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喻世明言》的《李秀卿義結黃貞女》就曾寫到過梁祝的故事,只是寫得比較簡單,這次王浩的《梁祝化蝶》,是在這篇文章的基礎之上,根據後世完整的傳說和他曾經看過的影視作品的進行的改編。
《梁祝化蝶》足足用了王浩三天的時間才完成,這是王浩費時最長的一篇擬話本,也是最用心的一篇擬話本。而第一個看《梁祝化蝶》的是謝素秋,她是王浩最忠實的讀者,王浩抄的每一篇擬話本,她都非常認真地讀過。
“你怎麽還看哭了?”看到謝素秋淚眼婆娑的樣子,王浩心裡還是很得意的,他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郎君的《梁祝化蝶》太感人了,奴一時情難自禁。”謝素秋輕輕地擦掉眼角的淚水。
“素秋,《梁祝化蝶》真的有你說的這麽好嗎?”
“當然是真的,郎君,難道你覺得奴的眼淚是假的嗎?如果郎君不信,可以拿給念奴姐姐看看。”
“郎君我肯定是相信你的,只是這篇《梁祝化蝶》是要給康福帝姬看的,所以一定要盡善盡美,不能有紕漏。你說讓我拿給念奴看,這個建議可以采納。”
王浩果真拿著《梁祝化蝶》去給崔念奴看,結果一向平靜如水的崔念奴也被梁祝的故事感動得稀裡嘩啦。王浩知道他的《梁祝化蝶》算是大成了。他決定立刻通過張凌將《梁祝化蝶》送到了宮中。
看過《梁祝化蝶》的女人,很少有不被梁祝的愛情故事感動的,這群帝姬更是沒有一個例外的。趙福金等人的眼睛都哭腫了。如果王浩能親眼目睹這一幕,那他絕對會成就感爆棚。
而且《梁祝化蝶》這個故事迅速在宮裡傳播開來,子猶居士的擬話本同時也在宮裡最流行開來,通過擬話本,子猶居士著實在宮裡也圈了一波粉,這其中甚至還有修儀、修容這樣的妃嬪。
六月六日,崔府君的生日。根據民間傳說,崔府君是地府第一判官,掌生死簿。在北宋時,民間對崔府君多有供奉。
崔府君的廟在州城北,盧氏一早便帶著一家人去獻送貢品。王浩自然也無法逃脫被抓壯丁的命運。從州城北回來,王康卻已在家等著他了。王康今天來就是為了花魁大比決賽的。
花魁大比的決賽在《新聞報》的炒作下,現在是京師中最為關注的一件事情,其在民間的話題性甚至超過了行首大比。這一切讓王康既緊張又興奮。
“決賽當天,你會來吧?”王康希望王浩能來花魁大比決賽的現場,似乎只有王浩來了,他才會更安心一點。
“一定會來的,但我只是一名觀眾。”
“不需要你露面,到時候蔡攸、李邦彥、王黼三人都會來,評委便是由他們來擔任。”
“他們三人怎麽會答應的?”
“決賽不同於海選,擔任決賽的評委,他們不但有錢拿還有美人可以欣賞,為什麽不來?”
“也是。”王浩深以為然。蔡攸、李邦彥、王黼三人都是無底線、無節操的人,對於三人結伴而來,王浩還是可以理解的。
在花魁大比中的評委,名義上是評委,實際上最大作用是來做公證的和助威的,就連頒獎這樣的事情都不會讓他們來做。
花魁大比決賽當天,被裝扮得花團錦簇的孫羊正店特別醒目,一條寫著“花魁大比決賽”的招貼從孫羊正店的樓頂掛了下來,遠遠地就能看見。
王浩知道今天的人肯定會很多,他一清早便到了孫羊正店,
只是他到孫羊正店的時候,店裡早已經是客滿為患,店裡客人大多都是從外地趕來看花魁大比的。 現在《新聞報》已經覆蓋南京應天府和西京河南府,孫羊正店趕來看花魁大比的,大多都是從這兩個地方趕來的。
卯正時分,花魁大比還未開始,孫羊正店前已經是車水馬龍,行人如織。
花魁大比的場地設置在西樓,按照王浩的提議,西樓裡桌子全部被撤走,隻留下了椅子。而此刻西樓裡除了花魁大比的工作人員之外,其余的人都被清空。凡是想進入花魁大比決賽現場的,必須購買五朵為花魁決賽特製的像生花。這像生花兩百文一朵,同時可以用來給參加花魁決賽的伎女投票。
根據比賽規則,在決賽中誰得的花最多,誰就能成為這一屆的花魁。
辰時開始入場。按照王康與孫羊正店的約定,孫羊正店的人負責會場外秩序,而王康的人負責場內秩序,這樣的安排,使得現場雖然人多,但卻是井然有序。
“我這次準備了五萬朵像生花,不知道能不能全部賣完?”王康看著西樓門口長長的隊伍,輕聲地對王浩說。
“你能做的已經做得很好了,現在就要看你請的主持人能否調動現場的氣氛,現場的氣氛是重要的一環,如果能將現場的氣氛調動起來,五萬朵像生花不說全部賣完,最少也能賣個七七八八的。”王浩知道這樣比賽,非常考驗主持人的功力,如果現場的氣氛能調動起來,自然一切都不是問題。五萬朵像生花,價值也只有一萬緡而已,能到決賽現場看比賽的人,不說人人都是家財萬貫,但最少有一半人是有的。
“主持人是我花了三十緡錢從州西瓦子請來的,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投票的時間一定要充足,投票期間一定更要注意調動觀眾的激情。”
“我會跟主持人強調的……”王康說話間看到蔡攸與李邦彥兩人到了,“不能更你多說了,蔡攸和李邦彥兩人到了,我要去接待他們。”
“你去吧,文伯很快也要來了。”
到辰正時分,來參加花魁決賽的二十名伎女陸陸續續地開始抵達現場,雖然她們都坐在轎子裡都沒有露面,但每一個人的到來都會引起了一陣歡呼聲。此時西樓裡已經是人聲鼎沸,雖然西樓只有椅子,但也已經坐滿了七成,而西樓外排隊的人似乎還是那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