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冰與火之歌―蒙古入侵》154章 火槍?不符合暴力美學!
另外;發射榴彈時,炮手在發射之前首先要目測目標和火炮之間的距離,估算炮彈到達目標的時間,然後把榴彈的引信裁剪到合適的長度,再點燃引信、用榴彈炮把榴彈發射出去。

這個發射過程相當繁雜,如果引信剪得太長,榴彈落地後會半天不炸,給敵方士兵留下閃避時間甚至會被大膽的敵人用腳踩滅;如果引信太短,可能會在半空中就爆炸。這也是爆炸炮彈不如實心彈使用的多的原因。

榴霰彈是逼格比較高的一種爆炸炮彈,這東西相當於榴彈和霰彈的混合體,使用起來比較困難,對炮手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準確估測炮彈在空中的飛行軌跡,使其正好在地方士兵集群的前上方爆炸,然後把大量的霰彈灑向地面,

不管是發射榴彈還是榴霰彈,都需要有優質的測量工具,並要求炮手需要具有一定的數學知識,這些對於現在的蒙古軍隊炮手來說,過於困難。

三;采用黃銅合金而不是青銅來鍛造火炮;

得益於以前戰爭中繳獲的多斯拉克人發辮上的銅鈴鐺,(蒙古人打掃戰場時,一般都會拿走多斯拉克人的武器和頭上的銅鈴鐺)讓“鞍山城”有了一大批銅資源,將這批銅鈴鐺融化之後,大宋鍛炮師父們就將其用在了鍛造大炮上。

銅合金的硬度強度是看合金比例的,最高強度的黃銅和青銅強度差不多,黃銅的主要優勢是一.便宜。二.散熱快。三.耐磨性好,黃銅的耐磨性非常好。青銅,尤其是錫青銅的主要優勢是耐腐蝕,錫青銅的耐腐蝕性非常好,所以更適用於海軍鹽霧高環境。所以在十九世紀時英國人陸軍多用黃銅炮,海軍多用青銅炮

青銅炮的炮管比較軟,在多次發射圓形炮彈時,炮彈以不正圓的方式穿過炮管,容易使它變形,因此青銅不適宜製造重型炮···

有了火炮,那麽火槍也不可以缺席,那顏可術盞曾經和幾名大宋的熟練鍛炮師父,研究過一段時間火槍,按照他的記憶畫出的圖紙,大宋鍛炮師父們花了一個月時間造出了冰火世界第一隻“火繩槍”。

至於為什麽不搞轉輪火槍和燧發槍,原因很簡單,那顏可術盞根本就不知道怎麽搞帶發條鋼輪,或是擊錘,燧發擊砧,至於那麽雷管裝藥和火帽擊發藥更是一竅不通,雖說也讀了十六年數,但現在那顏可術盞只能記起元素周期表十位而已。非要他做,無異於讓那顏可術盞現在做一套《五年高考三年測試》試題,結果肯定是慘不忍睹··

所以只能沿用老式火繩點火法,大宋鍛炮師父們造的這隻火繩槍,身長槍管長五十五厘米,口徑三厘米、柄長八十八厘米,全長一百四十三厘米,槍管為八棱形,護木前端裝有一個固定用的卡筍,采用機械式瞄準具,每分鍾可發射二發。最大射程一百米,有效射程五十米,由兩名射手進行發射,槍很笨重,大多時候只能用叉形座來支撐發射。

而且手巧的大宋鍛炮師父們還將“火繩槍”的點火裝置,由原來的手持點火物引火發射改進為半機械式的點火裝置:在槍托的外側或上部開一個凹槽,槽內裝一根蛇形杆,杆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構成扳機,可以旋轉,並有一個夾子夾住用硝酸鉀浸泡過的能緩慢燃燒的火繩。槍管的後端裝有一個火藥盤,發射時,扣動扳機,機頭下壓,燃著的火繩進入火藥盤點燃火藥,將彈丸或箭鏃射出。而且還改進了槍托並加裝了護木,使火槍可以抵肩射擊。

雖說這隻“火繩槍”在測試時的破甲能力不錯:在有效射程內可以保證射穿鐵甲“一槍兩洞”,

但效率比實在太低,目標遠了,射出的彈丸就不知道飛哪去了。太遠了射擊,根本沒有效果。

五十米,可能騎兵幾秒鍾就殺到眼前。而五十米,意味著弓箭手也可以射擊,進行精確射殺。若是在平原上,三千火繩槍手,對決三千騎兵,絕對是三千火繩槍輸了。

而更為坑爹的是,一分鍾才能射擊二槍,若是不熟練的一分鍾能射出一槍就不錯了。而熟練的弓箭手,一分鍾能射出二十多隻箭。

而且在測試中,這隻火繩槍暴露出了幾個弊端:

首先引發火繩槍需要一段火繩,通常是由幾股細亞麻繩搓成的導火索,用醋煮過或用硝酸鉀泡過,在天氣潮濕的時候,火繩極難點燃,火繩點燃時也很危險,稍不小心,火星就會點燃身上背著的彈帶,引起爆炸傷及火槍手自己,而且點燃的火繩在夜間很容易暴露自己,這樣欲在夜間偷襲敵軍簡直不可能。

其次火繩槍操作極其複雜:有諸如持叉架、吹火繩、裝火繩、試火繩、吹火繩、開藥鍋蓋等二十五個開火步驟。

雨天不能使用,會進水而不能發火。其實不光是雨天不能使用,就連風大時也不能使用,因為風會把火門上的傳火藥吹走

火繩槍射程短,射擊速度慢,再加上質量太差,跟衝擊速度快,射擊強大的騎兵相比,絕對是完敗的料。在火槍的射擊速度,射程、殺傷力、質量等四個問題上,沒有得到解決前,火繩槍屬於完敗。

射程短了,裝彈速度慢,射擊過程非常複雜而緩慢,注定不可能實用,大量裝備部隊。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就收藏有一件元代至正十一年(公元一三五一年)火槍, “至正十一年”火槍槍身長四百三十厘米,口徑三厘米,重四點七五公斤,手持的木柄長七十厘米。“至正十一年”火槍一種金屬手持槍,既沒有照門也沒有準星,而且沒有可以抵肩的槍托,僅能進行概略射擊,它在戰爭中的作用恐怕僅僅是造成敵軍的混亂而讓己方步兵和騎兵有機可乘。

而且從那顏可術盞的私心來講:拿著火槍轟殺敵人一點也不美麗。

雖說:一字排開,密集站位。在鼓手的號角下,無畏的向前進發。在抵近目標三十-五十米左右的距離後,開始射擊,整齊的線列步兵,排隊槍斃的最大的魅力。

這個“男人最浪漫的時刻”,在那顏可術盞看來,一點也不MEN,缺少美學!缺少暴力!

騎兵衝鋒,重步兵推進,神臂弓齊射,天空中射出的箭矢擋住了陽光;想想都美!

漢子們面對面的廝殺,刀劍捅肉,槍矛見血,斧頭劈向敵人的頭顱,長劍劃開敵人的肚皮;露出白的內髒紅的血,哇塞,這才是暴力美學的至高體現,才是詩意的畫面,強烈的視覺反差,人*面和暴力行為的具體體現。

再加上現在蒙古軍隊實際上已經對敵人形成了武器,軍事思想,組織性的代差,可以說是實力上的碾壓,劃時代的火槍反而體現不出先進性,才加上火繩槍確實爛。

所以在經過一番思量過後,那顏可術盞就不在考慮火槍的事,至少在短期內。

他撥給大宋鍛炮師父們大量資金和物資,讓他們繼續研究改進火槍,一年,二年,三五年都可以,不急。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