桃花石人到來的消息,傳到了西方。
在檢視那些多斯拉克人的營地的時候,那顏可術盞發現雖然來到多斯拉克海已經了幾年,也和多斯拉克人打過無數次交道,但這些多斯拉克人出了一些生活用品有所改變之後,使用的武器裝備還是老樣子:彎刀,弓箭,皮鞭,沒有一點改變!
這讓他很是不解,就連他手下的多斯拉克仆從騎兵都用上了長矛,穿上了皮甲,戰鬥力加強了不少。為什麽這些多斯拉克人還是沒有任何改變?還是老樣子?
按說在被蒙古人按在地上猛錘一頓之後,多斯拉克人應該學到什麽,至少明白武器裝備的重要性,知道披甲的重要性,但一個都沒有。
按道理說戰爭是人類文明的催化劑,戰爭可以毀滅文明,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卻有離不開戰爭。
如果遠古時代人類沒有相互間的戰爭,廝殺,根本就不會用石器、青銅、甚至是鐵器的發展和延續, 也就不會產生石器時代(氏族文明)、青銅器時代(奴隸製文明),鐵器時代(封建文明),為了戰爭的勝利,發明了火藥,沒有英國和法蘭西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蒸汽機、煤、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也就不會出現。
沒有英國的普魯士的對抗,也就沒有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就近入不了“電氣時代”
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雷達,導彈,核能,計算機也不會很快發展起來。
沒有美國和蘇聯的全球爭霸,第三次科技革命也不會那麽快到來,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也不會迅速出現……
戰爭促進文明發展,社會進步,但多斯拉克人還是那麽“芹澤多麽窮”!為什麽他們不會學習?不去發展?
或許因為他們都是文盲!想到這裡,那顏可術盞有一種智力上的優越感。
那顏可術盞不知道的是,自從桃花石汗國的崛起,又把周邊的多斯拉克卡拉薩抽了個遍。那些多斯拉克人再也不敢輕易的向往年一樣南下掠奪。他們躲蒙古人還來不及,又怎麽會去向敵人學習?
得益於多年來通過商隊對多斯拉克海的滲透,無數的情報源源不斷的匯總過來。
其中的一條有為關鍵:多斯拉克人在猛地被蒙古人錘了一頓之後,反應了過來,在發現這些“桃花石人”的目標直指“聖母山”,之後,他們還是集結到了維斯?多斯拉克,看到出來,這些多斯拉克人是打算在首都聖城迎擊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