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輔 ()”
高務實頭上的標簽早已是實學改革激進派,而改革有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即改革的目的或者說目標是什麽。
說高務實的改革就是為了“出海”,這顯然不對,出海是手段,是過程,但絕非目的。
改革的目標只有兩個字,兩個字可以組成一個詞,即:富強。
大明在改革之前,其實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也是富強的:財富生產能力在全世界首屈一指,百萬大軍的規模在全世界依然首屈一指。
但這種富強是一種虛胖式的富強,其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表現很多。譬如民間的確有錢,但財富集中於權貴階層,且全國不同地域地區的貧富差距非常巨大——蘇州、兩京等處城市之中隨便打個短工都能月入四兩到八兩銀子,而陝甘川滇絕大多數農民可能一輩子沒在手裡摸到過“銀兩”是個什麽東西。
至於強大的軍隊,那就看你要怎麽比。論規模,大明的確天下無敵,可惜規模這東西有時候並不代表戰鬥力。
高務實在約二十年前即隆慶年間有過估計,認為當時大明勉強具備對外作戰之野戰能力的軍隊不超過二十萬,而這其中真正的精銳不超過一半,也即十萬左右——幾乎全是家丁或家丁式的軍隊。
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大明的所謂富強,歸根結底只是建立在巨大的國家體量上而言,絕非高務實所認同的富強。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體量巨大而實際效能很差,這就是說國家對於基本國力的轉化能力太差。
換句話說,朝廷在制度上有嚴重的問題,所以高務實選擇改製。
改製針對的是當前,他也是依靠皇帝、朝廷對於當前局面的不滿意,才得以順利推進那些改製。然而光面對當前而不面向未來,這樣的改製歸根結底只是在“末”上面動腦筋,而非涉及於“本”。
這個“本”是什麽?換句話說,未來是什麽?對於此時被後人稱之為“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大明而言,當然是工業化。
何謂工業化?不是說他派人開了不少礦,建起了在當前算得上先進的鐵廠、船廠之類就算工業化了,那太膚淺太膚淺。
工業化的本質上是建立規模化的市場,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建立和發展產業生態。這裡尤其需要強調“生態”二字,也就是說這些產業需要成體系,要有緊密的內在聯系,是一個有機體。
但是,建立規模化的市場,在後世來說,那需要進行昂貴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修鐵路、公路來降低物流成本。這實際上是一筆巨大的“沉沒成本”,而且收益不高,所以這些都不是私人資本願意乾的事。
以高務實的京華這樣強大的財力,修一個定南城都差點要勒緊褲腰帶,指望他去修這個時代的高速公路那不是要了老命?
至於鐵路,眼下連蒸汽機都沒有,鋼鐵產能也達不到那個地步,根本就是基礎產業不過關,現在自然提都不必提。所以此時京華的對外擴張、據點建設全都是依托海港來進行,就是這個原因——高務實付不起這樣巨大的“沉沒成本”。
按照後世經濟學上的理論,要建立和發展產業生態,需要使得實體產業有利潤空間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通過資本增密來獲得進一步發展的能力,這其中包括人、財、物的資源聚集。
在後世,通過引進成套技術來迅速建立產業生態也是一筆巨大的開銷,當然這個一般不能算沉沒成本,因為這個投入產出還是非常可觀的。紅朝建國後,從教員時代到改開之初的四次經濟層面遇到的危機基本與此有關。
高務實面對的情況與那個時候略有不同,因為紅朝建立之時不僅經濟一窮二白,也沒有對外擴張——當然也不具備那個條件,故不可能通過歐洲列強式的掠奪模式完成資本積累。
好在高務實面對的情況比那時候總好了不少,他可以通過穿越者的技術優勢在國內完成資本積累,可以通過身份地位優勢結合之前的資本積累拉攏一批舊利益集團,繼而形成合力開始對外擴張。
但是,擴張的目的,於歐洲而言只有掠奪,於高務實而言則還有更高需求,他需要的不是殖民地式的擴張,他需要的是“建立根據地”。
這就意味著他不能一味掠奪,他要同化當地原住民,用“歸化戶籍製”來將原住民轉化為可以作為統治基礎的“漢人”。也意味著他需要建設當地,而不是隻把當地作為“單一原材料生產基地”來建設。
為什麽後世在二戰後獨立的絕大多數國家最終都不能完成工業化?因為他們的經濟基礎就是“單一原材料生產基地”,不具備全面性,不能形成自己的工業體系,沒有所謂產業鏈這種東西。
他們的一切生產,實際上都是由米帝所安排的,是米帝自身世界帝國體系內的一部分,只要米帝對他們的表現有所不滿,或者到了該割韭菜的時候,米帝就可以輕易卡住他們咽喉,而他們只能任人宰割。
紅朝之所以能擺脫這種最悲催的局面,原因是紅朝在被稱為立國之戰的朝戰打完後,雖然很快面臨鷹、熊兩大勢力集團的孤立,幾乎成了世界孤兒,但偏偏堅持住了,沒有崩潰,結果成功的完成了“去依附”,形成了自己完整、獨立的工業體系。
至於後來毛熊崩潰,紅朝以極大的戰略智慧,韜光養晦加入米帝體系,在默默承受雙重剝削的情況下,假意達成與米帝的所謂“戰略互補”,以至於當時米帝金融集團興奮到公然宣稱什麽“中美國(注:即Chimerica,又譯中美共同體)”,什麽“G2”……
但那種模式顯然不能長久,不可能我紅朝負責賺錢而你米帝負責花錢,因此十年後……大家都知道了。
高務實面對的情況也比當時的紅朝好了不少,至少他不必面對一個真正的霸主級對手,更不必因為暫時無法挑戰而只能先委曲求全。他的背後,大明依然擁有這個世界最為巨大的體量,而他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利用這種體量。
但是,出於對大明特色政治的擔憂,他很難全心全意將自己的力量完全與大明融為一體,他需要擁有自己更加獨立自主的力量,於是“南疆”這個概念就出現了。
南疆概念的出現,不代表高務實認為南疆已經能夠自外於大明體系,且不說大明這樣一個巨大的市場根本無可替代,就只看看南疆各國的漢人人口比例,高務實也絕不會現在就接受什麽“賜國”,去做什麽定南都護。
好在皇帝也不是真打算現在就這麽做,因此在等到皇帝與內閣達成妥協之後,高務實也算是松了口氣。要知道,現在京華在南疆的統治看似穩固,但這其中可不僅僅只是京華本身的武力在發揮作用,大明“百萬天兵”本身就是一種對南疆各國的強大威懾。
原先的大明,那是它不插手南疆各國的事,它要真插手,哪一國的人自認為真的能夠抵擋?所以京華現在的統治,雖然不能說是狐假虎威,但仗勢欺人那是真有的。
不過皇帝這一手也給高務實提了個醒,他覺得既然已經被皇帝、太后關注,而且恐怕還免不了要被朝廷其他派系官員惦記,那麽繼續武力擴張看來暫時是不能為之了。就算要擴張,也只能另外想辦法。
他和黃芷汀、劉馨、高陌商議了一番,三人都提出了一些建議。
黃芷汀的提議有點意思,她認為可以組建當地民兵剿匪——南疆各國的統治制度大多是學的中國歷代,也一樣是“皇權不下縣”風格,所以民間豪族和部落式土匪相當普遍。
因此黃芷汀建議,通過遴選民兵並派遣他們作為剿匪主力清剿一些地方勢力是兩全其美的。這樣做既可以強化京華對各地的統治,使統治力量滲透進南疆各國根部,又可以在這些小規模戰爭中培養先進分子,讓他們獲得“歸化漢人”地位,強化統治力量基本盤。
劉馨或是早就考慮到黃芷汀會偏向於軍事方面進行提議,因此她的提議則偏重於政治經濟層面,她有三條建議:
首先是借皇帝的勢,放出皇帝“差點”封高務實為定南都護的消息,讓南疆各國上上下下先有這樣一個心理準備。然後京華則悄悄開始進行著手在南疆建立統一的行政體系——名頭可以定小一些,但實權方面要開始布局,總之就是提前先把“定南都護府”的架子實際上搭建起來,等將來皇帝真的冊封,南疆可以直接變成定南都護府,一刻也不耽誤。
接下來是建設任務。既然將來遲早有一天要變成“定南都護府”,那也就是說“南疆一體化”,那麽同樣可以提前布局。
比如說南疆各國之間亂七八糟的道路體系,就可以進行統一規劃,建設一個合適的道路交通網。
她和高務實都是長在紅旗下的,當然深知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再加上她這一世又是出身將門,自己還曾親自領兵征戰南疆,對於南疆的情況十分熟悉,故而很快在地圖上當場規劃出了幾條“骨乾道路網”供高務實夫婦參考。
高務實問她資金怎麽辦,她更是提出了一個乍看讓人匪夷所思,細看卻讓人拍案叫絕的方案,她道:“為何京華要自己出錢修建?修路難道不是證明臣服、證明自己向往歸化的一種投名狀麽?
依我之見,可以讓那些投靠我們的大小勢力,通過修路獲得諸如‘歸化積分’之類的東西。只要經過我們京華基建的驗收,就給他們記下積分,等累積到若乾積分,便可以按照標準獲得歸化漢人資格。”
高務實眼前一亮,但很快想到一個問題,問道:“可是一個家族所需要歸化漢人總是有限的,比如一個當地貴族,他可能只需要自己一家幾口人或者幾十口人獲得歸化漢人資格,麾下的農奴根本沒有必要。這就不至於需要太多‘歸化積分’,那他自然也就不需要修太長的路。”
劉馨道:“這卻不然,歸化戶籍製下,南疆各國的征稅又不是無上限的按戶降低征收比例,我們大可以調整出很多層次。比如戶主是歸化漢人,減稅百五(5%),而如果他家有一百名農奴可以獲得歸化漢人身份——當然歸化漢人不能為奴,他們至少得提升為佃農——此時我們根據這一百名歸化漢人佃農的比例,再給他家減免百一(1%),那這個貴族戶主能不樂意嗎?”
這真是個好想法,高務實當即答應下來。不過,高務實也提出了一個補充,即這種按比例減免所需的“歸化漢人佃戶”比例必須是遞增式的,比如額外減免1%-5%,按照100戶一跳,到了6%-10%這個層次,就要加碼到200戶甚至300戶一跳。
同時又加了兩條限定:其一是最高減免比例為15%田賦,商稅是另外的,不計其內;其二是規劃漢人佃農戶籍是可以自由變更的,也就是說佃農是可以自行脫離原戶主的,脫離之後的次年,該戶主就不享受此佃戶帶給他的減免效用。至於自行脫離的具體辦法,南疆方面會制定指導辦法。
劉馨的第三個建議,則是重構南疆的經濟結構,尤其是“新興產業”結構——也就是高務實在大明境內搞的那些。 按照劉馨的說法,是既然遲早要自成一體,那現在就該提前建設,不能始終依賴於大明本土。
不僅如此,她還建議高務實考慮一下,讓京華瓷器派人去南疆各地考察,看看哪裡有優質的高嶺土適合做瓷器基地,建立南疆自己的瓷器產業。至於紡織方面也是一樣,看看能不能在大明之外再搞個南疆“副中心”出來。
不過,這一系列建議高務實暫時隻接受了前半部分,後半部分也就是瓷器絲綢部分,高務實表示還要審慎考慮,但他對於建立棉紡織、麻紡織基地這一部分表示同意。
等到高陌做建議,他表示夫人之前提到葡萄牙可能被迫移交馬六甲城,這件事一旦真的成功,南疆或許可以利用大明原先在南洋的影響力,在無須動用武力的情況下進入南洋群島,不說立刻全面佔領,至少可以先取得幾個橋頭堡。
這個思路高務實也比較讚賞,他自己也曾經思考過這種方式,但目前由於京華的擴張太快,他又一時想不出一個適合掌總南洋群島攻略的主將,因此才沒有主動提出。
高陌此時卻有個建議,他認為台灣攻略的早期攻略到此基本已經完成了,接下去基本上都是建設任務,故四爺(高務儉)可以南調,負責南洋攻略——南洋和台灣頗有類似之處,四爺的相關經驗正好可以發揮作用。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曹面子”、“雲覆月雨”、“小小小狂人xfz”的月票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