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人無話不談的時候,只有高辰靜下心來,觀看這西陲風光。
同時,高辰也警惕的掃視四周。查探周圍是否有異常。
“高辰,箭術可好?”
荔非守瑜持刀挎弓來到高辰面前,向高辰問道。
“不怕諸位嘲笑,我箭術極差,幾乎沒有射過箭。”
高辰坦然的回道。
“我不敢說箭術百發百中,但也有百步穿楊的本領。大丈夫從軍,必學兩藝,一為騎,二為*於此二道,才算是一名真正的勇士。”
荔非守瑜將弓箭去下,高高揚起。
荔非元禮和荔非守瑜都出自羌族荔非部,兩人並非兄弟,而是同族。
二人都是部落中數一數二的勇士,以驍勇聞名,精通騎射。
但是二人都不甘心一輩子待在枯燥的部落中,對繁華的大唐文化異常向往。
志同道合,二人一起從軍隴右,從小卒做起。
“我並非狂妄,也非炫耀。我等袍澤之情,如果你想學騎射,我可以略盡綿薄之力。”
忽然間荔非守瑜發現自己失言了,頓時拱手向高辰說道。
“騎射之道,我一竅不通,如有機會,請不吝賜教。”
高辰拱手回應。
如果學騎射,就必須有自己的戰馬。
要麽立功被上司賞賜,要麽自己從敵軍手上爭奪。
“不敢當!荔非元禮這家夥常自恃武力,在部落中目中無人。如果‘羌鬥’,我都不是他的對手,你比我還年輕,竟然能讓荔非元禮吃虧,真是不一般。”
荔非守瑜說話的時候也有欽佩的意味。
“僥幸而已,如果生死搏鬥,我不一定是他的對手。”
高辰開口說道。
他說的是實話,並不是他謙虛。
荔非元禮比他年長十歲有余,在這一世,高辰才十七歲,離壯年相差甚遠,在耐力方面絕對敵不過荔非元禮。
而且荔非元禮曉習羌鬥,戰鬥經驗豐富,這一方面高辰無法和荔非元禮相比。
“我認識你不久,你卻一直不矜不伐。都說年少輕狂,我今天算是開了眼界。我今日看到你床上擺了不少書籍,想來你也是飽讀詩書,你真是個奇人。”
荔非守瑜感歎說道。
本以為高辰是投筆從戎的書生,但今日高辰對戰荔非元禮,讓他打破這種想法。
“哪是什麽奇人?我和你們一樣,都是在追逐功名利祿。你不驕不躁,雖與荔非元禮出自一部,但異於他。我想與你共勉,可願?”
高辰伸出手,有意結交荔非守瑜。
荔非守瑜與高辰擊掌,吐出一個字:“可!”
日昳時分,一眾士兵巡邏至黃河邊。
眾人在這裡觀察良久後,火長下令在此休息一會,喝點水吃點乾糧,準備往返。
九曲的黃河,從天盡頭奔瀉而下。東岸是山,西岸是原野。
從雪山下的涓涓細流,到渤海之濱的大氣磅礴。誰又知道它經歷了什麽呢?
讓高辰來眼界的是,他這次看到的黃河不是黃色,而是清澈無比,纖鱗畢見。
在以前,據說黃河不叫黃河,而叫“大河”。
漢末時,人們看到大河是黃色的,於是就給他起了個外號叫“黃河”,漸漸的,黃河取代了大河這個名字。
從三代,到秦時,黃土高原大半是森林,黃河水也較清澈。隨著黃土高原的開發,山上的林木被逐漸砍掉,每逢下雨,
雨水夾帶著毫無抵抗能力的泥土,由山上流到山下,由小河流進大河,這種情況愈演愈烈,使得黃河水的含沙量日益增大,最終造成黃河河水渾濁變黃。這就是黃河水變黃的根源所在。 黃土高原的西部到赤嶺正好是分界線,所以現在的黃河上遊還是保持著清澈。
沒有人比高辰更受這種氣氛感染。
他跪在黃河邊,俯身捧了一捧清水,洗了一把臉,使自己更加精神。
而後盤坐在花草之上休息。
藍天白雲,青山大河。百花盛開,爭妍鬥豔。
走獸在黃河對岸飲水,飛禽一道發出鳴叫,從頭頂掠過。
這一刻的舒暢,讓高辰不想再去夢長安。
“噅……噅……”
突然間,一陣馬嘶,打破這寂靜,大煞風景。
而高辰起身一把抓住地上的長矛,目光朝向聲音的來源。
大漢與吐蕃的邊境常有士兵出現,不可能有野馬存在。
聲音自南方傳來,必是吐蕃的戰馬無疑。
“轟隆隆……”
須臾之間,一陣馬蹄聲傳入眾人耳中。
馬蹄聲並不是很稠密,但是身為火長的葛軒立刻發號施令:“是吐蕃的遊騎,快退出原野!”
高辰等人領命,跟著葛軒向兩裡外的山地奔跑。
高辰在逃跑的時候,還不時回頭觀望。
最期待的是戰場上與吐蕃搏殺立功。 然而他也不一樣嗎自己從軍的故事只有這一場。
高辰看到一群的吐蕃騎兵從低到高奔上原野。
他們發現了高辰等人,見高辰、荔非守瑜等只有十人,皆大喊大叫向高辰等人衝來。
“火長,不能再狂奔徒耗力氣,來不及了。”
高辰一步上前,伸矛攔住正在逃跑的葛軒、荔非元禮等人。
這裡離山地還有一裡多,而吐蕃騎兵離他們也只有一裡多。
吐蕃騎兵一個衝刺,就能到達他們面前。
第一次巡視邊疆,竟然遇到吐蕃騎兵,真是造化弄人。
“敵騎最少二十人,若果不逃,在這原野之上,恐怕一個回合都堅持不了。”
葛軒也丟失掉平時的鎮定。
前段時間赤嶺戍堡戰死二十名士兵,其中包括二名火長。
難道悲劇又要從新上演了嗎?
“如果不殺死他們,那便是我們死。今離開家鄉數千裡,進則盡生,退則盡死,努力共功名!”
高辰揚起長矛,呐喊一聲。
吐蕃騎兵只有二十多人,他們雖然只有十人,不是沒有勝算。
如果不戰而逃,才是絕無生還的可能。
“戰!待敵騎靠近,我能使其落馬五人。請諸位助我!”
荔非守瑜聽到高辰的話後,面色慚愧,拿下弓箭,開口說道。
一眾士兵也面色羞愧,年齡最小的士兵竟能臨危不亂。
他們離家千裡從軍,不就是為了功名嗎?
為何要選擇死路,而拋棄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