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劉基興漢》第6章 軍中
  漢代時期的軍隊編制,部、曲為軍事基本單位。

  部曲之下,五人為一伍,設有伍長一名,兩伍為一什,設有什長一名,五什為一隊,隊有隊率,二隊則為一屯,設有都伯,五隊為一曲,曲設軍侯或者騎都,主要負責招募、訓練、巡邏等職責。

  部由兩曲組成,設有校尉一人,軍司馬一人,也有許多部不置校尉,單置軍司馬一人,很多時候軍隊還臨時設有別部,其兵多少不固定,一般根據情況改變,不過一般不會多於五千人,其領屬為別部司馬。

  五部為一軍,一般軍由有名號的將軍統屬,比如說雜號將軍。除此之外,還設有營,營一般是駐屯地域或者榮譽稱號,不屬於正規編制,地位在部和軍之間。

  劉基為太史慈求來的都伯之位,手中掌管一百人,相當於一個百人將。

  盡管都伯之位較低,但是當劉基將調任令拿給太史慈的時候,太史慈不僅沒有什麽不滿,反倒十分十分感激劉基。

  事實上,劉基在這項調任令上做了自己的改變,劉繇隻說讓太史慈擔任都伯,可沒說是讓他擔任步卒還是騎兵或者水軍的都伯,所以劉基就以自己的意思,安排了太史慈做了騎兵的都伯。

  在冷兵器時代,任何時候騎兵都是最重要的兵種,騎兵不僅能在正面戰場衝擊地方陣型,對敵人造成巨大的打擊,另外騎兵能夠長途奔襲,出其不意。這就是為什麽在中國歷史上一般都是北方民族能夠統一中國,而南方起兵的卻很難統一北方的原因。

  對於騎兵的重要性劉基還是十分清楚的,因此他必須要將父親帳下的騎兵盡可能的掌控在自己的手裡。

  在漢代,大江以南馬匹極度匱乏,縱然劉繇如今已經招募了一萬多部卒,可是手中的馬匹數量卻不足六百匹,而且還有不少馬匹是從笮融等人手中要過來的,組成了一部騎兵,分管在於糜的手下。

  事實上,除去配給軍中高級將領和一些重要人員之外,也就勉勉強強組成了三屯騎兵,還不足一曲,但是這支的編制為一部,是故其中還有七百人號稱騎兵,但是都沒有馬匹配給。

  不過這三百多騎兵都是從軍中挑選出來的年輕精壯,個個弓馬嫻熟,武藝精通,全部通過了騎兵作戰的訓練才成為其中一員,所以這三百人個個都值得驕傲,他們可以說是目前劉繇的精銳主力之一,還有一部主力乃是張英手下的水軍。

  太史慈之前做的是軍中斥候,也就是軍隊用來偵察敵情的偵察兵,斥候一般分為騎兵和步兵,其中步兵偵查,騎兵則負責通傳,一般是由行動敏捷的軍士擔任,可以說每個軍隊最不可缺少的職位就是斥候,算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職位。當然也僅僅限於此,斥候固然重要,可太史慈這樣的牛人自然能夠做到比斥候更重要的事情。

  如今太史慈便為這三屯騎兵其中一屯的都伯,那手中不僅僅是掌管一百人,還有一百匹馬,毫不誇張的說,一百匹馬的地位恐怕一千人也比不了。

  能為太史慈謀來一個這樣的職位,劉基心中也是甚為高興,不論如何太史慈心中感激自己,劉繇那麽對待他,他都不曾背叛,自己也算是對他另眼相待,以後太史慈或許真能為自己所用。

  原本劉基還擔心都伯職位太低,不符合自己對太史慈的期望,不過轉念一想,自古以來哪個能夠真正統率一方的大將不是從士卒一點點爬起來的,劉基也隻是知道太史慈能力出眾,如今讓太史慈在軍中歷練成長反而更好,

如此一來不僅能讓太史慈在軍中樹立威信,籠絡心腹,還能讓他知道軍中基層的管理情況,日後方可懂得如何統率一支軍隊,五子良將之一的於禁不也是從都伯一職開始成為名將的嗎?  職位交接之後,太史慈便成了騎兵一屯的都伯,至於原來的都伯,則被降為隊率,劉基倒也不擔心軍中會不服,首先他是劉繇的兒子,一個都伯自然不敢違抗他的命令,另外劉基知道以太史慈的能力很快便能讓這些部下心服。

  此後一段時間劉基也讓自己忙碌起來,因為此前的劉基跟著劉繇學的都是儒學經典,對兵法書籍沒有什麽涉獵,而現如今經傳對於劉基來說已經沒有多大作用,反倒是各種兵法書卷是劉基迫不及待要學習的。

  平日裡,劉基除過經常去拜見許劭許子將,向他學習請教問題之外,閑暇之余就會去軍中看太史慈訓練士兵,私下裡一直與太史慈相交甚好,時間長了和太史慈手下的士兵也都打成一片,劉基作為一個儒生在軍中也逐漸了學會了騎射,還經常和士卒切磋武藝以自娛。

  太史慈猿臂善射,弦不虛發,說他是三國第一神射手也不為過,有了太史慈這樣的名師教導,劉基雖然不像那些武將一樣武藝超群,不過強身健體的目的倒也達到了。

  一段時間下來劉基對這個時代軍隊的編制、訓練情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劉基暫時也沒有打算用後世的軍隊的編制去改變現有的編制,畢竟漢代這一套編制自秦時便傳承了下來,自己根本沒有改變的必要,若是強行改變,反而會引起不必要的動亂。

  至於騎兵營中騎兵騎馬馬鐙的問題反倒不是個問題,因為劉基發現這個時代馬鐙早就已經發明出來了,要不然董卓的西涼鐵騎,曹魏的虎豹騎為何能成為漢末三國時期的特種部隊般的存在。原本劉基還心想著,馬鐙的發明是自己的金手指呢?看來願望隻能落空了。

  。。。。。。

  興平元年,夏五月,笮融和薛禮傳來消息,已經攻破丹陽郡治宛陵縣趕走了袁術任命的丹陽太守吳景和郡尉孫賁。

  劉基記得歷史上劉繇擔心孫策攻破廬江之後,合兵吳景攻打自己,便直接逐走了吳景,自己順水推舟把笮融支了出去,沒想到竟然這麽簡單。不過想想笮融和薛禮能夠擔任一郡國相,應該也不是無能之人,徐州兵卒又英勇善戰,加上吳景等人在廬江不得民心,吳景失敗是必然,不過笮融薛禮一萬兵馬也損失了不少於兩千人。

  得到這個消息,劉繇立馬召集所有人舉行臨時會議。

  “笮融薛禮前日傳來消息,他們已經逐走了吳景、孫賁,而吳景、孫賁退回江北駐扎在歷陽再次依附於袁術,袁術聽聞丹陽郡失守,不禁沒有責怪二人,反而加派人馬給吳景,任命吳景為督軍中郎將以圖讓他重新奪回丹陽,如今笮融、薛禮又來書信求救,諸位有何意見?”劉繇開門見山,直接說出了此次臨時會議的主題。

  “丹陽既然已為使君所得,便不可再失,既然如今吳景已經退居江北,我們便可據大江之險以防吳景,使君可派一部水師與笮融合並一處,在大江岸邊屯兵防禦,隻要守住大江,想那吳景想要再回丹陽沒那麽簡單。”孫邵道。

  “長緒所言在理,丹陽為江東門戶,既然已為我們所得,便不容有失,所以在下以為隻派一部兵馬恐有不妥”,是儀起身走向懸掛著的揚州輿圖,繼續說道:“諸位先看地圖,吳景屯兵歷陽,則想要渡江必須經過橫江津和當利口二處,因此為防萬一,此二處需派重兵把守,隻要此二處不失,可保丹陽無憂。”

  眾人看著揚州輿圖,沒想到是儀竟然對揚州地理如此了解,心中佩服之余也對他說的話表示讚同,當下劉繇道:“就依子羽之言,此二處確實乃是大江戰略要地,乃是丹陽咽喉,張英、於糜、樊能出列。”

  “樊能、於麋你二人率領五千水軍前往橫江津,張英率所部五千軍馬前往當利口駐守,我在修書笮融,合兵一處,切忌要築城駐守,務必將吳景阻隔在大江之外。”

  “諾。”三人領命而去。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