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晚明之我是崇禎》第一百三十三章 永嘉學派
  進士科的策論結束之後,張元久就開始組織考務官整理試卷,每個殿堂的試卷都會被裝訂在一起,根據不同科目進行分類。

  然後就是謄抄試卷,有專門的小吏對試卷進行謄抄,其中主要是對策論進行謄抄,然後交給以張元久為首的一眾主考官進行閱卷。

  進士科,明經科,明法科,明算科,明字科,明醫科的試卷中前部分都是標準的普通試題,也就是有標準答案的,這些題目的批閱就交給普通的主考官就可以了。

  這些人只需要按照標準答案對考卷進行批閱,基本不會出現錯誤,然後再由一部分考務官抽查,減少錯誤的可能。

  至於這些科目中的詩詞和策論,就要由張元久和幾位才學之士的考務官進行批閱了。

  朱由檢在考試結束之後,再次來到了考院,他帶來了一些禮品看望參加考試的考務官們,然後也進入了卷房,查看了批閱情況。

  朱由檢已經告知張元久取消進士科的殿試了,這也就是說張元久他們將會直接確定科舉考試的榜單了,然後將他們的策論交給朱由檢,朱由檢在欽點狀元、榜眼、探花。

  朱由檢不想繼續提高進士科的地位,進士科歷來都是天子門生,主要原因就是在進士科取得好成績的考生可以得到殿試的機會,由皇帝親自出題考核,確定最終榜單。

  這也就是進士科為什麽受到讀書人的青睞,甚至元朝時期隻設置進士科,但是朱由檢不喜歡這種一生鑽研儒家典籍的人。

  大明需要的是有能力的官員,而不是大量的學者,所以朱由檢準備將進士科降低,他更傾向於明法、明醫、名字等專業科目,這才是大明急需的人才。

  進入卷房,裡面都是忙碌的考務官,張元久也在其中,此時正在和幾位考務官批閱進士科的策論試卷。

  朱由檢的進入雖然引起了短暫的騷動,但是卷房的秩序很快就恢復了,考務官們繼續忙碌著批閱試卷。

  “先生,沒有什麽事情吧?”

  朱由檢朝著身邊的張元久問道。

  張元久隨後說道:“沒事,三日之後就可以出榜了。”

  因為考務官有兩百多人,所以閱卷之事進展的非常順利,張元久認定三日之後就可以出榜了。

  朱由檢心中歡喜,然後隨手拿起一份試卷,這些都是張元久批閱完的進士科策論試卷。

  “格,至也,窮理而至於物,則物理盡。物來則知起,物各付物,不役其知,則意誠不動。意誠自定,則心正,始學之事也……”

  這是朱熹對“格物致知”的解讀,這位考生明顯是程朱理學出身。

  朱由檢對程朱理學沒有偏見,但是這位考生單純地解釋“格物致知”的道理,卻忘記了還有更重要的一句話,那就是“君依於國,國依於民”這句話。

  朱由檢是要考察考生將傳統儒家理學和治國之道結合起來進行論述,所以這個考生太偏重傳統理學的論述了,這也是眼下理學空泛的教學模式所致,太過於強調義理,而忽視了具體的治國理政。

  朱由檢看到張元久在這份策論下面寫了一個大大的紅色“丙”字,是甲、乙、丙、丁四等中的第三等,基本上是沒有希望了。

  “天之與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也。此理本天之所與我,非由外鑠。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為主,則外物不能移,邪說不能惑……此古人格物致知之功也。”

  朱由檢隨後又拿起一份考卷看了起來,這是陸氏理學的觀點,這個考生和之前的那位考生一樣,專注解讀“格物致知”。

  朱由檢看了一眼之後,也就沒有興趣繼續看下去。

  “人情莫不好善而惡,慕是而羞非。然善且是者蓋寡,惡且非者實多。何哉?皆物誘之,物迫之,而旋至於莫之知;富貴汩其智,貧賤翳其心故也……”

  這是北宋司馬光的觀點,這個考生可能斷定朱由檢將“格物致知”和“君依於國、國依於民”結合起來,應該會喜歡史學家的思想,於是就采用了司馬光的觀點解題。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未盡也……”

  這也是傳統程朱理學的觀點,這些考生都是專注於義理的解釋。

  朱由檢看了幾份策論的試卷,心中感覺無趣,而且張元久也和他的觀點一樣,這些考生考生試卷成績都是“丙”,稍微有些文采的,最多給了一個“乙”,但是也無法上榜。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君者不能竭澤而漁,逼使百姓起來造反。正確對待君臣關系,君如頭腦,臣如四肢,要密切配合,皇帝應聽取臣下意見,兼聽則明,且要誘導臣下敢於諫諍,以避免決策錯誤……”

  朱由檢繼續翻閱試卷,看到這份試卷的時候,這才點了點頭,這個考生已經壓住題了,開始解讀君民關系。

  但這是最傳統的解釋觀點,也不是朱由檢想要的答案。

  這個考生解題的觀點雖然是對的,但只是說了一些不鹹不淡的東西,講的都是君臣,君民關系,沒有說出一點實用的東西。

  ……

  “格物致知,在心意之先,知之至者,皆物格之驗矣……”

  “這應該是永嘉學派的觀點。”

  朱由檢隨後又取了一份試卷,看了一眼就認出了這是永嘉學派的觀點。

  “大廈雲構,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夫不失時者,在人君簡靜乃可致耳,若兵戈屢動,土木不息,而欲不奪農時,其可得乎?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君王何以信使民?利耳。既無功利,則道義者乃無用之虛語……故為政要誠。”

  永嘉學派起源於北宋年間,最早出現在浙江溫州一帶,當地百姓大部都為商賈,重商重利,漸漸地形成了一種學派。

  但是永嘉學派在元明兩朝都不顯眼,元明兩朝重視傳統的程朱理學,程朱理學對於君王統治更為有利,講究忠孝仁義,強調存天理,滅人欲。

  於是就和永嘉學派的重商重利形成了嚴重的衝突,後來永嘉學派就變的低調了,張慶書就是其中的代表。

  他們不善於義理的研究,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經商上面,所以和程朱理學,還有陸氏理學相比,永嘉學派在明朝基本上已經銷聲匿跡了。

  此時能夠看到永嘉學派的觀點,而且還是直言讓百姓逐利,這樣才可以富民強國的主張,朱由檢心中一陣歡喜。

  這個觀點如果被傳統的程朱理學學者看到,一定會激烈批評的,但是朱由檢看到張元久在試卷下面給了一個“甲”字。

  朱由檢看到張元久評閱的成績之後,也就放心了,他很喜歡這個人的觀點,畢竟百姓都吃不飽飯,還談什麽忠君愛國,只有讓百姓越來越富足,國家才會真正的穩定。

  “陛下,此乃浙江考生王璟芝的試卷。”

  張元久看到朱由檢拿起這份試卷之後就一直在看,於是朝著朱由檢說道。

  朱由檢一聽,頓時一陣詫異,這份試卷都是謄抄下來的,沒有姓名,張元久是如何看出來的?

  看到朱朱由檢的詫異,張元久微笑地說道:“陛下,臣早年在洛陽見過這個王璟芝,確實也是一個怪才,王家是溫州大戶,祖上世代經商,王璟芝年過二旬就已經在各地跑商,但是這個王璟芝坐著載貨的馬車一路趕路的時候,也不忘記都讀書,並且四處拜訪各地名士,當初來到洛陽就尋訪到了臣下府邸,臣下以為只是普通青年,索性就見了一見,但是一番交談之後,對這個王璟芝也刮目相看,口中全是重商重利的思想, 但是為人處世更像傳統理學出身的讀書人,臣下看到這份試卷,一眼就認出了一定是這個王璟芝的觀點。”

  張元久可以非常確定這就是王璟芝的觀點,因為王璟芝的觀點主張不同,首先就是他依然堅持重商重利的永嘉學派觀點,但是他加入了傳統程朱理學的主張,那就是經商的人也要有規矩和秉性,也就是誠心經商,樹立信譽,並且要做儒商,推行傳統的忠孝仁義,這些和重商重利不衝突。

  這份試卷的觀點正好符合王璟芝的思想,所以張元久看完之後,非常確定就是王璟芝的試卷。

  “王璟芝。”

  朱由檢默默地念叨,臉上露出一絲微笑。

  “好,先生繼續閱卷吧,朕不再打擾了。”

  朱由檢這次來到考院的目的就是想要看一看張元久的閱卷,此時張元久將王璟芝的試卷列為甲等,朱由檢也就放心了。

  眼下就等著出榜了,等到科舉考試一定,朱由檢就會立刻啟程西進武昌。

  在來考院之前,李守榮已經送來了戰敗,第一軍和第五軍已經全部準備就位,李守榮已經按照樞密院的戰略部署,準備對荊州展開圍攻。

  朱由檢估算等到他到武昌,估計荊州之戰也已經開始了,劉宗敏也是一個強悍的對手,朱由檢告知李守榮萬萬不可輕視。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