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宦官機構極其龐大,號稱“內府”,乃有十二監及四司八局。而兵仗局,便是八局之一,掌造軍器,包括刀槍、劍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類兵器。
有明一朝,最開始的時候,負責製造火銃的機構為寶源局,後期則改為兵仗局和軍器局。其中軍器局設置於洪武十三年,兵仗局設置於洪武二十八年。
永樂時期,朝廷把火器鑄造權收歸中樞,“凡火器系內府兵仗局掌管,在外不許成造”。各地所需火器,均需申報後由中央製造,再發送至各地。此時的兵仗局屬內府系統掌管,主要職能是生產製造各種火銃和發射火藥,是專門的火器製造部門。
這兩局相比,兵仗局的鑄造技術要略高於軍器局。《英宗實錄》中記載,正統四年,皇帝認為軍器局製造的火器質量不高,令軍器局以兵仗局製造的武器作為標準。原文為“比聞(軍器局)所造多不如法,其於兵仗局各取一件為式”。
然而由於中樞的製造機構與軍隊脫節,不明白軍隊的實際需求,因此製造出來的火器難免不實用,“或宜於此而不宜於彼,或可以攻而不可以守”,總之就是看起來不錯,而用起來糟糕。
於是到了正統十四年,朝廷開始逐漸放開禁令,“各邊自造,自正統十四年四川始”。地方製造火器時候,必須上報具體數目,中央批準後才能製造,不能私造。
不過這些規定,在軍工私營推行之後,又逐漸起了新的變化。
這個變化最有意思的一點就是,兩局都開始從製造部門變成試驗和檢查部門。
因為生產部門現在基本已經由私營工廠包辦了。
私營的軍工部門,火器生產以京華為最強,冷兵器生產以王氏為最強。目前只有盔甲方面暫時還是以官營各局更為強勢。
不過,這也是京華對盔甲製造興趣不大才造成的,由於高務實不是很重視這一塊,京華在這個方面主要隻負責提供鐵料。而王氏則是限於資本有限,加上不敢包攬“攻”與“防”兩方面用器的製造,這才使得兩局還有必要保留生產部門。
當然,他們的生產既然已經局限於盔甲方面,對於火器這一塊的業務,便隻好委屈一下,削減了又削減,到現在已經隻做試驗和抽檢了。
京華“萬歷一式刺刀款火槍”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送往兵仗局試驗的。
其實兵仗局的試驗流程,最早還是京華提供的,包括高務實當年奉旨去宣大巡視武備時搞過的那些項目,如射程、有效殺傷射程、射擊精度、裝填速度、連續射擊可靠度等等。
如果說還要加上什麽,那大概就是性價比。
當年高務實推進軍工私營的時候就曾經提出過,凡是不具備高性價比的武器,都不是好武器——你一百兩銀子一把的火槍,哪怕裝填速度快一倍,也不如五把二十兩的普通貨。
這裡是大明,不怕拿數量硬堆,怕的是單兵成本太高用不起。
但萬歷一式,似乎就很不符合高務實自己當年提出的性價比觀念,因為其單價高達三十兩銀子一支,是現有隆慶二式火槍的差不多兩倍。
換句話說,原先用隆慶二式,裝備十萬大軍也只要一百五十萬兩,但如果換成萬歷一式,就得三百萬兩了。
而實際上現在朝廷一年也隻換裝兩萬多、不到三萬支隆慶二式火槍,倘若換成萬歷一式,在朝廷撥款不提高的情況下,豈不是只有一萬到一萬五千支了?
這……大明百萬大軍,得換到哪一年才算完?
陳矩身為禦馬監大太監,兵仗局也是在他的實際管理之下的,
他對這個問題也很糾結。按理說,他和高務實那是老朋友了,高務實在這些事情上也的確從來沒有坑過他,可是對於要不要支持以萬歷一式取代隆慶二式,他還是很猶豫。
萬歷一式是不是一支好槍?這個答案是肯定的,兵仗局的測試結果是,這槍的槍身除非拿去硬擋敵軍騎兵衝鋒時砸下來的狼牙棒,否則在戰場上損毀的可能性很小,而配備的刺刀更是誇張,那一支“半截唐刀”,在使用者有力的情況下,足以將現有的任何盔甲近距離洞穿!
甚至,拿來拚刀也不怕,現有的製式雁翎刀、苗刀(戚家軍版)都會在硬拚中被斬斷,只有樸刀不至於斷裂,但也會缺口。
這就厲害了,要知道樸刀和刺刀完全不是一個重量級的武器,所以高務實說這刺刀是最新冶煉技術下形成的新一代“尖兵利器”,的確不是吹噓。
只是這個價格……這麽短短一截……
實在太貴了,幾乎等同於同重的銀子了。
朱翊鈞聽完匯報也有些頭疼。
貨肯定是好貨,這不用說了,雖然他沒法看實際打靶(不允許在皇帝面前實彈),但兵仗局安排了“拚刺刀”演示,這萬歷一式的刺刀在他看來完全擔得起“削鐵如泥”、“吹毛斷發”的美譽。
可如果要列裝這樣價格的火槍,兵部肯定是一臉笑得稀爛,但戶部怕是要發飆。
關鍵是他今年還減免了一大筆賦稅,這個缺口還指望幾大港口的商稅提高來補呢,現在上哪弄這麽一筆錢去換裝武器?
當然,朱翊鈞的思路是換裝速度不變,一年換裝兩萬五千支到三萬支,而不是撥款不變、削減數量。
削數量也是有問題的,現在隆慶二式各地邊軍都想要,幾鎮連番上疏,有仗打的遼東不必說了,理由就是我這裡急需;其他各鎮也不客氣,比如陝西方面就說,隨著俺答的病重(之前還只是病重的時候),現在東套和西套都有些不穩,萬一要是打起來,咱們擋不住。
宣大山西三鎮則說,由於俺答病重,擔心他死後局勢有變,我們三鎮這幾年騎兵反而減少了,如果再沒有火槍之利,後果不堪設想。
甚至連薊州的戚繼光都湊熱鬧,說空心敵台建成之後,薊鎮雖安,但苦於火力不足,始終無法對入侵的敵軍造成足夠的殺傷,因此急需更換隆慶二式火槍以提高火力。
要說他們邊軍是真的需要,那也就算了,京營居然也嘰嘰歪歪,說什麽邊軍換裝居然比京營的力度更大,這簡直是本末倒置,我京營坐鎮燕京,乃是陛下您震懾天下的最強武力,焉能落於人後?是以我京營也需要大力換裝——如果是一年三萬把,我京營得要一萬五!
你也好意思說自己是大明的最強武力?
朱翊鈞對這些說法全部隻當沒看見,還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在分配,基本上還是遼東拿大頭,薊鎮和宣大等地跟著分一點,陝西就基本是湊數了,至於更遠的地方,尤其是南軍方面,那就更少。
不過南京兵部也不是吃乾飯的,他們還有獨特的一招:咱們自己買。
南直隸、浙江、廣東等地都比較有錢,督、撫各衙門隨便擠一擠,就能湊幾個十幾萬兩出來找京華自購——只要南京兵部用印就行了。
大明的體制很獨特,南京兵部的實權很大,南方各省的軍備都是南京兵部直接管,只有重要大事才會報北京兵部或者朝廷,向這種地方采購,南京兵部完全可以做主。
而南京兵部根本不可能會反對地方自購——又不要它出錢,地方軍備強了,他們南京兵部腰杆子才硬啊,所以當然不會反對。
北京方面雖然因此丟了南方諸省換裝的大包袱,但京營和九邊的兵力畢竟遠超南方,如果現在槍支價格增加一倍,問題還是很大。
上哪弄錢呢?朱翊鈞開始頭疼起來。
“務實……”猶豫了一會兒,朱翊鈞還是開了口:“你看這萬歷一式,賣二十八兩如何?現在戶部實在是緊張,而去年堯娥大婚,今年堯媖大婚, 明年潞王又要大婚,內帑方面一時也有些窘迫……”
別看只是砍了二兩銀子,但換裝是大買賣,一年三萬支的話,這就六萬兩銀子省出來了,十年換裝三十萬支,那就省了六十萬兩。
皇帝親自談價,這還是第一次,這個面子得給。
六萬兩固然不是小數目,但高務實還能接受,畢竟這筆買賣的帳其實不是朱翊鈞那個算法,他那是個外行算法。
現在這個新的滲碳鋼成本比較高,主要還是生產工藝不太成熟,現在產出的,其實都是臨時生產線上出來的產品,將來肯定還有生產線的調配升級,再加上工人工匠們的熟練度慢慢也會提高,良品率肯定會隨之上升,成本也會逐漸下降,到時候如果還維持原價,那肯定是賺翻了。
咳,因為哪怕隆慶二式,利潤也是很可觀的,何況萬歷一式?
所以只要換個思路,就會發現哪怕二十八兩銀子一支,也就是前一兩年賺得少點,最遲到第三年,成本肯定大幅下降,利潤自然一下子就上來了。
因此,拿下訂單才是關鍵。
高務實歎了口氣,正色道:“君有所命,臣豈敢不從,皇上說二十八兩,那就二十八兩吧,京華方面……臣自去想辦法跟他們解釋。”
嗯,京華是個商業集團,這個話高務實早就多次跟朱翊鈞說過,朱翊鈞也是能理解的。
見高務實答應,朱翊鈞松了口氣,連忙敲定下來:“那好,戶部方面,由朕來說,實在不行,多的錢就戶部出一半,內帑出一半。”
咦,你現在就有三大征時的覺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