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帝國爭霸》第二百四十六章 1夜之間
其實,在天黑之前,第一條鋪裝跑道就已鋪設完畢。

  毫無疑問,戰場工程作業能力一直是帝國軍隊最值得驕傲的拿手好戲,而且這個優良的傳統已經保持了上百年。

  此外,在前沿陣地附近修建野戰機場,其實是最基本的工程作業能力。

  不要忘了,在第二次全球大戰之後的幾十年裡,帝國軍隊主要針對的,就是面向西陸集團的大陸戰場。

  那麽,就不得不面對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在寬度與縱深高達數千千米的大陸戰場上,根本無法按作戰需求修建空軍基地,也無法維持足夠多的機場。和平時期的巨額維持成本,足以讓帝國軍隊望而卻步,何況還要受到論議兩院的責難。

  別說在大戰結束的時候,即便在飛速發展了40年之後,世界島的腹地都是全球人口密度最低的地方之一。再說了,大城市幾乎都分布在巨大陸與西大陸交界的狹長地帶,其他地方更加是人煙稀少。

  正是如此,帝國軍方投入了大量資源加強戰地工程建設能力。

  與第二次全球大戰時期相比,最為突出的變化,也就是利用工程設備,大幅度提高了施工的效率。

  就拿修建野戰機場來說,在本質上並沒有太大變化。

  主要材料,仍然是按照標準尺寸製造的高強度合金板材,而且鋪裝方式也一樣,也就是把板材以特定的方式鋪設到經過平整的地面上,再使用特質的連接件,讓板材牢固的結合到一起。

  得益於更好的材料,以及更加牢固的連接方式,對地面平整度的要求可以適當降低,變相降低了工程作業難度。

  當然,依靠各種各樣的工程設備,以往要數日,甚至是十多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只需要一天。快的話,在12個小時之內就能夠鋪好一條能讓戰術運輸機滿載降落的,長度達到1500米的跑道。

  其實,這也是最基本的戰術要求。

  不要忘了,“運-15A”的起降標準是向戰術運輸機看齊,理論上,只要能夠讓戰術運輸機起降的跑道,就能夠讓“運-15A”起降,最多只是因為跑道的承載能力不夠,需要對降落重量進行限制。

  顯然,這算不上大問題。

  按照設計指標,在跑道長度為1500米的時候,“運-15A”所允許的最大降落重量能夠達到220噸,也就是除掉空載返航飛行3000千米所需的30噸燃油之外,最多能夠運載65噸貨物。

  這個運載能力,可以說是非常的強悍,也足以將最重的主戰裝備送往前線。

  即便是ZT-99  B,在掛上全套反應裝甲之後,戰鬥全重也才64噸,恰好在“運-15A”的運力之內。

  至於起飛,那就更加不是問題了。

  在起飛重量低於250噸的情況下,“運-15A”的滑行距離僅為1450米。如果把起飛重量控制在220噸以內,還能縮短到1100米。簡單說,“運-15A”能夠在任何可以降落的跑道上起飛。

  哪怕沒有跑道,“運-15A”也能夠在經過平整的場地上空載起飛。

  要說的話,這也正是“運-15A”備受帝國軍隊青睞的關鍵原因。

  說得直接一點,有了“運-15A”,帝國軍隊就能擺脫地面交通的限制,把作戰部隊送往任何地點。

  其實,這也是第三次軍事改革的關鍵項目之一。

  如果按照對軍事戰略產生的影響而言,“運-15A”超過了所有其他的作戰飛機,重要性甚至在“轟-12A”之上。

  正是如此,“運-15A”成為第一種正式量產與服役的“第四代”軍用飛機。

  按帝國空軍的規劃,就算沒爆發全球大戰,也會在15年內,采購2000架“運-15A”用來取代全部的“運-11”,三分之二的“運-10”,以及近一半的“運-9”,並且跟全新設計的戰術運輸機形成高低搭配。在完成機隊更新之後,帝國空軍將獲得以“運-15A”為絕對骨乾的戰略空運力量。

  毫無疑問,即便對其他超級霸權來說,這都是一種極為恐怖,難以抵抗的進攻能力。

  2000架“運-15A”,意味著能在24小時之內,將一個滿編裝甲師的全部主戰裝備送到這顆星球上的任何一處地點。關鍵是,放眼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國防力量,能夠在開戰首日頂住帝國陸軍一個裝甲師的進攻,迢曼帝國與紐蘭共和國都一樣。這就意味著,梁夏帝國擁有打破戰略平衡的王牌,能夠在對自己最為有利的時候發動戰爭,並且通過突襲來擊潰主要對手。

  當然,2000架“運-15A”產生的實際威脅更加嚴重。

  關鍵就是,需要由“運-15A”運送的,主要是大質量的主戰裝備,其他裝備與物資能夠用戰術運輸機,甚至是臨時征用的民用客機來運送,因此實際的空運能力,肯定要比理論計算的高出許多。

  此外,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花費幾天時間才能完成軍事動員,沒有哪個國家能在一天之內讓全部軍隊做好戰鬥準備。如果突擊空運的時間達到1周,哪怕是5天,也意味著能夠運送更多的突擊部隊,以及更多的作戰物資,把原本僅僅是戰役級別的空中突擊行動,提升為戰略級別。

  毫無疑問,這是誰都無法忽視的巨大威脅。

  要說的話,在獲得了足夠多的“運-15A”之後,帝國就掌握了戰略主動權,獲得發動戰爭的絕對優勢。

  正是如此,紐蘭共和國才會耗費巨資,研製能跟“運-15A”媲美的C-17A。

  就連迢曼帝國,也想盡辦法調集西陸集團內部資源,牽頭研製運載能力達到60噸的戰略運輸機。

  可見,要是大戰晚幾年爆發,“運-15A”就能改變戰爭面貌。

  即便現在,60架“運-15A”也能左右戰局。

  入夜之後不久,從帝國本土西北空軍基地出發的“運-15A”到達,為陸戰隊送來第一批主戰裝備。

  其中,就有22輛嶄新的ZT-99B。

  這些坦克,原本計劃由列車送往西北戰場,用來補充第七裝甲師。結果在丁鎮南打了幾個電話後,就被送往了空軍基地,裝進了“運-15A”的肚皮。至於補充給第七裝甲師的主戰坦克,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一同送來的還有28輛步兵戰車與14輛自行榴彈炮,以及大約300噸彈藥。

  對於已經苦戰了一整天的陸戰隊官兵來說,這些重型裝備肯定是無比寶貴。

  在60架“運-15A”飛走後不久,陸戰隊的官兵就用一輪高強度炮擊,向30千米之外的梵軍發出警告。

  用劉尊山的話來說,只要梵軍指揮官不是蠢貨,在遭到炮擊之後就能想到,攻佔代奧格爾的帝國軍隊已經得到加強,也就不會貿然的發起反擊,從而能從容不迫的完成野戰機場的修建工作。

  至少在10日夜間,梵軍表現得非常的“理智”。

  當然,這也沒什麽好奇怪的。

  因為缺乏夜戰設備,更缺少發起突擊所需要的裝甲力量,所以梵軍很少在夜間出動,更別說是在夜間發動進攻。

  相比之下,帝國軍隊反到喜歡在夜間活動。

  要說的話,這也是帝國軍隊在波伊戰爭當中學來的教訓。

  因為技術限制,加上不熟悉環境,帝國軍隊在波伊戰爭期間,很少在夜間戰鬥當中佔到便宜。

  此後,帝國軍方投入了大量資源提升夜戰能力。

  雖然還沒有達到人手一部的水準,但是像主戰坦克、步兵戰車這類主戰平台全都配備了微光夜視儀或者紅外成像儀,並且由此獲得非常強悍的夜戰能力,也才有了波沙灣戰爭中的精彩表現。

  在整個波沙灣戰爭期間,帝國軍隊的主要作戰行動,特別是進攻行動,幾乎全都在夜間進行。

  客觀的講,帝國軍隊的夜戰能力,已經遠遠的超過其他所有國家。

  在大陸戰場上,也就是受夜戰能力的限制,西陸集團才在進攻行動中屢屢受挫。在很多時候,白天辛苦攻佔的陣地,到了夜間就會被對手奪走,不得不在第二天重新組織兵力奪回陣地。也正是如此,快速突擊戰變成了來回拉鋸戰,在很多原本能獲得突破的地方,西陸大軍遭遇了慘敗。

  正是如此,在11日的凌晨,陸戰隊派出2個連的兵力,發起了戰術反擊。

  嚴格說來,更像是一次大規模的武裝偵察行動。

  參與反擊行動的就只有12輛坦克與14輛步兵戰車,官兵總共不到200人,而且主要針對代奧格爾南面的梵軍。

  從白天的戰鬥來看,梵軍的主力就在代奧格爾南面。

  按照部署,反擊行動的首要目的是掌握敵人的部署情況,為接下來的空中打擊提供戰術支持。

  主要就是,梵軍部署得太過分散,空中偵察始終都沒有找到梵軍主力。

  此外,也就是設法把梵軍主力部隊引出來。

  如果可以,就直接殲滅,免得到天亮之後再來組織防禦作戰。

  為此,空軍還調動了一個中隊的“攻-9B”,準備為突擊部隊提供支援,乾掉敵人的裝甲力量。

  突擊行動進行得很果斷,也十分迅速。

  只是,結果卻大相徑庭。

  在代奧格爾的南面,根本沒有梵軍的主力部隊,或者說梵軍的主力部隊已經在白天的戰鬥中被擊潰了。

  據抓獲的戰俘交代,梵軍指揮官,第141步兵師的師長,卡辛格少將在天黑後不久就帶上警衛排離開了前線指揮部,說是去烏代布爾的防區司令部請求增援,實際更有可能是臨陣脫逃。

  道理也很簡單,在白天的戰鬥中,第141步兵師就傷亡過半!

  其實,該師總共就只有不到6000名官兵。

  從番號就看得出來,第141步兵師是一支二流部隊,甚至連二流部隊都算不上。該部隊的主要使命是守衛經過代奧格爾的鐵路線,確保從烏代布爾到阿梅傑爾的鐵路暢通無阻,並沒有承擔作戰任務。

  此外,該師在10月底才被調了過來,之前部署在烏代布爾北郊。

  因為要駐扎在野外,所以很多高級軍官留在了烏代布爾,只是隔三差五的到所屬部隊去視察情況。

  毫無疑問,這是梵軍的一大特色。

  至於該師的戰鬥力,根本就無從談起。

  在白天的戰鬥中表現出來的勇猛精神,其實是無知所導致的結果,即包括卡辛格在內的所有高級軍官,都認為襲擊代奧格爾的是一支輕裝部隊,執行的佯攻任務,戰鬥力肯定不是很強。

  關鍵還有,代奧格爾的民兵所提供的情報,恰好證明了這個判斷。

  結果就是,第141步兵師按照對付輕裝佯攻部隊的標準,發起了反擊行動,遭受慘敗自然是不足為奇。

  此外,參與反擊行動的作戰部隊,其實是分批投入戰鬥,基本上沒有溝通聯系。

  至於指揮作戰的卡辛格少將,在戰鬥開始之後不久就離開了指揮崗位,而且沒有下放指揮權。

  受此影響,參戰的作戰部隊全都是按照草擬的作戰計劃行動,根本就沒有針對實際情況做出調整。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一批接一批的衝上去送死!

  更加要命的是,帝國空軍提供的空中支援不但猛烈,還非常及時。結果是,很多梵軍作戰部隊的指揮官在上了戰場,並且發現局勢不太對勁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下令撤退,更別說重新組織。

  要說的話,第141步兵師沒有在中午之前崩潰,簡直就是個奇跡。

  正是如此,陸戰隊在凌晨發起的反擊行動,也只是走個過場。

  其實,到這個時候,戰局已經沒有什麽懸念了。

  在11日天亮之前,第二條1500米的跑道投入使用,第一條跑到延長到了2500米,具備讓“運-10A”起降的能力。

  不過,暫時還沒有必要動用“運-10A”。

  延長跑道,最大的好處,其實是讓戰術運輸機在卸下貨物後,能夠立即沿著降落的方向升空,把地面運作周期縮短到原來的三分之一。如果不考慮運輸機的數量,等於把單條跑道的卸運能力提高了三倍。

  顯然,戰術運輸機的數量是管夠。

  只是在卡拉港那邊的機場與空軍基地,就有300架“運-9”可用,而在瓜港那邊還有上百架。

  到11日清晨,空運行動達到了最高效率。

  平均每個小時,就有30架“運-9”到達,平均每架“運-9”的載貨量為25噸,每小時的運量高達750噸。

  在理論上,一天能夠運送18000噸。

  只是,實際肯定達不到。

  不是說運輸機不夠,或者運輸效率會降低,而是野戰機場的轉運能力有限,沒辦法處理這麽多的作戰物資。

  當然,到了11日白天,首要任務不再是空運,而是攻打與佔領代奧格爾。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