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八年五月十六,上諭下達內閣、六部、都察院、翰林院等諸衙門,表示皇帝純孝,今年將親祭穆宗先皇忌辰,拜謁昭陵。
著調東閣大學士許國、左都禦史王國光、禮部尚書潘晟、工部尚書魏學曾伴駕隨行,參讚典禮著調翰林院修撰高務實奉駕隨行,參讚祭詞。
命潞王翊鏐監國,內閣四輔臣為居守大臣,內閣及各衙門一應事務照常如儀。如遇急務,可請兩宮皇太后及潞王決斷,並報行在知曉。
上諭傳至翰林院,翰林院上上下下看高務實的眼神都不對了。
想想看,陪同皇帝出行的四位大臣,有閣老一人,有總憲一人,還有部堂兩人,四個人負責“參讚典禮”,也就是安排各項儀式。
除此之外,伴駕隨行的文臣就只有高務實一人了!
參讚祭詞也就是負責寫祭詞,這個活兒……說實話,翰林院這些學霸們誰寫不了啊?還非得這位六首狀元才有這個能耐麽!
可是沒法子,皇上心裡就認準這位了,誰讓人家給皇上做過十年伴讀呢?這份際遇,大明開國兩百多年,怕也就這一位了,羨慕都羨慕不來。
有人私底下議論:就衝皇上這份信重,高修撰怕不是十年入閣的節奏?
但也有人反對:皇上信重看來是錯不了,可是入閣畢竟要經過廷推,高修撰原本的優勢除了考得好,就是年輕,可是年輕這一條在廷推的時候,可未必真是優勢啊。
想想看,十年之後高修撰才不到而立之年,內閣的閣老們和九卿各官都是什麽年紀,讓他們廷推同意這麽年輕的一位閣臣入閣,要不得幾年不就做首輔了?三十幾歲的首輔,那他要是不犯大錯,一直乾到致仕,這首輔難道要做三十幾年嗎?那誰受得了!
不過,私底下議論歸私底下議論,大家還是紛紛來恭喜高修撰,那模樣仿佛高務實明天就要做元輔了一般。
高務實本來也沒料到這一點,但此時也只能一一含笑謝過,又不斷地謙遜,說皇上無非是不知諸位的斑斑大才,將來有機會,自己一定會在皇上面前介紹諸位的才乾雲雲。
總之就是說的比唱的還好聽,至於有沒有人信,他高修撰就管不著了。反正就是溫言在口,大棒在……哦,大棒還是先收了吧,暫時好像還用不著。
蕭良有和王庭撰當然也很羨慕,不過他們的心態比其他翰林們要好,最起碼現在高務實在翰林官中只有兩位同年就是他們倆了。
至於其他同年,留京的已經開始觀政,授了外官的已經奔赴各地,而過了館選成為庶吉士的那批“半路修仙”者們,雖然已經進了翰林院,但他們還要面臨差不多三年的學習才能正式授官,現在可幫不上高修撰什麽忙。
現在能幫上高修撰的同年,就只有他倆,這可是個好機會尤其是高務實既然要奉駕隨行,陪皇上去祭奠穆宗皇帝,那麽纂修工作就會耽擱,這個時候可正是他倆展示能力的時候。
只要纂修進度沒有因為高修撰不在而延遲,雖然皇上多半不會知道,但高修撰回來肯定會知道,到時候肯定得感謝他們這兩位同年的辛苦。他們兩人都很實際,知道就憑他們這點資歷,要讓皇上知道他們,那是難如登天,可是只要獲得高修撰這位同年的認可,他們的名頭傳進皇上耳朵裡不就是遲早的事麽?
如果高修撰是一般人,他們或許還要擔心他會不會因此嫉賢妒能,但他高修撰不是一般人啊,他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根本看不到有被取代的跡象,他嫉賢妒能幹什麽?
蕭良有和王庭撰心裡清楚,高務實現在只會擔心幫手不夠,根本不會擔心他這一科的進士有人能取代他的聖眷!
這就是機會啊,這種機會不抓緊豈不是傻?
所以當高務實帶著歉意地跟他們說,“這段時間要辛苦二位年兄了”的時候,兩人連連客氣,說不辛苦不辛苦,他們一定盡最大的努力,保證不落下太多纂修進度。
五月二十,皇帝鑾駕出發,潞王領銜內閣及各部院文武大臣在西直門送別,高務實作為奉駕隨行官員,也隨同鑾駕出發。
當然,除了他本人之外,還帶了二十來個家丁隨行,其中順天府大興縣生員侯拱辰也扮作高家家丁隨行。
皇帝出行當然是乘龍輦,四位大臣也都有自己的綠呢大轎,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