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通信受到限制,但是接受信息不存在什麽問題,只是速度慢了點,沒辦法做到實時掌握交戰情況。 https://
在13日凌晨2點左右,也就是當地時間12日夜間23點半之後,收到了管島轉發的第一份交戰報告。
戰鬥就此打響。
首先與敵人交戰的並不是轟炸機,而是由第六十一特混艦隊出動的護航戰鬥機。
在中轉島東北大約500千米之外,也就是之前巡邏機發現紐蘭登陸艦隊的海域,快速突擊的4架“戰-9b”遭到紐蘭戰鬥機攔截,並與之交戰。因為空軍的大型預警機在後方提供支持,所以4架“戰-9b”不但輕而易舉的避開了紐蘭戰鬥機的鋒芒,還通過反擊逼退了紐蘭戰鬥機。
隨後,2架“戰-9b”發現了幾十艘正向東航行的艦船,確認是登陸艦隊。
最主要的證據就是,這些艦船的航行速度不是很快,20節左右,遠遠低於特混艦隊的戰鬥航速。
因為更多的紐蘭戰鬥機正在趕來,而且登陸艦隊裡面有幾艘防空戰艦,所以護航戰鬥機沒有繼續逼近。再說了,之前靠超音速飛行搶佔有利的位置,這幾架“戰-9b”的燃油消耗量已經超過了一半。如果不讓加油機前出,就得把戰鬥機撤回來,不然就無法返回加油機待命的空域。
要說的話,這也是第三代戰鬥機最嚴重的問題。
哪怕是重型戰鬥機,因為超音速飛行得啟動發動機的加力燃燒室,油耗將急劇攀升,所以進行超音速飛行,以及格鬥空戰的時間受到嚴格限制。就拿“戰-9b”來說,如果是在極限作戰半徑上執行任務,空戰時間不能超過5分鍾。至於執行超音速截擊任務,更像拿來吹噓的噱頭。
“戰-9”服役了十幾年,就沒有執行過幾次超音速截擊任務。
多數時候,都是通過巧妙的戰術部署加以應付。
當然,在更多時候,其實是依靠加油機來延伸戰鬥機的作戰半徑,讓戰鬥機能夠以超音速狀態飛更久。
4架“戰-9b”折返的時候,空軍的指揮官發出了攻擊命令。
隨後,在收到了由預警機轉發的目標數據之後,已經在攻擊區域徘徊了半個小時的20架“轟-9d”依次將掛載的dk-30b發射了出去。所謂的“目標數據”,也就只是敵艦所在的大致方位。
要說的話,這也是dk-30b的一個性能特點。
攻擊之前,dk-30b並不需要完整的目標數據,甚至不需要為其設定攻擊目標,準確說是具體的目標。在到達由載機設定的攻擊海域之後,也就是進入自導階段,dk-30b將自動搜尋在附近活動的敵艦,並且對敵艦性質加以區分,而且會優先攻擊航母與防空巡洋艦等高價值戰艦。
末段攻擊都是自主進行,並不需要載機進行乾預與引導。
關鍵就是,dk-30b能識別敵艦。
能做到這一點,依靠的就是性能先進的彈載計算機。
簡單的說,在使用之前,地勤人員就會為其輸入當今各種戰艦的數據情報,特別是信號特征,才能夠在發起攻擊的時候對獲取的敵艦信號進行對比分析,從而確定敵艦的型號,判斷其價值。
此外,dk-30b還具有彈間通信能力。
這個性能,其實是從對手那裡學來的。
西陸集團在提出了“飽和攻擊”之後,率先著手研究反艦導彈的協同作戰能力,並且發展出了一整套的技術與戰術體系。其中最為關鍵的,也就是能夠讓數十枚、甚至是數百枚反艦導彈同時發起攻擊的彈間通信技術。嚴格說,在彈間通信技術誕生之後,飽和攻擊戰術才有了可操作性。
發展至今,西陸集團重型反艦導彈都具備彈間通信能力。
與西陸集團的反艦導彈不同的是,dk-30b的彈間通信,重點是甄別能力,也就是避免重複的攻擊同一艘戰艦。
其實,這是用多枚導彈攻擊一支艦隊,所面對的最為麻煩的問題。
要搞不好的話,所有導彈將攻擊一艘戰艦。
要說的話,沒有比較理想的解決辦法。
道理也很簡單,反艦導彈是通過雷達、紅外成像儀等探測設備來尋找目標,並且判斷目標的性質。
通常,越是龐大的戰艦,信號特征也就越明顯。
那麽,反艦導彈往往會攻擊信號特征最明顯的戰艦。
可問題是,遭到了攻擊,而且已經受創的戰艦,信號特征也非常突出,特別是反射的電磁波,比正常狀態時高出幾個數量級。
也就是說,反艦導彈有可能把受創的戰艦當成主力戰艦!
直到彈間通信技術出現,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
辦法也很簡單,同時發起攻擊的反艦導彈,會通過簡短的通信來劃分攻擊目標,避免讓所有,或者大部分反艦導彈攻擊單一目標。只有在預定目標已被摧毀的情況下,反艦導彈才會搜尋與攻擊其他目標。
也就是憑借這些強大的性能,dk-30b成為了當今最先進的反艦導彈。
當然,威力也不可小覷。
因為不再追求1500千米的射程,所以dk-30b配了一具500千克級的半穿甲戰鬥部,實際質量其實僅400千克出頭,不過裝藥量高達120千克,采用的還是過去隻用在魚雷戰雷頭上的高能炸藥。
在理論上,1枚dk-30b就能夠擊沉一艘5000噸級戰艦,或者重創1艘萬噸級戰艦。只要3到5枚就能夠擊沉1艘萬噸級巡洋艦,而命中5到8枚就能夠讓1艘超級航母喪失作戰能力。
對付結構強度差得多的登陸艦船,更不在話下。
其實,登陸艦船在結構上更接近民用船隻,而不是戰艦。
主要就是,登陸艦隊需要搭載大量作戰部隊與重型裝備,只能采用大分艙結構,強度肯定成問題。這裡面,關鍵是用來搭載登陸艇與氣墊船的塢艙。因為在水線以下,所以在受損之後更容易導致登陸艦沉沒。
針對這個問題,帝國海軍在前幾年就提出,在主要使用直升機與垂直起降攻擊機的兩棲攻擊艦上取消塢艙,不再搭載登陸艇與氣墊船,此舉不但能提高生存行能,還能夠擴大機庫面積。只可惜,在反覆論證之後,因為陸戰隊堅決反對,取消塢艙的事情不了了之,此後就再也沒有下文。
至於其中關鍵,主要是直升機沒辦法投送重型裝備,而對於在登陸之後得在海灘上背水一戰的陸戰隊來說,裝甲力量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相對於更強大的空中突擊能力,由登陸艇與氣墊船賦予的投送能力,明顯要重要一些。再說了,登陸艦屬於海軍,跟陸戰隊並沒有直接關系。
可見,用幾百枚反艦導彈去對付紐蘭登陸艦隊,簡直是浪費!
按管島那邊發來的消息,dk-30b的可靠性超過90,在20架轟炸機攜帶的480枚導彈當中,有大約440枚順利發射了出去。
平均下來,就算把護航戰艦算上,每艘紐蘭艦船都要遭到10枚導彈攻擊。
別說是登陸艦,就算貨真價實的戰艦也扛不住!
要說的話,dk-30b在實戰中表現出的可靠性,明顯要比測試結果好得多,不過也跟充分的戰前準備有關。
這輪攻擊,進行得非常順利。
凌晨3點不到,管島那邊發來了第一份確切的戰報。
紐蘭登陸艦隊已被全殲,包括4艘“基德”級防空驅逐艦在內的8艘護航戰艦,以及大大小小的38艘登陸艦全被擊沉,或者是即將沉沒。按照前線部隊的報告,沒有必要發起第二輪攻擊,至少暫時不需要。
提供甄別報告的是一架前出的“轟-9d”,也就是甲編隊的領隊長機。
在任何一支轟炸機部隊裡面,都會有幾架轟炸機進行過特別改造,安裝了照相機之類的簡易偵查裝備,或者是具有測繪功能的對地與對海搜索雷達,以便在完成打擊之後,對攻擊結果進行甄別。
通常都是領隊長機。
此次,在甲編隊裡,就有4架“轟-9d”配有對海搜索雷達,負責在完成攻擊之後進行甄別。
使用對海搜索雷達,轟炸機不用飛得太近。
此外,夜間也沒辦法使用照相機。
其實,負責執行甄別任務的,還有一直伴隨預警機活動的電子偵察機,也就是通過監視敵艦的無線電活動來判斷敵艦的狀態。
在戰鬥狀態下,沒哪艘戰艦會保持無線電靜默。
這樣一來,只是通過敵艦防空雷達產生的電磁輻射,就能對敵艦的狀態做出一個相對較為準確的判斷。
比如,在轟炸開始前後,4艘“基德”級的對空搜索雷達一直在工作,此後還用了火控照射雷達。到攻擊結束,4艘驅逐艦的雷達都處於“關閉”狀態,發出的電磁輻射全都來自無線電台。
大部分登陸艦都配備了自衛用的近程防空武器,肯定配有相應的火控系統,一般都是簡易的火控雷達。
只是,幾十艘登陸艦集中在一起,因此就算截獲了大量信號,也很難判斷這些信號到底是來自哪艘登陸艦。
綜合這些情報,有理由相信,紐蘭海軍的登陸艦隊已經完蛋。
不過,白華偉等人最關心的,並不是這些戰報,而是之前收到的消息,在第一份戰報裡面提到的一件事情。
前出的4架“戰-9b”在快要追上登陸艦隊的時候,遭到紐蘭戰鬥機攔截!
準確的說,其實是空軍的預警機及時發現逼近的紐蘭戰鬥機,隨後引導“戰-9b”進入空戰狀態。
可問題是,戰報中並沒有提到具體的情況。
唯一算得上具體的,也就是空中交戰的持續時間還不到15分鍾。在“戰-9b”佔據有利位置之後,那些紐蘭戰鬥機就轉向撤走了。接下來,2架“戰-9b”加速追擊,並且在追擊的過程當中發現了登陸艦隊。
至於是怎麽發現的,戰報中同樣沒有提到。
不過,白華偉他們都能想到。
雖然“戰-9b”的火控雷達有很強的下視能力,還針對海面鏡像干擾做了優化,但是在空戰當中,火控雷達肯定以對空模式工作,基本不具備對海探測能力,也肯定無法及時發現海面上的戰艦。
那麽,就只有一種可能。
“戰-9b”是在追擊的時候,遭到防空雷達的照射,也就是被掩護登陸艦隊的防空驅逐艦發現了。
可問題是,那一定就是掩護登陸艦隊的防空驅逐艦?
為什麽不能是掩護航母的防空巡洋艦!?
關鍵就是,那些紐蘭戰鬥機是從哪裡來的?
顯然不會是兩棲攻擊艦。
如此一來,也就只能是來自某艘航母。
那麽,肯定有一支特混艦隊在登陸艦隊的附近,為登陸艦隊提供掩護。
只是,這個“附近”到底有多近,就很難說了。
有可能在100千米之外,也有可能在500千米之外,更加有可能在1500千米之外。
關鍵就是,在加油機支持下,f-14b的作戰半徑能夠擴大到1500千米。
其實,在戰報中有一個隱藏信息。
那些紐蘭戰鬥機沒有能夠及時發現迎面飛來的“戰-9b”,而且直到“戰-9b”佔據有利位置,也就是啟動火控雷達之後,才發現已經遭到鎖定,然後就緊急轉向,加速逃出導彈的攻擊范圍。
不是說f-14b不夠先進。
這個交戰過程,其實證明了,那些f-14b沒有獲得e-2c的支持,不然也不可能如此的狼狽不堪。
既然出動了f-14b掩護登陸艦隊,那為什麽不派1架預警機過來?
即便是第52特混艦隊,也有2艘“紐蘭”級大型航母,至少有8架e-2c,不存在沒有預警機可用的問題。
顯然,這只能說明,距離登陸艦隊太遠了,e-2c根本就飛不過來。
哪怕能飛過來,也因為巡邏時間太短, 而變得毫無意義。
那麽,到底有多遠?
按照e-2c的性能,紐蘭特混艦隊與登陸艦隊的距離恐怕超過了1000千米,達到1500千米,也不是沒有可能。
這下,問題嚴重了。
距離拉得如此之遠,表明紐蘭海軍已經打了退堂鼓。
那麽,首先需要保全的肯定是第51特混艦隊,因此留下斷後的,也就只能是相對較為弱小的第52特混艦隊。
第52特混艦隊距離登陸艦隊在1000千米以上,那麽第51特混艦隊有多遠呢?
換句話說,第51特混艦隊距離第52特混艦隊又有多遠?
也超過了1000千米嗎?
要是,那麽第51特混艦隊就在暗區東端,也就是霍努島的北面,與第四十一特混艦隊的距離不會超過1000千米。
對兩支強大的特混艦隊來說,這個距離簡直是觸手可及。
關鍵還有,誰能保證第51特混艦隊是在倉惶逃跑,而不是早有準備,也就是衝著第四十一特混艦隊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