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晚明之我是崇禎》第一百一十一章 眾人議政
  張慶書直言朝廷可以借錢,這讓在場的眾人都非常吃驚。

  朝廷要借錢,這還是頭一次聽說,歷朝歷代有賣官收錢的,但是沒有聽說要借錢的,這也就是說朝廷還要還錢。

  朱由檢看著眾人的詫異,他其實非常支持張慶書所說的借錢的,在後世也就是發行國債,是以國家信用為擔保的,其實大明朝現在的情況是非常適合發行國債。

  但是發行國債是需要基礎的,這個時代還無法做到,朱由檢首先就是要有一個發行國債的機構,也就國家銀行系統。

  眼下大明根本就沒有這個平台,所以這也是朱由檢下一步改革的重點,那就是將國家的金融權拿到手。

  朱由檢隨後朝著張慶書說道:“慶書接著說,今日有任何想法都可以說出來。”

  得到了朱由檢的肯定之後,張慶書心中一喜。

  然後說道:“家父前幾日想要和幾個行商的友人一同承包一座鹽場,但是手中錢銀有限,於是就向杭州一家知名的錢莊借貸了五萬兩白銀,連本帶利三年還清。為什麽個人可以借貸,朝廷不可以?朝廷只要能夠按期償還錢,樹立信用,民間百姓就會借錢給朝廷,朝廷得到了錢糧,就可以擴軍備戰,揮師北伐,到時候北方各省恢復了,賦稅自然會增加,依然也就有了償還能力了。”

  張慶書的話讓在場的眾人也陷入了沉思,其實大家心理都明白這個道理。

  民間借貸最講究的就是信用,錢莊老板往往都會給熟悉的客戶借貸,即使陌生人借錢,也會有熟人擔保,這樣就可以降低借錢人毀約的可能性,即使借錢人不償還,錢莊老板還可以告到官府,讓官府抄沒借錢人的家財,用來抵償。

  如果借錢人換成朝廷,那事情可就不好辦了,首先就是誰來管理朝廷,如果朝廷不還錢,那麽出錢人該去那裡說理。

  “此事還需從長計議,萬一失信於民,社稷不穩。”

  張元久隨後搖頭地說道。

  雖然他明白這個道理,朝廷錢多了可以擴軍備戰,盡早收復失地,到時候失地的稅賦也就可以償還,但是這些都是建立在朝廷信用上的,如果明軍打了敗仗,那時朝廷還有沒有能力還錢。

  所以張元久反對這個想法,畢竟朝廷如果失信於民,將是非常嚴重的,甚至大明江山都不保了。

  “慶書和張老所說都有道理,不知諸位還有什麽好的建議?”

  朱由檢也明白這件事情急不得,即沒有肯定張慶元的說法,也沒有否定張元久的主張。

  “陛下,剛才慶元和張老所言,皆是為了錢,在下認為大明眼下首要的事情是整頓錢幣,整頓錢莊,這才是當務之急。”

  李源此時接著朱由檢的話說道。

  他的話也直接說到了點子上面,大明朝現在的錢幣非常混亂,尤其是多年的戰亂,民間錢銀再雜亂無章,市面上流通的有大明歷朝歷代的銅錢,還有滿清鑄的銅錢,現在四川的張獻忠,陝西的李自成,以及荊襄的劉宗敏都在鑄錢。

  朱由檢雖然對商賈行商進行了管理,但是沒有限制商賈的行商范圍,於是這些地方的錢幣也紛紛流入江南。

  加上朝廷多年戰亂,庫平銀已經多年沒有鑄造,現在市面上都是散銀在流通,於是一些奸商看準時機,紛紛在散銀裡麵包裹其它東西,蒙混百姓。

  濟南李家是大戶,自然接觸的銀兩較多,所以李源認為眼下黨務之急是整頓錢幣市場,官府必須要出面整頓散銀和銅錢。

  “如今北方淪陷,很多錢莊在北方的分號也紛紛淪陷,但是北方逃到江南的百姓,帶著這些錢莊在北方分號的銀票來到江南的分號兌換,這些錢莊竟然不與兌換。”

  此時,張元久接著說道,這個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了。

  朱由檢一聽,表情立刻凝重起來了,他沒想到錢幣的問題竟然也這麽嚴重,所以必須要盡快建立銀行和錢幣系統,穩定的錢幣信用,同時規范錢莊業務。

  錢幣的規范就是朝廷恢復庫平銀的兌換,也就是髮型一種足額的標準銀幣或者元寶,漸漸地將民間的散銀交易取消,避免了散銀交易中的欺詐,同樣也規范了銀兩市場。

  至於規范錢莊業務,就是朱由檢已經在籌劃的大明中央銀行,建立後世的國家中央銀行,管理貨幣市場,發行貨幣,同時規范錢莊業務,也可以通過大明中央銀行建立國家信用系統,為將來發行國債做準備。

  “諸位還有什麽建議,都可以說出來,今日朕就是想聽一聽大家的心裡話。”

  朱由檢隨後說道,一臉的誠懇。

  看到朱由檢臉上的誠懇,加上剛才的談論,大家也放松了下來,於是紛紛開始建言。

  “陛下,雖然我朝失去了北方,但是江南的教育也絕對不能松懈,在下來到南京,發現江南學子治學態度不端,深受東林人影響,違背儒家精神,到處宣講朝廷施政,已經背離了治學之道,陛下必須要整治。”

  張元久隨後譏諷地說道,言語非常尖銳,直指東林人的秉性,不僅讓朱由檢一陣詫異,更是讓朱由檢身後的錢謙益心中一凝。

  張元久是河南大賢,他的學術思想是重禮和講忠孝之道,至於傳統的程朱理學裡面過分地強調天理人欲,以及對治國之道大量論述,張元久反倒看的不是很重。

  當初天下都屬大明之時,因為奸臣和閹黨亂整,一些不得意的江南官員紛紛致仕回到江南,來到東林書院講學,抨擊朝政。

  這在當年也不算什麽,畢竟奸臣閹黨亂整,讀書人抨擊一下朝政也是利索當人,但是眼下大明皇帝英明神武,東林人還是在不停地抨擊朝政,在張元久看來是治學之心的丟失。

  隨著大明南遷之後,大明的中心來到了江南,所以張元久認為此時必須要製止東林人在江南亂政的思想。

  因為東林人在江南的影響力,所以江南讀書人都受到了他們思潮的影響,不僅偏激地喜歡議政,而且還形成了一個東林集團。

  張元久認為這是偏激的學派集團,絕對不能留下,所以直言朱由檢必須要整治江南東林人,消除他們的思想。

  朱由檢聽了張元久的話之後,頓時一陣驚愕,他此時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張元久了。

  朱由檢一直都在打壓東林人,都是暗中使用手段,張元久是第一個在朱由檢面前直言反對東林人的。

  “教育關系到民族未來,也是大明強盛的基礎,朕這幾日正在和內閣商討改革教育的事宜,它日一定請張老過去講學,朕定會聆聽教訓。”

  朱由檢謙卑地說道,並沒有直接回答張元久關於東林人的批評和譏諷。

  但是即便如此,朱由檢身後的錢謙益也已經一陣緊張了。

  讓在場的眾人進行一個比較,如果張元久說自己的學識第二,那麽沒有人敢說自己第一了。

  朱由檢身後的三位大學士中,范景文的才學不如張元久,但是范景文名氣大,至於蔣德璟,也不是治學出身,錢謙益在東林人中地位最高,但是如果論學識,還是不敢和張元久並列。

  所以張元久說出這番話,就是在場的東林人翹首錢謙益也不敢反對。

  范景文聽了張元久的話之後,心中頓時一喜,他知道自己千辛萬苦找來的這個張元久是對的,張元久今日的表現實在是讓范景文驚喜不已。

  張元久是潛心治學的名儒大賢,在大明讀書人心中地位崇高,尤其是在北方學子心中,如果能夠聆聽張元久的一堂課,都是終身難忘的事情。

  所以當北方淪陷之後,不僅是李自成,就是多爾袞都在尋找張元久,但是都沒有尋到。

  范景文因為和張元久有一些私交,知道張元久避難的地方在山東,於是派人找上了張元久,並且送去了親筆信。

  張元久本來已經隱姓埋名,準備過完余生了,但是看到范景文的書信之後,也備受感動,畢竟國難當頭,他身為讀書人,也該做點事情,於是這才同意來到南京看一看。

  張元久來到南京之後,立刻發現江南讀書人的風氣不好,喜歡浮誇賣弄,而且熱衷於抨擊朝政。

  張元久不喜歡這樣的讀書風氣,他認為讀書人就應該重禮重義,講忠孝。朝廷的政務無論是好與壞,不能單純地從學術思想裡面解讀,應該看它的效果。

  至於江南東林人的這種抨擊時政的思想,張元久是反對的,而且張元久發現這些東林人已經不分好壞,只要是朝廷的政務,他們都會站出來反對,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了。

  眾人聽了張元久的話之後,也紛紛沉默了,這個問題實在是太複雜了,也涉及到了君王之道。

  就在眾人都突然沉默之時,一個軍官急匆匆地跑進了亭樓。

  “陛下,緊急軍情。”

  軍官快步來到朱由檢身前說道,同時將一份樞密院的文書呈送到了朱由檢手中。

  朱由檢一聽是緊急軍情,臉上頓時一凝,立刻接過文書,然後看了起來。

  打開文書一看,朱由檢臉上的凝重更深了,駐守武昌的李守榮送來急報,大順襄王劉宗敏結合十萬大軍東進攻打武昌。

  這個消息實對於朱由檢來說實在是太突然了,參謀部雖然偵查到了劉宗敏集合軍隊,但是也沒有預判到劉宗敏竟然在這個時候攻打武昌。

  “回城。”

  朱由檢立刻起身,然後大步走出了亭樓。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