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的六世祖戚祥,河南輝府(另外一種說法是安徽定遠)人,曾經是朱元璋有一名親兵。後隨傅友德、藍玉遠征雲南,壯烈犧牲(1381年),被追認烈士,授予世襲爵位明威將軍,後代世代任山東登州衛指揮僉事(正團級)。
其父戚景通,當然是任登州衛指揮僉事,後升任都指揮使和大寧府都指揮使等職,並在神機營供職過。
老戚是一個技術型人才,卻也一直因為沒有子嗣而苦惱。但他一直沒有放棄,一直耕耘,耕耘,耕耘……終於在56歲有了一個兒子――戚繼光。
戚家的這個傳統被戚繼光繼承,這才埋下王氏休夫的伏筆。
戚繼光,嘉靖七年生人,天蠍座。敲黑板,請注意,戚帥同志是大天蠍。
嘉靖七年,十一月十二日,戚帥出生在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魯橋鎮。
嘉靖二十年,戚帥定親,娃娃親的女方是萬戶南溪王棟將軍家的女兒。
萬戶?不是糞土當年萬戶侯的萬戶侯,明代沒有萬戶侯這個說法,所謂萬戶,隻是一個代名詞。很久以後,戚帥拜十萬戶,總督三營二十四衛所,備倭山東這份簡歷來看,他的妻子王氏家的家境隻能說是一般,不過勉強算是高乾子弟。
定親,算是成年禮了。
戚帥的外祖送給他一雙好鞋,應該和意大利的Silvano Lattanzi類似吧。
老來得子的戚景通不高興了,履行了一個嚴父的責任。他嚴肅的對少年戚繼光說,屐履必錦衣,錦衣必肉食,他日將饕卒伍以自封,難為後矣。
雖然對一個十三歲的孩子說這些,他未必能聽懂,但加上棍子之類的輔助器具,也就夠了。
戚帥小時候家庭環境還算不錯,上的是私塾,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加上祖傳的武藝,他算得上是文武全才。
和張居正、徐渭這樣的天才相比,戚帥從小就少了幾抹亮色,除了定親和那雙鞋之外,沒有其他確鑿的故事流傳下來。
但可以肯定的是戚帥繼承了其父的理科生的思維,從小喜歡火器一類的事物。
戚景通退休之後在家,安享天倫之樂,順帶把一輩子心中所學卻無法施展的東西教給了戚繼光,也不管小戚能不能聽懂。
他是大寧府都指揮使,卻無法管理洪武帝規劃出來的河北長城以北,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以南等地,隻能坐在保定府裡任一個閑職(和蒙古海軍總司令一樣)。言傳身教,戚繼光幼小的心靈裡埋下了一顆種子,一個理想,它叫做封狼居胥。
嘉靖二十三年,戚景通去世,世襲的山東登州衛指揮僉事一職由戚帥繼承。
子承父業,嗯,是大明王朝接班人。作為開國元勳的後代,悲戚之余,戚帥心裡想來也想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吧。
不過大事不是自己想做就能做的,要成為一名英雄,要成為一名震古爍今的戰神,必須要有無數的磨難。
嘉靖二十四年,戚繼光成年,迎娶王氏過門。
那些年,倭患不斷。重災區是江浙、福建一帶。山東也多少受到了一些騷擾,戚繼光戚帥看著百姓流離失所,心中義憤填膺,早就摩拳擦掌,準備抗擊倭寇。
嘉靖二十五年,少年戚繼光開始負責登州衛屯田。大概相當於建設兵團裡負責開荒、種田的農墾兵的將領。
帶著農墾兵,能抗倭麽?
答案是肯定不行。
經過建國後百余年的歲月磨礪,
軍戶們已經麻木了,心裡想的隻是老婆孩子熱炕頭,抗倭?關老子鳥事! 戚帥一腔子的熱血被那些農墾兵們澆冷了,他們根本沒有戰鬥力麽,不光是沒有能力,連心思都沒有。
隻有領餉的時候,這群農墾兵才會露出一絲生機,其他時候都像是行屍走肉一般。
自己要怎麽辦?這個在當時幾乎無解問題困擾著戚帥,這一年,寫下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的詩句,來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鬱悶。
家庭沒地位,事業沒希望,奮鬥了辣麽久,還隻能帶著一群農墾兵屯田,戚帥感受到了父親心中的悲涼。
我就是想把倭寇,甚至北虜按在地上摩擦,摩擦!
不過戚帥顯然不是那種只會牢騷、抱怨,充滿了負能量,沒有什麽本事的人。作為未來的一代戰神,戚繼光同志有他自己的思維方式。
在這段鬱悶的時間裡,他已經開始琢磨自己要怎麽做才能上戰場,把倭寇按在地上摩擦。
是的,要把倭寇按在地上摩擦,首先需要自己掌兵。
嘉靖二十七年,朝廷一紙命令,戚帥帶著農墾兵們調防薊門。
這可不是什麽好事,說是調防,其實就是去看看,是瞎折騰,充其量能讓農墾兵們感受一下戰場的氣氛。
要是打仗,農墾兵們肯定掉頭就跑,都不帶管戚繼光這個名義上的統帥的。
像是這樣的調防,時間也不長,春去秋歸也。
這就很尷尬了,每年有一半的時間浪費在路上,還要約束那些兵老爺們不要騷擾沿途的百姓, 卻不能和倭寇戰鬥。
戚帥鬱悶,苦惱。
在往返於薊門、登州的時候,戚繼光寫下《馬上作》
南北驅馳報主情,
江花邊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
多是橫戈馬上行。
寫詩,是文藝青年的事情,與戚帥的理想不同。
很多人認為詩句裡面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神馬的都是吹牛逼啊。薊門那些年安靜的根本沒有蒙古人的身影,這首詩可以看作是戚繼光文青病發作,可以當成是他在吹牛逼。
但通篇看下來,這首詩哪裡是吹牛逼,戚繼光這是在發牢騷。
一年什麽都不用幹了,為報主上的恩情,要南北驅馳,三百六十五天中有一大半的時間,都要橫戈馬上行。
很是無奈啊。
人生,不能這麽過!
戚帥當然知道如此荒廢下去,自己的理想多半要被風乾,然後等自己老了之後就著下酒。
尋覓了各種辦法,分清利弊,戚帥便開始改變――參加科舉!
科舉分文武,像戚繼光這種祖傳下來明威將軍的人,隻能參加武舉。
武舉就武舉,無所謂了。好在少年時代多有歷練,十八般武器樣樣精通,比試什麽的戚帥也是不懼。至於時論之類的,戚繼光也是擅長。
嘉靖二十八年十月,戚帥中武舉人。
做人的差距真大,說中舉就中舉。雖然武舉人沒什麽地位,但最後混個總兵之類的,帶兵剿滅倭寇還是有可能的。
戚帥距離少年的夢想走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