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呂布攻克壺縣的同一時刻,遠在千裡之外的長安,卻是被大軍重重包圍!數之不盡的西涼大軍精銳,聲勢浩大,旌旗蔽日!在大軍的前方,數將意氣風發!
在呂布率軍出走長安後,王允的主要精力便是放在了李肅身上!可誰能料想到,短短半月之間,由中牟起兵的李傕郭汜等人,一路攻城略地!聲勢浩大的席卷了整個司隸!而分散在司隸的西涼軍士卒也是紛紛響應!聚眾十余萬。
呂布出走長安,致使長安都無再可壓製此西涼軍叛亂之人。王允派遣李肅,段煨等人,聚集數萬兵馬在弘農,與李傕郭汜等人一戰!可這一戰,卻是以李肅敗逃,段煨歸降而結束!數萬大軍全部覆沒!
李肅段煨的失敗,徹底宣告著長安的失敗!而李傕郭汜等人大勝之後,一路席卷而來,數日之間,便是兵臨長安!十余萬西涼精銳,氣勢洶洶。
“王允小兒,你與呂布等人,謀誅太師,今日定要你償命!”
李傕郭汜等人怒吼道。
十余萬西涼精銳怒吼,“誅王允,清君側!”
“誅王允,清君側!”
天地之間,盡是請求誅殺王允之音!聲音,傳遍了整個長安!面對城外那數以十萬計的西涼大軍,城中士卒百姓無不是瑟瑟發抖,膽戰心驚。
百官為之驚懼!
即便是天子劉協,也是在宣室殿殿中,聽聞城外大軍的怒吼聲,都是臉色蒼白一片!
“賊兵臨城,有何良計!”
龍榻之上,劉協看向百官。
百官皆是低下頭顱,不敢與劉協目光相對。如今的城下,可是十余萬西涼精銳啊!整個長安,才有多少兵馬?劉協的詔令,早已經傳遍州郡,卻無一人率軍勤王!所有人都清楚,面對這十余萬的大軍,不會有哪一路諸侯還會來長安勤王。
“陛下,賊軍雖勢大,可陛下乃是天子!諒那李傕郭汜等人怎敢冒犯?如今我長安城中,依舊有雄軍數萬,若陛下親自在上城鼓舞人心,將士定當歸心!長安方可無虞!”
城門校尉崔烈上前諫言道。
崔烈之音剛落下,殿上便是瞬間蹦出好幾道反對之音。
“不可!陛下!”
“陛下乃是萬金之軀!親自臨城,若出意外,該當如何?”
“陛下縱然不臨城,將士也會奮勇效死!陛下萬萬不能以身犯險啊!”
“………”
“住嘴!”
天子劉協一聲怒喝,那蒼白的臉色掃了一眼群臣,“爾等反對崔公之言,可有何人能夠拿出良策,解我長安之圍?”
縱然劉協年不過十一,可是這聲怒吼,卻令群臣不再言語!天子聰慧,這是所有人皆是知曉的。當年雒陽之亂,劉協與劉辯逃亡北邙山時,董卓率軍迎駕,時任天子劉辯顫栗不能言,當時年僅九歲的劉協卻敢怒斥董卓,令人驚歎。
“陛下,李傕郭汜等賊進犯長安,乃是因為王司徒!王司徒不赦其罪,故而皆反!今陛下若下令處死王司徒,再寬宥李傕郭汜等人之罪,定能……”
有人上前再次諫議。
可是他的話還沒說話,便讓劉協大為惱怒,“住嘴!王司徒誅殺董賊,乃是漢之功臣!你讓朕殺了王司徒,是想要天下人對朕寒心嗎?”
在長安,王允獨掌權政!
劉協雖是不滿,可也沒有對王允有所殺心。王允專權是不對,可是畢竟劉協尚且年幼,自然難以親政!再者,王允再如何專權,
可對劉協還是尊敬的,比起董卓來,王允可謂是漢之忠臣!如今賊軍臨城,劉協若是殺了王允,這天下人會如何看待他劉協? 斜眼睥睨群臣,劉協忽然下定了決心,“朕要親臨城上,鼓舞大軍!”
“陛下……”
劉協一言既出,百官惶恐!
長安城上,感受著萬人的怒吼聲,輕風吹起了他身上的大氅,王允目光久久凝視著遠方,默然不語。
耳邊,充斥著誅王允,清君側之語。就是連守城的士卒都在悄悄議論著,若不是王允,這些西涼軍也不會反!若不是王允,這長安也會安穩太平。若不是王允……一切的罪過,皆在王允!
風起雲湧,旌旗被風吹得聲聲作響,王允那渾濁的目光,放在了那豎立起來的“漢”字大旗上!在這一刻,他回憶起來了許多事情來!
出身名門望族,自小便天姿聰穎,獨具惠質。曾立志光宗耀祖,心憂天下!年少之時,便敢秉公執法,在宦官弄權之際,發出一道怒喝聲來,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為非作歹,定斬不赦!”
那一年,一個趙津的小黃門,以他的頭顱,成就了王允的威名!那一年,王允十九,正是意氣風發之時!
……
俱往矣!
諸多人或事在王允腦海中快速閃過,回憶定格在誅殺董卓的那一刻!
那一日,董卓在他的勸諫下,入宮見天子,自以為天子欲要禪位於他!董卓志得意滿的走入皇宮,走上那無盡的台階,面對的卻是持戈以待的甲士,王允怒喝一聲,“奉誰與我擒殺逆賊!”
權傾一世的董卓面色大驚,慌忙的急呼,“我兒奉先何在!”
可等待的他,卻是呂布的一戟,以及那道雷霆之音,“奉旨誅賊!”
誅殺董賊!
這是王允一生最值得驕傲之事!靈帝去後,雒陽大亂,董卓廢立天子,擅殺百官,天下諸侯聯合征討,都未能將其殺死!可最後卻是死在了他王允的謀劃下!縱然今日死去,他王允也定會青史留名!
“萬歲!萬歲!”
王允的思緒飄得很遠,以致於都未曾聽到旁邊士卒興奮的呼喚聲!在離王允不到數十步的距離,一少年天子正倚樓而立,手持天子劍,朝著城下的十余萬西涼精銳喝道,“爾等兵圍長安,欲要謀逆乎?”
天子劉協!
劉協這一開口,令城下的李傕郭汜等人立刻止住了大軍怒吼,李傕騎在戰馬之上,向著劉協行禮道,“臣李傕拜見陛下!”
“我等今日兵臨長安,非是謀逆,乃是為了清君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