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能獲得上萬強力外援,對某太子來說就等於從天而降了一個大餡餅,而且直接掉進了自己嘴裡。
至於能不能一步到胃,那就要看是否能夠無比順暢地吞咽下去了。
法軍在出發之前,裝備的都是製式武器,看上去像那麽回事。
考慮到步兵對抗騎兵,除了火繩槍之外,黎塞留大爺還為每人裝備了胸甲和長矛。
德意志雇傭兵之前由於都是俘虜,故而沒有胸甲,只有火槍與長矛。
將這一萬三千人在短時間內武裝到牙齒,或許對歐陸某些國家來說比較困難。
但某太子這裡有蒸汽機,看似最難做的板甲就不成問題,工廠每天足以鍛造三千套,四五天就能完成追加的訂單。
比較難辦的是燧發槍,工廠的產能是每天五百支合格的“無敵一式”,每月可達一萬五千支。
看似很多,就這種規模的產量也是在六月份才達到的,之前僅為月產兩百五十到三百支左右。
產能全負荷開啟,光是武裝畿輔一帶的部隊,也需要七個月的時間,這還不算訓練損壞需要替換的部分。
某太子估計最遲半個月,辮子便要大規模入侵,貌似用燧發槍來武裝全部外援,在時間上有些來不及了。
將東宮衛隊的燧發槍再還給外援使用,顯然更加不合適,勢必會影響部隊的士氣。
別無他法,只能用迫擊炮、佛郎機、手榴彈來補足火力。
對於這三種武器,任何年紀、任何出身、任何學歷,甚至任何國籍的士兵,看過幾次就能明白。
特別是手榴彈,就是步兵們的殺手鐧,點著之後使勁往外扔就是了,越遠越好,德意志雇傭兵身強體壯,都是很好的擲彈兵。
手榴彈產量很大,可以實現每人領取十顆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兩支外援部隊的火力輸出等級。
佛郎機就是從歐洲傳過來的,法德炮手們對此了如指掌,領到這玩意就會使用。
唯一需要培訓的就是迫擊炮,從裝藥、加擋板,到測距與預瞄,都是需要耗費一定時間的。
若是辮子來得太快,那就只能采取以戰代練的策略。
除此之外,某太子按照每千人裝備五十輛坦克與五十輛馬車的標準,為外援部隊裝備戰鬥與後勤車輛。
當外援們看到坦克的時候,不禁感覺到似曾相識,有人立刻想到了胡斯戰爭時期的車堡!
沒錯,這玩意與車堡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而且火力與防禦力都更加強大。
胡斯車堡只是一個大號的馬車被加固之後,讓步兵在裡面用火繩槍施射。
而坦克則是上面多了一個炮塔,安裝了一門可以三百六十度環射的小佛郎機。
很明顯,佛郎機比火繩槍的威力大多了,二者完全不是一個檔次的武器。
在不計傷亡的情況下,用騎兵部隊強行衝擊胡斯車堡也是能夠衝下來的。
但想衝成百上千輛的坦克,不損失上萬,甚至數萬騎兵,那就不可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坦克外殼都裝有一層鋼板,用冷兵器以及火箭都難以造成致命威脅。
這幾乎就是騎兵部隊的天敵克星,唯一的缺點就是行動緩慢,且只能在平原上使用。
遇到下雨天,道路變得泥濘不堪,這玩意寸步難行,
也就只能原地趴窩。不過蒂雷納子爵看到坦克之後仍然很高興,畢竟表明明帝國的太子並不希望他們這支部隊被敵軍騎兵重創。
某太子也非常慷慨,將坦克的設計圖紙無償送給黎塞留首相。
不管對方是無心插柳還是有意為之,這便是雪中送炭所得到的回報。
換成錦上添花,那每樣看上眼的武器,都要花大價錢來購買才行了。
蒂雷納子爵已經聯想到裝備大量坦克的法軍在歐陸所向披靡的場面,實在是太讓他興奮的了。
天上有數十艘飛艇,地面有上千輛坦克,配合數萬騎兵與十余萬步兵,加上迫擊炮在後方的火力掩護,法軍擊敗勁敵便指日可待了!
由於長期在前線作戰,蒂雷納子爵對敵情算是了如指掌,他認為法軍的任何對手都抵擋不住如此強勢的進攻。
某太子無意間就教會了某位法軍將領的一波亂燉流!
不管對方來了多少人,只要法軍完成多兵種的合成訓練,在戰場上不犯孤軍冒進的錯誤。
二哈家組織三四十萬人跟法軍決戰,都不可能打贏一半規模的法軍。
空地一體見過沒?
步坦協同見過沒?
地對地導彈見過沒???
最後一個,那真得讓黎塞留大爺還錢買才行。
能大規模斃敵於兩公裡之外的武器,那就是堪比飛艇一般的神器!
五百萬兩銀子五百枚,隻接受團購,且概不還價!
你還別嫌貴,這玩意一旦齊射,對面步陣直接就被打崩!
珍惜使用的話,也能逐一敲掉敵軍的炮兵陣地。
屆時對方沒了炮火掩護,而法軍擁有絕對的火力優勢,平推過去就穩贏了。
估計利用這對武器與先進機器,應該可以從黎塞留大爺兜裡榨出一千萬兩銀子。
比起製霸歐陸的目標,這點錢花的絕對超值,更何況黎大爺完全付得起款!
只要能在戰爭上迅速獲勝,那麽一次投入一千萬兩銀子也是超值的。
不管任何形勢的戰爭,就怕曠日持久,那就成了財務上的無底洞。
一千萬,一勞永逸,幫你速勝,豈不是兩全其美???
蒂雷納子爵在看過了明帝國的諸多超級武器與科技成果之後,將所見所聞都寫在信中,打算攢十封再一並寄出,免得一艘一艘船來運輸,不光浪費,而且危險。
一旦中途被西班牙戰艦截獲,那就等於是在資敵了。
蒂雷納子爵決定每二十艘戰艦為一個批次,一方面運輸飛艇,一方面裝載明帝國的其他商品。
運抵本土之後,不但可以迅速讓法軍強大起來,等售出商品還能回籠大量資金,也好做到良性循環。
鑒於歐陸當前的嚴峻形勢,蒂雷納子爵聽說荷蘭已經與明帝國簽署和約,便希望鄭芝龍聯系普特曼斯,讓法軍艦隊與荷軍艦隊一並返航,也能起到互相幫助的作用。
法國與荷蘭目前還是盟友關系,在海上的敵人仍然是西班牙人,特別是返回本土的航線要經過西班牙外海,這是非常危險的,多一艘友艦便多一份安全感。
不過處於自身考慮,蒂雷納子爵還不忘寫信叮囑分艦隊司令,切勿讓荷蘭人登上運輸飛艇的艦船,這是絕密武器,嚴禁己方的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泄密。
普特曼斯要是知道法軍艦隊運輸的是飛艇這種超級武器,結合此前某太子對其所說的那番話,估計心裡就要生出其他想法了……
某太子猜出蒂雷納子爵聽說荷蘭與大明簽署和約之後的心思,便決定鑒於明法友誼,與法國簽署一份待遇等同的條約。
《明法友好通商條約》隻比《明荷友好通商條約》晚了三個月簽署,從表面上效果相差不大。
而實際上,法國海軍的規模與荷蘭海軍相差無幾,差的是商船的數量。
荷蘭在冊商船高達五千艘以上,法國僅為對方數量的三成而已。
《明法友好通商條約》的簽署,便意味著法國憑借國力的優勢,會在海上貿易領域奮起直追。
某太子在簽字時便對蒂雷納子爵說過,希望在五年之內,往來於這條航線的法國商船可以達到五百艘!
之所以給法國這麽高的待遇,一方面是投桃報李,另一方面則是某太子不希望荷蘭人因此坐大。
荷蘭人不會乖乖交出巽他群島,即荷屬東印度,從遠期上講,倘若荷蘭不搬到北美去,以發展那裡為主,明荷之間早晚還有一次戰爭。
法國目前在東南亞沒有任何屬地,也就不存在與大明為了爭奪東南亞與澳洲的控制權,而發生戰爭的可能。
大力扶持法國還有益於在歐洲牽製英國、荷蘭以及二哈帝國,找法國做盟友,投資周期短,且回報時間長。
黎大爺能將蒂雷納子爵從前線火速召回來,一來是看中其對法國忠心耿耿,二來則是為人處世較為妥貼,忠誠度沒問題,能力也沒問題。
這樣的人便可以授予其極大的權力了,抵達明帝國之後,不論軍事上還是外交上,甚至商業上,均有蒂雷納子爵一人做主即可。
這便是黎大爺的高明之處,一方面收權,一方面又授權。
法國最終能贏得三十年戰爭的勝利,成為這場戰爭的最大贏家,與黎大爺之前的布局密不可分。
路易十四與其來自奧地利的親媽安妮後來能有幾乎花不完的錢,多半得益於這位兢兢業業的大爺。
黎大爺窮其一生,其實就做了三件事。
第一,夯實王權!
第二,充盈國庫!
第三,謀劃戰爭!
前兩件事都完成了,第三件由於病逝,沒能親眼看到大獲全勝的那一天。
好在繼任者馬薩林繼續實施了黎大爺的既定戰略,讓法國最終獲勝,並在戰後實現了國力蒸蒸日上。
直至路易十四親自開瓶慶功,一次清空卡內余額……
普特曼斯就投了五十萬,某太子便告訴了他搬家的事情。
黎大爺這下一次砸了三百萬,某太子也就不能厚此薄彼了。
從黎塞留彌留之際的症狀來看,眼疾與頭痛並發,或許是腦子裡面長了腫瘤,進而壓迫視覺神經,或許不是。
但終究某太子沒在場,在場估計也治不了,更治不好,腦瘤算得上是絕症,不開瓢根本不可能得到根治,即便開瓢,也能因手術失敗而掛掉。
現在彌補告訴普特曼斯搬家的事情還來得及,只要讓法國人在海上警惕荷蘭人就行了。
任何時候,盟友也要互相提防,不可能徹底放棄戒備。
某太子向蒂雷納子爵透露了三十年之後發生的事情,這也就是為啥要請他提防荷蘭人的真正原因。
現在是盟友並不意味著以後也是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久的盟友!
比較起來,大明與法國在很多領域都沒有矛盾,更適合做長期的盟友。
法國若是能夠橫掃千軍進而稱霸歐陸,那麽其他幾家也就發展不起來。
換個角度說,法國杯這幾家給牽製住,自己也無力對外擴張了。
荷蘭、英國、西班牙都被法國打得搬家,那倒是有意思了。
蒂雷納子爵對法明兩國簽署軍事同盟條約非常感興趣,具體細節還需要進一步的商榷。
由於自己會帶著所部長期逗留在明帝國,所以並不急於一時,待此戰過後再行簽署即可。
蒂雷納子爵對於明帝國可以馳援萬裡之外的法國本土,並不抱多大期望。
他看重的是能通過軍事技術合作,獲得大量先進武器裝備。
待法軍完成換裝,那麽歐陸任何國家都不會是法國的對手。
蒂雷納子爵認為屆時法軍憑借一己之力,打垮對面的聯軍也不成問題。
決定戰場勝負的只有三個因素,第一是實力,第二是實力,第三還是實力!
在絕對的實力下,敵人沒有任何機會可言!
這是在看過地對地導彈之後,蒂雷納子爵得出的結論。
在此之前,三個因素還是實力、運氣、錯誤!
如果法軍裝備了這款堪比飛艇的超級武器,那麽配合坦克、迫擊炮、燧發槍、手榴彈、新式板甲等武器裝備。
縱使己方犯錯,且敵方運氣上佳,也不會影響到己方最終取勝,因為法軍已經擁有了一戰打崩對方的實力。
己方射程比敵方遠,己方火力比敵方猛,己方防禦力比敵方高,己方還擁有高空偵察與投彈優勢,完全沒有失敗的可能。
想到這裡,蒂雷納子爵很期待看到明軍與清軍發生大規模交戰的場面,也要順勢學一下明軍是如何實現多兵種協同作戰的。
在沒覲見明帝國太子的時候,蒂雷納子爵要麽在各部視察訓練情況,要麽在自己的住處翻看明帝國太子所撰寫的軍事著作。
像“空地一體”、“步坦協同”等戰術,此前他是連聽都沒聽過,更不知道該如何運用,來到明帝國之後,只能現學現賣。
只有自己學會了,才能教會下屬,否則在明帝國作戰多年,返回本土之前,能力跟來的時候一樣,豈不是等於在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