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帝國爭霸》第八十八章 野心勃勃
戰爭的對抗手段一直都在發展與進步,沒有任何一種武器能長期稱霸戰爭舞台。

 在戰場上,攻守雙方一直是交替領先。

 數十年來,帝國海軍面對的,也就是這麽一個局面。

 在研製“金鍾罩”系統,也就是以無源相控陣雷達為核心的艦載防空系統之前,帝國海軍面臨的最大威脅,也就是在前後大約10分鍾內,射來的30枚重型反艦導彈所構成的飽和攻擊。

 按照這個標準,帝國海軍確定了防空巡洋艦的基本性能,並且由此確定了“金鍾罩”系統的技術參數。

 以當時的設想,在低威脅海域只需為航母戰鬥群配備一艘防空巡洋艦,而在高風險海域配備2艘。

 在理論上,2艘“青州”級就能夠應付最高級別的飽和攻擊。

 正是如此,帝國海軍確定了64艘的采購量。

 在15支航母戰鬥群各配備2艘,此外在15支兩棲突擊群各配備2艘,剩余4艘充當分艦隊旗艦。

 因為巡洋艦的在航率超過了航母與兩棲攻擊艦,所以在任何時候,都有8艘左右的巡洋艦處於能夠調用的戰備狀態。如果有需要,可以把這8艘巡洋艦加強給沒有航母與兩棲攻擊艦的戰術編隊。

 此外,正是需要充當分艦隊旗艦,或者是指揮戰術編隊作戰,“青州”級才保留了旗艦功能。

 雖然得益於電子設備的普及,增加旗艦的指揮系統,並沒大幅度提高造價,但是與噸位不相稱的戰術指揮中心,佔用了大量內部空間,還導致重心升高,擠佔了本來就不夠多的冗余排水量。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青州”級幾乎沒有改進余地。

 其實,這也是後來拆掉反艦導彈發射裝置,放棄製海作戰能力的關鍵所在。

 以當時的情況,64艘“青州”級是綽綽有余。

 顯然,這只是一廂情願。

 要說的話,“青州”級產生的最為突出的影響,就是刺激了敵人,讓西陸集團著手研製更先進的反艦導彈,以及性能更加強大的導彈發射平台,並且通過增加一次投射的導彈數量提高打擊力度。

 按照軍情局提供的可靠情報,西陸集團已經有能力,在一個持續時間為5分鍾的攻擊波中投送60到80枚,射程超過500千米的重型反艦導彈,而且很有可能是從多個方向上同時發起突擊。

 結果就是,帝國海軍精心打造的“金鍾罩”防空系統差點就成了擺設。

 即便是2艘“青州”級,在面對同時從多個方向上射來的60到80枚重型反艦導彈,也肯定束手無策。

 其實,就算是2艘升級之後的“青州”級,也無法百分之百的擊落32個目標。

 按80%的概率計算,2艘“青州”級最多能攔截26個目標,剩下的幾十枚反艦導彈足夠乾掉整支航母戰鬥群。

 在航母戰鬥群裡面再編排幾艘防空巡洋艦?

 這個想法很好,實施難度卻很大。

 把地位相當的兩棲攻擊艦隊算上,意味著需要增加30到60艘防空巡洋艦。哪怕巡洋艦的在航率更高,也要增加20到40艘。雖然“青州”級是“低配”的備胎,但是安裝了垂直發射系統之後,造價並不低。

 跟驅逐艦與護衛艦相比,更加談不上便宜。

 通過增加防空戰艦的數量來提高防空能力,效費比根本沒辦法接受。

 說得直接一點,敵人只需要增強一次投射的反艦導彈的數量,就能夠迫使帝國海軍建造更多的防空巡洋艦。只是從效費比的角度來看,帝國海軍就已經輸了,因此增加防空巡洋艦的數量也隻救得了一時之急。

 增強單艘戰艦的戰鬥力?

 這個辦法看著不錯,實施難度卻非常巨大。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關鍵還是提高雷達的性能,比如用有源相控陣雷達取代無源相控陣雷達。

 即便到了現在,有源相控陣雷達都沒成熟,電子設備難以做到小型化,導致整套系統的質量太大。

 按照帝國海軍做的規劃,有源相控陣雷達能夠在10年之後取得突破,就已經非常不錯的了。

 如果仍然用無源相控陣雷達,防空巡洋艦的作戰能力就很難有實質的提升。

 當然,帝國海軍也在別的方面想辦法。

 做為次優選擇,提高防空導彈的性能,也能提高防空系統的作戰效率。

 比如,采用KK-12A的主動導引頭來改進DK-8,從而使艦載遠程防空導彈具備末端自導能力,不再需要戰艦用照射雷達提供引導,從而提高末端的攔截效率,以及不再受火控通道限制。

 此外,帝國海軍還在信息領域下功夫。

 簡單的說,就是把防空巡洋艦與艦載預警機整合到一起,通過高速數據鏈讓預警機引導防空導彈攔截來襲目標。如果能提高預警機的雷達性能,比如讓預警機的雷達照射目標,甚至能夠繞過防空巡洋艦,由預警機控制戰艦發射的防空導彈進行作戰,特別是對付超低空飛行的反艦導彈。

 還有,就是想辦法提高導彈的有效射程。

 最新的DK-8D已經達到200千米,而在設計中的DK-8E,因為采用了高拋彈道,理論上能夠攔截400千米外的目標,至於才開始研製的DK-8F,海軍明確要求具備攔截彈道導彈的能力。

 可問題是,這些努力沒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一支航母戰鬥群裡面,只有2艘防空巡洋艦,很難照顧到所有方向,防空網必然存在漏洞。

 正是如此,在高風險海域活動的時候,帝國海軍通常讓2艘,甚至3艘航母組成一支航母戰鬥群,從而用3到6艘防空巡洋艦掩護整個航母戰鬥群,用更多的防空戰艦應付更大的威脅。

 不過,這種戰術也存在問題。

 最突出的,就是不能無限制擴大航母戰鬥群的規模。

 三航母戰鬥群已經是極限了。

 道理也很簡單,航母在執行作戰任務期間,必須保持一個安全的間隔距離,而帝國海軍規定至少都是20千米,護航戰艦與航母也要保持10千米以上的距離,以免對正在起降的艦載機產生影響。哪怕3艘航母按照品字型排列,而且防空戰艦分布在四周,掩護區域的半徑都超過了40千米。

 再遠,就在視距之外了。

 也就是說,如果再增加一艘航母,哪怕是增加防空巡洋艦的數量,掩護航母的力度也不會有明顯增強。

 顯然,這也失去了擴大戰鬥群規模的意義。

 當然,指揮上也存在很大的問題。

 總而言之,在找遍辦法之後,帝國海軍最終還是回到正道上,或者說是直面防空戰艦不足的問題。

 讓戰鬥群裡的護航戰艦全都具備區域防空作戰能力!

 首先被選中的,也就是噸位僅次於巡洋艦的驅逐艦。

 在“青州”級之前,帝國海軍就打過驅逐艦的主意,還設計與建造了3個級別的導彈驅逐艦。只是這些導彈驅逐艦都不是很成功,其中2級有試驗性質,在各建造2艘之後就草草收場,另外1級建造了6艘,不過因為滿載排水量高達15000噸,在服役之後歸入了巡洋艦行列。

 往簡單說,就是防空導彈系統太複雜,很難裝在噸位較小的驅逐艦上。

 在帝國海軍中,數量最多的,仍然是所謂的“通用驅逐艦”,具備中程點防空能力的反潛驅逐艦。

 數十年來,驅逐艦的首要任務是反潛。

 所幸的是,在“金鍾罩”系統誕生後,為不到10000噸的驅逐艦配備區域防空系統,不再是什麽難事。

 不要忘了,“青州”級的滿載排水量不到12000噸。

 也就是說,適當的降低要求,比如減少火控通道的數量,少裝三分之一的導彈,再適當的省去其他的作戰指標,就能夠把搭載“金鍾罩”系統的戰艦控制在10000噸以內,也就可以歸在驅逐艦的行列裡。

 當然,關鍵是大幅度降低了建造成本。

 在“青州”級的建造進入快車道,也就是在大約8年前,帝國海軍就啟動了新一代通用驅逐艦的招標工作。

 仍然使用“通用驅逐艦”的名頭,其實是為了更加方便的在論議兩院獲得撥款。

 受此限制,新式通用驅逐艦的滿載排水量被限制在8000噸。

 這個指標,直接限制了新式通用驅逐艦的性能。

 帝國海軍明確要求,新式通用驅逐艦必須得搭載“金鍾罩”系統,區域防空作戰能力得達到“青州”級的70%。這就意味著,至少要配備3部照射雷達,且垂直發射系統的載彈量不低於90枚。

 雖然是按比例縮小,但是建造戰艦根本就不是這麽回事!

 基礎性能,比如至少要達到30節的航速、不低於7500海裡的巡航力、保持足夠的損管人員、最少45天的自持力、乃至受創之後的生存能力,都沒有降低或者減少,也就需要提供足夠的噸位。

 嚴格說來,比傳統的通用驅逐艦還有提高。

 因為“金鍾罩”系統對戰艦的穩定性有更高的要求,所以用在噸位較小的驅逐艦上,需要采用“寬體”船型增強在高海況下的航行穩定性,而這必然會加大航行阻力,也就需要配備功率更大的推進系統。

 可見,要整合到一艘滿載排水量8000噸的戰艦上,依然有很大難度。

 哪怕在設計的時候,帝國海軍把滿載排水量放寬到8500噸,續航力指標也由7500海裡降低到了5000海裡,意味著能少裝幾百噸燃油,少幾個油艙也能減輕結構重量,可是依然很難達到全部的設計指標。

 最後,帝國海軍不得不再次做出取舍。

 直接放棄搭載直升機的能力,只是保留直升機飛行甲板,以及全套的基本保障設備,能夠為反潛直升機提供燃油與反潛魚雷,甚至進行簡單的維護保養,在艦隊范圍內支持反潛直升機作戰。

 此舉,節約了大約800噸排水量。

 在單獨作戰的時候,沒有搭載反潛直升機,意味著缺乏遠程反潛能力,基本上無法單獨執行反潛任務。不過在航母戰鬥群內,能夠搭載反潛直升機的戰艦並不少,只是航母就能夠搭載十幾架反潛直升機,因此就算驅逐艦沒搭載反潛直升機,對航母戰鬥群的反潛作戰能力也沒多大影響。

 關鍵還有,在帝國海軍的航母戰鬥群裡面,遠程反潛的主力是艦載反潛巡邏機,反潛直升機其實只是補充力量。

 有趣的是,帝國海軍為驅逐艦保留了反艦導彈發射裝置,還換成重型反艦導彈,只是沒有再裝填能力,也沒有設置內部彈倉。

 以當時的情況,帝國海軍做出的這個取舍,明顯是針對紐蘭海軍。

 不管怎樣,帝國海軍是全球海軍,需要面對所有的挑戰,也就必須針對所有的假想敵來打造戰艦。雖然對付西陸集團的海軍,不需要多強大的反艦作戰能力,主要是反潛,但是面對紐蘭海軍的時候,就必須考慮反艦作戰能力,而且不能完全依靠艦載航空兵,戰艦自身就得有反艦作戰能力。

 此外,兩套4聯裝反艦導彈反射裝置,再加上8枚重型反艦導彈,總共不到100噸。

 正是如此,才有了“楊城”級通用驅逐艦。

 不過,該級的首艦在去年年底才下水,而且帝國海軍不是很看好這種戰艦,第一批隻訂購了8艘。

 當然,更有可能是等待局面好轉之後,再采購其改進型。

 哪怕大戰已經爆發,第一批4艘“楊城”級也要在明年年初才能交付,帝國海軍現在能夠依靠的,仍然只有“青州”級。

 在第51特混艦隊裡面,就有3艘“青州”級。

 其實,總共是4艘,只是其中的1艘留在了亞歷山大港,負責掩護即將由窄海進入陸心海的運輸船隊。

 要說的話,掩護運輸船隊是“青州”級的主要任務之一。

 畢竟,並非所有任務都要動用航母戰鬥群,很多時候的護航任務,根本就用不著讓航母出馬。

 3艘“青州”級防空巡洋艦,加上5艘“盧城”級通用驅逐艦與6艘“南安”級反潛護衛艦,哪怕驅逐艦與護衛艦都具有點防空能力,李深智也很擔憂,因為以他的判斷,這點防空力量根本就頂不住敵人發起的攻擊。

 關鍵就是,陸心海太狹窄了。

 其實,李深智一直想不明白,為什麽一定要在東陸心海部署航母。

 任何一名海軍將領都能看出,陸心海根本就不適合航母作戰,哪怕是在海域相對較為開闊的東部。

 往陸心海部署航母,差不多等於送死。

 只是,李深智同樣明白,如果沒有航母戰鬥群,肯定守不住夕梵運河,更不要說是進軍墨海。

 不管怎樣,現在都只能頂著頭皮上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