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帝國爭霸》第一百九十六章 最後1吉
  進攻行動可以說是一帆風順。

  7點不到,斯塔克就收到了護航戰鬥機的報告。

  在預定發起攻擊到海域附近,遭遇了梁夏海軍到戰鬥機。因為有EA-6B提供的支援,所以並沒有遭到對手壓製。

  關鍵就是,第一批殺到到梁夏戰鬥機僅有8架。

  依靠數量上的優勢,護航戰鬥機才能在電子攻擊機的幫助下,迎戰獲得艦載預警機支持的防空戰鬥機。

  嚴格說來,其實是相互糾纏,尋找發起攻擊的機會。

  空戰還沒結束,執行攻擊任務的20架轟炸機就已殺到。

  直到7點一刻,攻擊行動才正式開始。

  原因也很簡單,護航戰鬥機在這個時候才擊潰了防空戰鬥機,讓緊隨其後的電子偵察機前出,利用被動探測的方式,找到了第六十一特混艦隊的例外一支航母戰鬥群,並且確定了大概方位。

  在獲得了電子攻擊機提供的情報之後,轟炸機群才發起攻擊。

  攻擊行動很是乾淨利落。

  短短的幾分鍾之內,分成5個編隊的G就相繼投下攜帶的反艦導彈,也就是BGM-109B的空射型號。

  之前,介紹過這種導彈。

  因為遭到空軍反對,國會也不願意撥款研製第二種空射巡航導彈,所以該型導彈在已經研製成功的情況下,被轉為技術儲備,並沒有批量采購,更別說是正式加入紐蘭海軍的裝備序列。

  關鍵就是,在下馬之前,已經通過海軍的驗收測試。

  此外,BGM-109的原型導彈參加過空軍的“空射巡航導彈”項目的競標,只是因為尺寸與質量超標,敗給了競爭對手,後來正式列裝的AGM-86。在競標期間,原型導彈就在包括B-52在內的幾種轟炸機上進行過掛載測試,還做過發射測試,完全能由空軍的轟炸機掛載與使用。

  在此之後,才贏得了海軍的競標,在正式裝備後獲得“BGM-109”的軍用編號。

  正是如此,紐蘭海軍才想到,在BGM-109B的基礎上研製一種空射型反艦導彈,以增強遠程反艦製海作戰能力。

  紐蘭海軍自始至終都沒想過,要用這種導彈來裝備艦載攻擊機。

  因為尺寸太過巨大,所以“AGM-109B”從一開始就被當成重型反艦導彈,由大型作戰飛機掛載使用。

  與傳統的反艦導彈相比,“AGM-109B”最為突出的特點,其實是具有非常強的自主作戰能力。

  嚴格說來,可以把“AGM-109B”看成是“沉默彩虹”反艦型的低配版。

  與“沉默彩虹”反艦型相比,“09B”除了對質量限制更寬松之外,主要就是降低了部分性能指標,比如不再要求超音速飛行能力。在其他方面,“AGM-109B”可以說是非常的先進。

  要說的話,跟KD-30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這兩種導彈其實都是妥協產物,也就是在短期之內無法逾越的技術障礙面前,降低了性能指標。

  不過,這也是很聰明的選擇、

  如果沒有妥協,“09B”肯定不可能在大戰爆發之前達到服役狀態,或者說根本就不會有這種導彈。

  按典型的進攻戰術,只需要為導彈輸入目標的方位信息,準確說是位置偏差不超過60千米,“AGM-109B”就能依靠搭載的雷達,沿螺旋航線飛行,完成攻擊之前的搜索工作。在找到目標戰艦之後,“AGM-109B”將依靠彈載雷達鎖定戰艦,並全程主動發起攻擊,不需要載機提供指引。

  關鍵還有,在攻擊階段,準確說是攻擊彈道的末段,“AGM-109B”會主動進行大角度的蛇型機動,規避目標戰艦發射的防空導彈,提高突防的概率。在擊中目標戰艦之前,還將近一步降低飛行高度,確保命中點在目標戰艦的水線附近,以此增強破壞力,達到重創或者擊沉目標戰艦的目的。

  當然,憑借重達1000磅,也就是454千克的半穿甲戰鬥部,“AGM-109B”的威力絕對不可小覷。

  要說的話,甚至超過了KD-30。

  按照紐蘭海軍做的測試,1枚“AGM-109B”就能擊沉1艘5000噸級的驅逐艦,或者是重創萬噸級巡洋艦。即便是對付排水量達到10萬噸的超級航母,也只要4到6枚就能使其喪失作戰能力。

  不過,“AGM-109B”並不是完美無缺。

  比如彈體太大,目標特征太明顯,很容易遭到攔截。

  跟KD-30做個比較,就有很直觀的印象了。

  在性能差不多的情況下,“AGM-109B”的發射質量高達1400千克,比KD-30整整多出400千克,體積也比%。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AGM-109B”對搭載平台有更高的要求。

  即便是B-52G,也要在超載的情況下,才能夠掛載24枚。

  換句話說,在掛上了109B”之後,B-52G需要在往返途中各進行一次空中加油,才能夠獲得5000千米的作戰半徑。要想把作戰半徑擴大到8000千米,就得多安排一次空中加油。

  顯然,這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

  只是,跟KD-30比,“AGM-109B”最大的問題其實是采用了BGM-109B的彈體,等於舊瓶裝新酒。

  雖然采用了很都新技術,但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基礎設計存在的缺陷。

  高達1400千克的自重就跟陳舊的彈體有很大關系,畢竟在設計BGM-109那個年代,像碳纖維這樣的,用來替換傳統的金屬材料,能夠大幅度降低導彈彈體結構重量的複合材料還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只是,最為突出的,其實是缺乏隱身性能。

  不要忘了,KD-30從一開始就是全新設計,而且把隱身性能放在首位,為全球首款隱身反艦導彈。

  在根本上,KD-30的“靈魂”也就是隱身性能。

  說得直接一點,在設計階段,梁夏海軍就明確了依靠先進的隱身性能來提高反艦導彈突防效率的戰術思想。

  顯然,也就是在此基礎之上,才能稱KD-30為當今最先進的反艦導彈。

  可惜的是,“AGM-109B”沒在隱身性能上下功夫。

  雖然巡航導彈的RCS值比作戰飛機小得多,通常都在0.5平方米以下,但是幾乎所有的防空系統,都針對巡航導彈這類目標做了優化,更別說在現代化的艦隊防空體系中,還有更重要的預警機。

  要說的話,這也是在被國會否決之後,紐蘭海軍放棄“AGM-109B”項目,轉為參與由空軍主導的“沉默彩虹”項目的主要原因。在紐蘭軍隊的裝備體系中,“沉默彩虹”才是真正的隱身導彈。

  可惜的是,“沉默彩虹”的研製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

  如果不是大戰爆發,紐蘭海軍也不會采購1000套製導系統,並且在戰前,把1000枚庫存的BGM-109B改造成空射型。

  對於這個缺點,斯塔克有非常清楚的認識。

  說得直接一點,在高強度的海空大戰當中,特別是面對編制完整的航母戰鬥群,缺乏隱身能力或者不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的反艦導彈,基本上沒有用武之地,突破敵艦隊防空網的概率極低。

  在理論上,1艘“青州”級能在一次戰鬥當中,攔截數十枚“AGM-109B”這種級別的反艦導彈。

  此外,在對付亞音速反艦導彈的時候,防空戰鬥機才是主力。

  對付反艦導彈,無需動用重型戰鬥機,多用途戰鬥機就夠了。

  道理也很簡單,反艦導彈在巡航飛行階段,由慣性導航系統控制,沿固定航線飛行,基本上不會機動。

  其實,也就是根據這個特點,梁夏海軍與紐蘭海軍才接受了像“戰-12”與F/A-18這類多用途戰鬥機。

  在梁夏海軍的編制體系當中,“戰-12”有兩個用途。

  一是在對地打擊行動當中充當輕型攻擊機,也就是頂替“攻-6”。二是在艦隊防空作戰當中擔任配角,協助“戰-9”。在扮演後一個角色的時候,“戰-12”的位置其實在“戰-9”的後面,主要使命是對付漏網之魚。這裡面,不但有敵人的轟炸機,還包括敵人在截擊范圍之外發射的反艦導彈。

  正是如此,“戰-12B”配備有相當先進的火控系統,而且能夠使用由梁夏空軍主導研製的新一代中程空空導彈,甚至能控制導彈同時攻擊4個目標。要知道,多目標交戰能力之前一直都是重型戰鬥機的專利。

  嚴格說來,KK-12才是關鍵。

  憑借這種先進導彈,“戰-12B”的超視距空戰能力已經不在“戰-9B”之下,嚴格說來還要稍微強一點。

  主要就是,“戰-9B”還不具備使用KK-12的能力。

  就算KK-9擁有更遠的射程,因為缺乏主動攻擊目標的能力,全程需要戰鬥機引導,往往無法達到標稱的最大射程,特別是在對付機動靈活的戰鬥機的時候,實際的有效射程還不如KK-12。

  梁夏海軍的任何一艘航母上,至少有1個大隊,也就是24架“戰-12”。

  那麽,對紐蘭海軍來說,可選的戰術就非常有限了。

  因為“AGM-109B”的目標信號太明顯,哪怕轟炸機順利將其投射了出去,也未必能夠突破梁夏艦隊的防空網,很有可能在足夠遠的距離上就被艦載預警機發現,然後遭到艦載戰鬥機攔截,所以在做戰術安排的時候,只能以數量取勝,發射更多的導彈,讓其直接超過艦隊防空攔截能力的上限。

  這就是“超飽和”攻擊戰術。

  與“飽和”戰術比,“超飽和”戰術的關鍵就在這個“超”字上。

  具體超出多少,由實際情況決定。

  比如這次,對付一支航母戰鬥群,斯塔克就動用了20架轟炸機,投入的反艦導彈更是達到了480枚!

  這個數量,肯定超過了一支航母戰鬥群的最大攔截能力。

  在理論上,一支航母戰鬥群,最多配置2艘防空巡洋艦,以及2艘通用驅逐艦,3艘只有點防空能力的遠洋護衛艦。至於防空戰鬥機,除掉用於遠程截擊的“戰-9”,也就是一個大隊的24架“戰-12”。

  雖然在正常編制體系內,梁夏海軍的一支艦載航空兵聯隊有2支多用途戰鬥機大隊,但是在執行高強度製海作戰任務時,往往會用重型戰鬥機或者是重型攻擊機,替換掉1個多用途戰鬥機大隊。

  這麽一來,依靠24架“戰-12”與2艘防空巡洋艦,哪怕把其他戰艦,以及航母自身的防空能力算上,在一次戰鬥當中,也就能夠攔截大約300枚反艦導彈。關鍵是,這還是理想情況下所能取得的結果。

  顯然,實戰狀態肯定算不上理想。

  那麽,動用480枚反艦導彈,哪怕完備率僅有80%,也就是發射出去的反艦導彈總共只有380枚左右,在除掉被梁夏艦隊擊落的導彈之後,剩下的幾十枚反艦導彈也能徹底消滅一支航母戰鬥群。

  其實,這就是斯塔克擬定打擊計劃的主要理論依據。

  至於攻擊結果,並沒有超出預料。

  在轟炸機投射導彈之後,那些前出的梁夏戰鬥機就撤了回去,準確的說是不再跟護航戰鬥機糾纏。

  只是,護航的F-14B並沒有轉向返航。

  按斯塔克做的安排,這些護航戰鬥機繼續向西突擊,除了阻止防空戰鬥機攔截轟炸機發射的反艦導彈之外,還肩負著一個非常重要的使命。對攻擊結果進行甄別,確認第六十一特混艦隊是否已經喪失戰鬥力。

  關鍵還有,有沒有必要進行補充轟炸。

  為此,3個中隊的領隊長機,都在左側發動機吊艙下方外掛點上,掛了一具專門的偵查吊艙。

  通過跟在後面的EA-6B,以及在第51特混艦隊外圍的E-2C充當通信中繼結點,艦隊司令部能夠及時獲得由F-14B拍攝到的照片,從而立即對照片進行甄別分析,以確定下一步的作戰安排。

  正是如此,在攻擊行動開始之後,史密斯就去了下方的作戰指揮中心。

  他在第一時間,向斯塔克匯報了攻擊結果。

  之前由EA-6B通過被動手段探測到的那艘航母已經遭到重創,而且從外形尺寸來看,確實是一艘“薛遠征”級超級航母。從毀傷情況來看,該航母就算不會沉沒,也肯定無法繼續作戰。

  此外,還有包括1艘巡洋艦與2艘驅逐艦在內的數艘戰艦被導彈擊中。

  顯然,攻擊結果可以說是非常的理想。

  算上第一輪攻擊取得的戰果,已經“乾掉”了兩艘超級航母,第六十一特混艦隊已經是名存實亡。

  擊沉那2艘已經喪失了作戰能力,連護航戰艦都所剩無幾的航母,並不是什麽難事。

  只是,斯塔克現在考慮的並不是這個問題。或者說,他並有因為取得的巨大戰果而喜出望外。

  道理也很簡單,參與戰鬥的防空戰鬥機總共沒有超過10架。

  之前,史密斯推斷第六十一特混艦隊的重型戰鬥機番了一倍,一艘航母搭載的“戰架以上。

  那麽,其他的重型戰鬥機去哪了?

  還有,兩輪攻擊之間的幾個小時,第六十一特混艦隊在幹嘛?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