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器局熱鬧的遷移大典順利結束,張璟把前來道賀的人一一送走,軍器局也自此預示著走上正軌了。
而隨著客巴巴、高進的案子,因為魏朝被朱由校下旨斬首,讓張璟沒基本上沒了後顧之憂,他也自然要把注意力,放到其他正事上了。
這正事不是別的事情,於張璟而言,現在最要緊做的,當然就是研發改進火器了。
翌日,天氣明媚,軍器局內部,剛剛到西山當值的眾人,也開始忙碌起來。
張璟在軍器局坐班辦公屋子前,畢懋康一路小心翼翼的走來,他的懷裡,抱著一個黑色長盒,看他小心謹慎的樣子,顯然長盒裡的東西,極其重要。
進了屋子,畢懋康輕輕的把長盒放到張璟案前,弄得張璟一臉疑惑。
“國舅爺,這裡面裝的便是下官昔日製作的自生火銃,請國舅爺過目。”沒讓張璟久等,片刻之間,畢懋康指著長盒解釋道,而後小心打開了長盒
聽到這話,張璟連忙站起,而後朝長盒內查看。
只見得上好的禮盒裡面,鋪著一層白色錦緞,同時,一杆漆黑的火銃躺在錦緞上,擺放之人,明顯是怕火銃放盒子裡碰壞了,所以才這麽擺放。
張璟見了,暗想這畢懋康真是多心,鐵質的東西哪有可能那麽容易壞呢?
不過,看這收納保養的架勢,想來畢懋康能造出這杆火銃,中間過程肯定不容易,否則他也不會這麽慎重的收納保養這自生火銃。
“這便是那自生火銃嗎?”張璟像是拿一件古董瓷器一樣,有些激動的將自生火銃拿在手裡把玩,同時呢喃道。
“正是!這就是在下所造的自生火銃。”畢懋康點頭又確定道。
聞言,張璟不由得認真查看這自生火銃的樣子,畢竟這可真是他前後二世第一次見到這自生火銃,由不得他不認真看這應該是聰明的漢人先輩所製造的第一件燧發槍。
按張璟估計,這自生火銃應該有六、七斤重,它通體烏黑,銃管直長,由精鐵打造,有準星和照門,銃後少了火繩夾,卻多了擊錘和燧石,木托則向下彎曲,握起來十分順手。
從這木托設計的順手程度來看,想來畢懋康也是反覆修改,才有今天的順手程度,不由得,張璟心裡暗道這畢懋康真是一個被仕途耽誤的科技研發者,明明能靠技術做官,卻偏偏靠才華走官道正途!
見到了這些熟悉的燧發槍零件,張璟不由有些激動,大發了,有這燧發槍系列的自生火銃,他哪裡還需要去改良火繩槍系列的鳥嘴銃?
現在直接就在畢懋康所做的自生火銃的基礎上改良研發,以後讓大明軍隊大規模裝備燧發槍不就好了?
後世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早已證明,落後就要挨打,有先進技術,那就不能守著老一套不放,而燧發槍取代火繩槍,那是順應時代潮流,大勢所趨,改變不了的。
“此槍現下就此一把嗎?還有誰知道它?它的威力如何?”看完自生火銃後,張璟直接問出了他現下最關心的三個問題。
“回稟國舅爺,此槍如今就這一把,而且它是下官昔日花費不少精力製作的,因其威力尚不如我大明軍中火銃,故而下官並未多做自生火銃,隻想著做出一把來,不斷研究改進而已。至於知道它的人,不算多,都是下官的親友。”畢懋康回道。
張璟聽後點了點頭道:“這樣的話,還好,不過這自生火銃的威力,我還得檢驗一番才能知道威力。”
“那是當然,多虧了國舅爺遷移軍器局前,提前派人前來準備,如今靶場已成,
正好可以檢驗下這自生火銃的威力。”畢懋康帶著些恭維語氣道。“好!咱們這便去!”
“是!”
“王維棟!去把茅元儀、陳明遇、馮厚敦他們給本官喊到靶場去。”當下,張璟讓守在門外的王維棟去喊來茅元儀等人去靶場見他,之後便帶著畢懋康和那收納自生火銃的長盒去了靶場。
說來,也是幸好張璟當初做了準備,把不少軍器局需要的場地設施都提前準備好,不然的話,軍器局也不會這麽快就遷移好的。
至於王維棟跟著張璟在軍器局做事,因為他姐姐王秀蓮可是知道一些魏朝被陷害內幕的,擔心那女人會生變的張璟,當然不可能讓王維棟脫離自己。
畢竟,作為王秀蓮的幼弟,王維棟可是能控制王秀蓮的把柄,除非王秀蓮舍得讓她弟弟死,否則,她這輩子都不敢張嘴說她做過什麽。
不過,張璟如此明謀的威脅王秀蓮,自然不可能不給王秀蓮一點兒甜頭,來安這女人的心。
為了王秀蓮,張璟可是主動入宮去求張嫣,讓她把王秀蓮調到她身邊,給個坤寧宮有職事的位置讓王秀蓮擔任。
同時,張璟也讓張嫣把內廷酒醋面局裡的那個韓彪調進坤寧宮,給他一個更好的差事,雖然這太監知道的事情不多,但為了保險起見,張璟也不敢顧此失彼。
此舉,自然遭來張嫣詢問,好在,張璟早有準備,他直接把王維棟說成他的親信,並且告知兩人的姐弟關系,以及王秀蓮和韓彪的對食夫妻關系。
之後,張璟又說王維棟知道王秀蓮在宮裡生活這麽多年不容易,特地來求他,希望他想辦法照顧王秀蓮和韓彪,張璟這才來求張嫣。
說話的時候,知道張嫣性格的張璟故意把這故事編成一個姐弟情深的戲碼,至於其他不該說的,他自然隻字不提,反正就算張嫣派人查,她也只能查到張璟告訴她的那些。
這故事說得那叫一個感人,張嫣年紀也小,沒太多人生經歷,也沒意識到張璟話語裡的錯誤,當場就被張璟說哭了,而後就直接答應了王秀蓮和韓彪二人的事情。
寬大的靶場上,其他人到齊後,都一臉好奇的看著那長盒裡的自生火銃,他們之中,也就茅元儀似乎看出些什麽,多看了畢懋康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