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布衣青雲》第81章 唐軍健兒
  一千弓箭手和一千弩兵人人背著數十支箭矢,腰間挎著橫刀。

  在數輪箭雨之後,前方收麥子的吐蕃士兵死傷甚重。

  唐軍弓箭手和弩手不樂於這一區域,他們抱著弓弩,繼續向前進,打擊那些還沒有上馬的吐蕃騎兵。

  唐代軍中常裝備四種弩,一百六十步的單弓弩,二百步的角弓弩,二百三十步的擘張弩和三百步的伏遠弩。騎兵較多使用擘張弩。

  弩箭威力、準確和射程在弓箭之上,但射速和靈活性較差。

  弩箭看似簡單,實則難度還在弓箭之上。不僅需要臂力強壯的士兵,還需要經過專門的訓練。

  唐軍的軍用弓箭也分四種,分別是長弓、角弓、稍弓和格弓。

  其中唐代長弓為步兵弓,威力巨大,主要裝備在關西、隴地、涼州一帶。

  角弓因為輕便,為騎兵的主要用弓。稍弓,短弓也,利於近射;格弓,彩飾之弓,羽儀所執。格弓和稍弓為禁衛軍的主要用弓,稍弓也常裝備在北方邊塞。

  弓箭手使用五十斤(唐一斤相當於後世680克)到七十斤拉力的弓,不僅需要身體強壯的人,還需要最少兩年的刻苦練習。

  拉七十斤到九十斤的弓,屬於健兒,沒有十年的苦練,根本不可能在戰場上支撐。

  一百斤以上拉力的弓箭非常年訓練可以使用,用者皆為大力士。

  一百五十斤的弓箭,在整個唐代歷史上,也只有王忠嗣持有。

  唐代名將薛仁貴天生臂力過人,是華夏歷史上著名的神箭手,素有“三箭定天山”的美譽。但是歷史上沒有記載他使用的弓為多少斤。

  長達一裡的戰線上,布滿了唐軍弓弩手。

  在前進了五十步的時候,弓箭弩蹲在原地,不再前進。利用強弩和長弓的射程,或強弩上牙,或拉開弓弦。

  “嗖嗖嗖!”

  一支支弩箭、弓箭劃破長空,收割著吐蕃士兵的生命。

  吐蕃士兵猝不及防,被這一輪偷襲,死傷上千人。

  但畢竟是好勇鬥狠的吐蕃騎兵,很快就反應過來。

  已經有上千吐蕃騎兵騎上戰馬,衝向對他們有致命威脅的弓弩手。

  別看唐軍弓弩手多,但重弩和長弓笨重,一旦被吐蕃衝入陣型,就是虎入羊群的結局。

  吐蕃騎兵氣勢洶洶,用騰盾做掩護,另一手執長刀,冒著射來的箭雨,策馬前突。

  而唐軍弓弩手面色從容,邊射後退。

  但也只是退後二十步左右,繼續射擊。

  當吐蕃騎兵踐踏著麥子衝至唐軍弓箭手五十余步時。

  戰馬發出陣陣嘶吼,一瞬間人仰馬翻。

  一名倒在地上的吐蕃士兵發現手掌和腿部疼痛。

  抬起手掌,發現手掌被一個扎馬釘刺穿,血淋淋的。

  再看眼前,麥子的根部,密密麻麻的,全是扎馬釘。

  如果不是身披鎖子甲,他當場就會被扎馬釘刺死。

  扎馬釘有四個鋒利的尖刃,隨手一擲,三尖撐地,一尖直立向上,推倒上尖,下尖又起,始終如此,使觸者不能避其鋒而被刺傷。

  所以扎馬釘自從諸葛亮發明之後,是中國對付戎狄騎兵的利器。

  深深的麥子有助於扎馬釘隱藏。

  吐蕃騎兵在有扎馬釘的區域衝擊了十余步,便無人無馬再能靠前。

  因為這十余步被扎馬釘所傷倒地的戰馬有數百匹。

  “地上有暗器,快撤!”

  後方吐蕃騎兵不知前方狀況,

紛紛勒馬。  畢竟離唐軍弓弩手還有四十步左右。

  有了前車之鑒,這四十步就如天塹,使吐蕃騎兵不敢邁進。

  “將東西兩面唐軍衝散,弓弩手不足為慮。”

  雖然被迎頭痛擊,但尚結息不會善罷甘休。

  他心中有驕傲、有自信。他的自尊心不允許他就這樣撤退。

  麾下還有三千多騎兵,完全有戰勝積石軍的實力。

  越來越多的吐蕃士兵騎上戰馬,分左右而擊唐軍長矛兵和刀盾兵。

  試圖作用鐵騎的優勢,將唐軍步兵陣營衝散。

  唐軍長矛兵先前趁著吐蕃慌亂之際,已經刺死吐蕃上百人。

  見吐蕃騎兵大量衝來,他們不再前進。

  一個個大鐵盾出現在長矛兵的前方,鐵盾的上下有兩個利鉤,這種鐵盾叫做鉤鑲,是配合長矛排列推進的利器。

  前方的長矛抵在鉤鑲之上,唐軍徐徐推進。

  吐蕃騎兵離近之時,紛紛拿出馬弓,向唐軍陣型傾瀉,企圖打亂唐軍陣型。

  可是唐軍人人都披著鐵甲,弓箭隻射倒唐軍少量,陣型依舊完整。

  唐軍前方倒下,後方補上,訓練有素。

  吐蕃騎兵衝向長矛兵的不到千人,而且幾乎都是輕騎兵,自然不會傻到和排列整齊的唐軍方陣硬碰硬。

  他們分為兩股洪流,繞過唐軍長矛兵,準備從側翼和後方尋找機會。

  但是唐軍長矛兵的後方和側翼都有鉤鑲和長矛,使吐蕃騎兵一時無從下手。

  唐軍的刀盾兵所攜武器輕便,奔馳飛快。

  他們的目的是切斷吐蕃騎兵的退路,完成“五轉”的戰鬥結果。

  按唐朝獎勵制度:以少擊多為“上陣”;兵數相當為“中陣”;以多擊少為“下陣”。

  按戰爭的結果分:殺死或俘虜敵人的百分之四十, 為“上獲”;殺死或俘虜敵人的百分之二十,為“中獲”;殺死或俘虜敵人的百分之十,為“下獲”。

  按照戰前的條件和戰爭的結果,綜合起來,擬定“轉”數。上陣、上獲為五轉;上陣、中獲為四轉;上陣、下獲為三轉,以下遞減類推。

  積石軍六千步兵,五百騎兵,擊吐蕃五千騎兵。在以少勝多行列。若勝,為上陣。

  尚結息自能洞悉唐軍刀盾兵的意圖,下令麾下阻攔唐軍。

  他們的退路只有一條,他不怕唐軍,怕弱了己方士氣。

  他堅持認為,吐蕃精騎不會輸。

  刀盾兵非長矛兵,滿身是刺。

  就在吐蕃騎兵即將攔截唐軍刀盾兵的時候。

  上百名手持長斧、大棒的唐軍從刀盾兵中躍出。

  他們個個強壯矯健,身材高大,披著重甲。

  百人為前鋒,向吐蕃騎兵勇猛的衝殺過去。

  這些都是積石軍中的敢死者,類似於漢末之時的陷陣營。

  面對吐蕃戰馬的衝鋒之勢,唐軍健兒揮動大棒、長斧。

  “嘭……”

  一聲聲重響,摻雜著人馬的慘叫。

  有的唐軍健兒被戰馬撞飛,但是唐軍重甲裡面是皮革,皮革裡面是綿,能緩衝力道。

  倒地之後立刻爬起,揮舞大棒,招呼吐蕃騎兵。

  有的吐蕃戰馬還沒有撞過去,便被斧、棒加身,連人帶馬倒在唐軍健兒眼前。

  吐蕃騎兵反擊,但唐軍健兒身披重甲,很少被殺死。吐蕃騎兵的腳步被擋住。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