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帝國爭霸》第二百三十三章 各取所需
  有沒有酒是其次的,關鍵是劉尊山在。

  要說的話,丁鎮南與侯晨晟之間一直就有一層隔閡。

  別看侯晨晟非常敬佩丁鎮南,但是涉及到關鍵利益,這個陸戰隊少將未必就會給丁鎮南面子。

  道理也很簡單,丁鎮南是陸軍的將領。

  雖然陸戰隊是獨立兵種,但是在很多方面受海軍的節製,而在海軍的作戰體系當中,陸戰隊扮演的不止是“陸上作戰部隊”,還有更加重要的使命,比如說掣肘陸軍,因此陸戰隊一直都有“小陸軍”的別號。

  要論編制體系的完整性,陸戰隊還超過了陸軍。

  除了地面部隊之外,陸戰隊擁有自己的突擊航空兵,主力裝備是1000多架運輸直升機與武裝直升機。此外還有一支戰術航空兵,擁有數百架作戰飛機,其中的一些還部署在海軍的航母上。關鍵是,在進入戰爭狀態之後,登陸艦隊也將編入陸戰隊,其中包括能夠搭載垂直起降戰鬥機的兩棲攻擊艦。

  要說的話,陸戰隊是唯一能夠獨當一面的作戰力量。

  站在陸戰隊的角度,主要的競爭對手就是陸軍。

  當然,陸軍也把陸戰隊當成威脅看待。

  比如在發展主戰裝備的時候,處處給陸戰隊製造麻煩與障礙,讓陸戰隊無法獲得理想的主戰裝備。

  就拿主戰坦克來說,陸戰隊一直用的就是陸軍的二手貨。

  此外,突擊航空兵的直升機,也大多是陸軍的型號,只是根據陸戰隊的需求做了必要的改進。

  數十年來,由陸戰隊主導發展的主戰裝備,也就只有幾種兩棲裝甲車。

  可見,陸戰隊與陸軍的關系肯定不是很好,因此侯晨晟這樣的陸戰隊將領,對陸軍肯定有很深的成見。

  要說的話,劉尊山也不例外。

  剛到波沙灣的時候,他就去找過丁鎮南的麻煩,只不過沒能討到便宜。

  這次,最大的問題,仍然是任務分配。

  其實,這也是侯晨晟最不滿意的地方。

  第五陸戰師最先來到南方次大陸,還為此放棄了在兩河國南部的作戰行動,讓後面趕到的第十七裝甲師鹼了大便宜。按照當時的情況,包括侯晨晟在內,第五陸戰師的官兵都覺得能在這邊打上主力。

  哪裡想到,這屁股還沒坐熱,就要把主攻位置讓給第十七裝甲師。

  雖然丁鎮南之前就反覆保證,在東海岸那邊肯定是以第五陸戰師為主,另外3個陸戰師都是配角,但是有了之前的事情,別說是基層官兵,連侯晨晟都有點懷疑,只是礙於師長的身份不好公開質疑。

  其實,侯晨晟就此事找過丁鎮南。

  按照他的意思,既然有三個陸戰師了,就沒有必要讓第五陸戰師去東海岸,反到應該派第十七裝甲師過去,因為在登陸成功之後,需要向內陸推進,而第十七裝甲師明顯更適合在內陸作戰。

  此外,在西南戰場這邊,只要還得在沿海地區作戰,也就有用到陸戰隊的時候,自然有第五陸戰師的戰場。

  顯然,丁鎮南沒有采納侯晨晟的建議。

  雖然在討論的時候,丁鎮南說服了侯晨晟,即在廣袤的梵羅沙漠裡面作戰,第十七裝甲師的優勢非常明顯,而在東海岸地區,特別是岡伽羅河與雲霧江的河口三角洲,才能發揮出陸戰隊的價值,但是這沒有改變一個很關鍵的事實,第五陸戰師在巴鐵這邊的作為,依然是在為別人做嫁衣裳。

  正是如此,先頭部隊才只有一個加強的陸戰營。

  按最初的計劃,等梵軍調動兵力,去圍剿第五陸戰師的先頭部隊,就會讓第十七裝甲師登場,到時候第五陸戰師就將轉戰東海岸地區,因此在前期的佯攻行動中,不需要投入太多兵力。

  這麽安排,同樣是為了平息陸戰隊官兵的不滿情緒。

  只是現在,情況變得複雜了。

  真要好好的打一仗,而且得由第五陸戰師擔綱,一個加強陸戰營肯定不夠,至少都得增派幾個營。

  顯然,首先就需要獲得侯晨晟的支持。

  其實,這就是丁鎮南把劉尊山叫回來,而且讓劉尊山出面請侯晨晟吃飯的原因。

  喝了幾輪之後,話就好說得多了。

  有劉尊山在場,丁鎮南沒有拐彎抹角,直接說到了重點,由第五陸戰師單獨在這邊打一場殲滅戰。

  讓丁鎮南沒有想到的是,侯晨晟想都沒想,一口就答應下來。

  丁鎮南是在事後才知道,劉尊山提前跟侯晨晟談過,還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所以侯晨晟沒借此事討價還價。

  要說的話,這事還得多虧劉尊山。

  侯晨晟可以不給丁鎮南面子,但是絕對不能不給劉尊山面子。

  不要忘了,劉尊山的爹是劉向東,而第五陸戰師一直都部署在帝國的南部地區,過去由南方艦隊直接管轄。雖然侯晨晟跟劉向東沒有交集,但是侯晨晟的幾個老上級,全都是劉向東的部下。

  有這層關系在,侯晨晟怎麽都得給劉尊山一點薄面。

  當然,這裡還涉及到切身的厲害關系。

  丁鎮南說得很清楚,這次是由第五陸戰師單獨作戰,因此就算最後還是要把戰場移交給其他部隊,此戰的功勞也屬於第五陸戰師,不存在因為要在戰鬥結束之後撤走,功勞歸於其他部隊的問題。

  可見,侯晨晟爽快答應下來,不過是各取所需,他需要通過這場戰鬥來證明自身與第五陸戰師的價值。

  談得順利,也就沒必要在飯局上浪費時間。

  吃過午飯,三人就回到司令部的作戰中心,商討具體的戰術。

  “這地方?”

  “對,就這裡。”

  盯著丁鎮南手指的標識看了一陣,侯晨晟才朝站在旁邊的劉尊山看了過去,明顯在詢問劉尊山的意見。

  “難度確實有點大,關鍵是能否達成戰役的突然性,以及能不能站穩腳跟。”劉尊山同樣是眉頭緊鎖,一副憂心忡忡的模樣。“當然,真要把這個地方打了下來,梵軍就絕對會跟我們拚命。”

  “達成突然性的難度太大了,而且就算佔領了此地,也未必能夠站穩腳跟。關鍵是,後勤保障肯定跟不上,地面運輸基本就不要想了。如果隻依靠空運,我們還得在前線修建一座野戰機場,這難度……”

  “關鍵是,這附近太平坦了,根本就無險可守。”

  “真要打,也不是沒有辦法。首先通過空中突擊控制附近的交通要道,切斷電話線,同步實施全方位電磁壓製。隨後的幾天,主要依靠空中支援與遠程炮兵打擊敵人,盡可能的減輕突擊部隊的作戰負擔,同時動用突擊航空兵,把工程部隊與設備送過去。只要建起了野戰機場,那麽一切都好說。”

  “那也需要足夠多的運輸機。”

  在劉尊山說出了這句話之後,兩人同時朝丁鎮南看過去,而丁鎮南在忍了一陣之後,還是忍不住笑了起來。

  他倆一唱一和,看上去還真是那麽一回事。

  被丁鎮南看穿自己的小心思,劉尊山也不好意思的笑了起來。

  “運輸機肯定管夠,總共不會少於200架,其中至少有60架‘運-15A’。”

  “60架?”侯晨晟明顯有點不敢相信,覺得自己聽錯了。

  丁鎮南點點頭,表示他沒有聽錯,並且說道:“不過,其他主要是戰術運輸機,只能運送人員與物資。”

  “這到無所謂,有60架‘運-15A’就夠了。”

  “還有什麽需求嗎?”

  “能不能多安排一些直升機,加強我師突擊航空旅?”

  “我去想辦法,應該沒什麽問題,畢竟也只是臨時借用。”丁鎮南沒把話說死,因為他知道,侯晨晟提出這個要求,其實是針對第十七裝甲師,因為現在也只能從第十七裝甲師的突擊航空旅借用直升機。

  感情,侯晨晟要借此機會給付衛民上眼藥。

  “要求也不多,主要是能夠運送大型設備的重型直升機,畢竟我們的重型直升機全都在登陸艦上。”劉尊山補充了一句,大概覺得侯晨晟有點得寸進尺,提的要求過頭了,大家面子上都過不去。

  “不管有什麽要求,隨時都可以找我。”

  “行,我現在就去安排。”

  在侯晨晟轉身朝門口走去的時候,丁鎮南暗示了劉尊山,讓他在送走侯晨晟之後返回司令部。

  由空運支持陸戰隊發起突擊,關鍵就是“運-15A”。

  在“運-15A”之前,帝國空軍采用“三段式”空運戰術。首先是由戰略運輸機,也就是載重量高達150噸的“運-10A”把裝備物資送到距離前線最近的大型機場。接下來由大型運輸機,即載重量為60噸的“運-11”把裝備物資運送到距離前線更近,而且無法讓戰略運輸機起降的前沿機場。最後才由戰術運輸機,載重量為30噸的“運-9”把裝備物資送往由作戰部隊控制的野戰機場。

  采用“三段式”接力運送戰術的關鍵原因,並不是運力不夠,而是戰略運輸機與大型運輸機對起降場地的要求很高,比如跑道必須足夠長,還需要進行鋪裝,而野戰機場顯然無法滿足這些要求。

  結果就是,不但運輸效率非常的低下,還無法直接把坦克等主戰裝備直接送到作戰部隊手裡。

  正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帝國空軍投資研製了“運-15A”大型戰略運輸機。

  從這個名字就能夠看出,“運-15A”是介於“運-10A”與“運-11”之間的,能執行戰略投送任務的大型運輸機。

  這裡的“戰略”指的並不是載重量與航程,而是運載大型貨物的能力。

  在“運-15A”之前,也就只有“運-10A”能運送陸軍的所有主戰裝備,包括大尺寸異型作戰平台。至於載重量,反到不是硬指標,畢竟最重的主戰坦克也不到60噸。航程就更加不是事了,帝國空軍有幾百架大型加油機,就算運輸機的航程稍微短一點,也能夠通過空中加油彌補。

  因為運輸機的服役時間達到了數十年,所以在設計階段,必須把今後有可能出現的主戰裝備考慮進去。

  “運-15A”的貨艙尺寸,準確說是高度與寬度超過了“運-10A”。

  此外,其運載能力達到了75噸,在對貨艙地板進行適當的加強之後,能運載3個各重27噸的貨盤。

  這個運載能力,足以運送帝國陸軍所有的主戰裝備!

  不過,這還不是“運-15A”最突出的能力。

  跟過去所有戰略運輸機與大型運輸機相比,“運-15A”最突出的地方,其實是戰術運輸機級別的場地適應能力。

  在設計的時候,帝國空軍就明確要求,“運-15A”必須具備在任何一座能讓“運-9”正常起降的野戰機場進行起降作業,還不得降低載重量等指標。雖然在設計當中,帝國空軍降低了要求,比如在無鋪裝跑道的野戰機場上降落的時候,載重量只需要達到60噸,但是對適應能力的要求始終都沒有降低,甚至有部分提高,比如得在無準備的情況下,在野外開闊場地起降。

  帝國空軍提出這麽高的要求,就只有一個目的。

  讓“運-15A”取代所有的運輸機,從而把之前的“三段式”空運改成“一站到達”,提高空運的效率。

  當然,這個設想其實有點想當然。

  只是,沒人能否認,“運-15A”是一種劃時代的新式運輸機,其出現必然會改變軍事空運的面貌。

  也就是因為性能太先進,“運-15A”的量產時間是一再推延。

  如果不是大戰爆發, 恐怕還要等幾年,才能通過帝國空軍的驗收測試。

  道理也很簡單,帝國空軍有上千架運輸機可用,而且機隊的平均年齡還不到15年,很多運輸機是在前幾年生產的,因此就算“運-15A”性能先進,也會因為缺乏緊迫性而難以獲得批量生產的撥款。

  要說的話,“運-15A”的設計工作早在新歷148年就已結束,帝國空軍還跟設計單位簽了責任認定書,承認除了少數幾個小問題之外,“運-15A”已經達到量產標準,隨時能進行小批量試生產。

  所謂的幾個小問題,其實是子虛烏有,或者說是為大規模量產設下的門檻。

  當然,大戰改變了一切。

  準確的說,在波沙灣戰爭爆發後,帝國空軍就跟廠商簽訂了量產合同,並且撥款讓廠商為量產做準備。

  主要工作,也就是建設更多的生產線,並且招募與培訓工人。

  正是如此,8月底,在大戰已經不可避免的情況下,“運-15A”正式投產,而且在短短的1個月之後,準確說還沒有1個月,在9月中旬就達到了最高效率,3條生產線的月產量達到了90架。

  當然,這是不折不扣的“戰時速度”。

  等到新增的3條生產線投產,“運-15A”的月產量將達到180架!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