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布衣青雲》第76章 張守之弟
  “我期盼著麾下將領能建立功勳。如今你來了,我應該能得到好消息。”

  張守瑜請荔非守瑜入大營入座,一上來便開口說道。

  “托將軍之福!”

  荔非守瑜拱手見禮,然後開口說道:“昨日,赤嶺戍主率領我等十騎出赤嶺,巡察邊境,遇大量吐蕃騎兵,於大雨中,斬殺敵騎一百二十余,然敵騎千重圍來,只能退歸,不曾有斬馘,但在急忙之中,引吐蕃戰馬三十余匹。我軍十一人出塞,未亡一騎,因之為大捷,特前來報賀將軍。”

  “什麽?”

  張守瑜驚的從座位上站起,聲音嚴厲的說道:“汝所言可實?謊報軍功,乃殺頭之罪。”

  荔非守瑜亦起身躬身而拜,正色的道:“卑職用項上人頭擔保,如果謊言邀功,將軍自可取去。”

  “十一騎斬殺敵一百二十余騎,難道赤嶺戍主是霍去病嗎?”

  張守瑜語氣顫抖,不敢置信。

  “霍去病從軍之年十七,勇冠三軍。高戍主今年亦十七,驍勇多力,膽氣絕倫。是很相似!”

  荔非守瑜開口回道,然後將高辰寫的信件呈上給張守瑜。

  “這是何人代筆?”

  張守瑜看了高辰給他寫信件時的字時,異常驚奇。

  工工整整的字體,仿佛出自一個大手筆之手,沒想到邊塞之上,還有人能寫出這樣的字。

  “正是赤嶺戍主所書!”

  荔非守瑜向張守瑜回答道。

  “原來他是投筆從戎啊!”

  張守瑜仔細一看,發現高辰的筆墨很重,字裡行間透露的殺氣,透露著高辰的果毅。

  “好字。高辰虞城縣司戶出身,千裡從軍,真我大唐好兒郎。”

  就連判官鄧廷明看到高辰的字之後,都驚歎連連。

  “這一戰,高辰的斬獲無出其右。荔非守瑜、荔非元禮二人也是勇士。一大半斬獲都屬三人!”

  張守瑜將內容讀後,看出赤嶺戍堡職中,除了高辰之外,還有荔非守瑜、荔非元禮兩名猛士。

  忽然想到了什麽,張守瑜向荔非守瑜問道:“請問壯士名諱?”

  “卑職赤嶺戍副,荔非守瑜!”

  荔非守瑜拱手回道。

  “我想恢復兄長的功績,就靠你們了。”

  得知荔非守瑜的姓名和殺敵數後,張守瑜開始正視這名年紀輕輕的羌胡將領。

  張守瑜雖然統帥著積石軍七千之眾,但是在他眼中,自己很沒有出息。

  因為張守瑜有一個非常出名的哥哥。盛唐著名的儒將、謀將、勇將、名將,張守珪。

  賈至的“五軍精卒三十萬,百戰百勝擒單於”。

  高適的“大夫擊東胡,胡塵不敢起。”

  一首首詩篇,唱著這個在張仁亶之後,王忠嗣之前,獨領風騷的名將。

  張守珪,不管是讀開元盛世,還是讀安史之亂。都讓人不能忽視的名字。

  他開創了繁榮昌盛的“開元之治”,他將安祿山一手扶起。

  突厥、吐蕃、契丹、奚皆被張守珪大敗過,如果沒有張守珪守衛著開元時期的邊疆,唐玄宗和開元名相就無法全力整飭吏治,開創盛世。

  上美守珪之功,欲以為相!

  如果不是張九齡反對,張守珪一定會以“軍功入相”。

  張九齡製止張守珪入相,並非其能力不行,“守珪才破契丹,陛下即以為宰相;若盡滅奚、厥,將以何官賞之。”

  當皇帝的,

最怕的是一個大臣無官可賞,也是最忌諱的。因為這最終會升級為“功高震主”。  安祿山本來只是互市牙郎,漢胡商交易,互不通語,互市牙郎為官方翻譯官,因常與商人打交道,所以安祿山圓滑、狡黠奸詐,後世多以為安祿山年輕時為商人,實則不然。

  一個流外官,俸祿本來不夠養活自己。所以白天當官,晚上和從小一起長大的同鄉史思明去偷羊。

  史思明身材瘦,負責望風,安祿山又胖又壯,負責行動,兩人狼狽為奸,偷羊無數。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在一次偷羊的過程中被當地百姓設下陷阱。

  史思明又高又瘦,拔腿就溜,逃之夭夭。

  安祿山又白又胖,沒有那麽好運,被套上麻袋,使百姓圍著打。而且還被送往范陽節度使張守珪處。

  安祿山本來是死罪,張守珪準備令人將他打死,緊急之下,安祿山卻在公堂上說“大夫不欲滅奚、契丹兩蕃耶?而殺壯士?”

  張守珪聽到安祿山的豪言壯語,又得知安祿山懂得六國語言,起了愛才之心,免了他的死罪。命安祿山為捉生將(專門負責抓敵軍遊騎和落單者的官職),戴罪立功。

  史思明同樣懂得六國語言,於是安祿山叫上他的難兄難弟,開始了軍旅生涯。

  安祿山長袖善舞,懂得應逢。見張守珪嫌棄他胖,所以一天隻吃一頓飯,減下去一大圈。由於和史思明都精通六國語言, 同時二人都作戰驍勇,特別是史思明,凶猛善鬥,善騎善射。每一次隊伍出去,都能抓到一大批俘虜。

  於是,張守珪收安祿山為義子。

  以至於有一次安祿山因驕傲自滿大敗而歸時,張守珪沒有直接斬殺安祿山。而是將安祿山送往長安,讓朝廷發落。

  安祿山從一個“偷羊賊”逆襲,不外乎他一生中遇到的兩個貴人。

  第一個貴人,無疑是張守珪。第二個貴人,則是李隆基。

  本來入長安之時,宰相張九齡二話不說寫信訓斥張守珪一頓,要斬殺安祿山。

  張九齡對另一個宰相裴光庭說:“亂幽州者,必此胡也”。

  又上書李隆基:“穰苴出軍,必斬莊賈;孫武行令,亦斬宮嬪。守珪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

  本來一個首席宰相上奏處死一個犯了死罪的中等邊將之時,是微不足道的事情。

  明君必會批準,就算是庸君也不會為此得罪首席宰相。

  然而李隆基當時卻出乎意料的否定了張九齡的奏書。

  時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任首席宰相的最後一年。也是李林甫打擂的最關鍵時刻。李林甫多次挑撥張九齡和李隆基的關系。

  這一年,也是張九齡和李隆基矛盾不可化解的時刻。

  李隆基甚至見都沒有見安祿山一面,他不斬安祿山,是在針對張九齡。

  至此,李隆基記住了安祿山這個名字,才是安祿山平步青雲的開始。

  運氣這個詞,看起來縹緲的很,卻充斥著安祿山的命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