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帝國爭霸》第二百一十章 中流砥柱
大戰期間,帝國海軍對超級航母的心態其實非常的複雜,充滿了矛盾。

 毫無疑問,在大戰爆發之前,超級航母在帝國海軍的地位超過了其他任何一種戰艦,可以說是帝國海軍的最愛。哪怕新軍事學說已經對超級航母的軍事價值提出質疑,也沒有改變帝國海軍對超級航母的鍾愛。在很大的程度上,支持超級航母成為了政治選擇,不容許任何的質疑跟抨擊。

 不過,這在很大的程度上跟軍事無關。

 用丁鎮南的話來說,帝國海軍熱衷於建造超級航母,主要是為了確保軍種霸權,鞏固在帝國軍事體系中的地位。

 說得難聽一點,超級航母成了象征海軍強大實力的圖騰。

 感情,沒有了超級航母,帝國海軍就變得一無是處,喪失了存在價值。

 換個角度來看,這完全能夠理解。

 關鍵就是,在海軍的裝備庫裡面,沒有一種武器裝備能夠在作戰效能、戰略威懾與軍隊形象等等方面完全取代超級航母。在任何時候,向熱點地區派遣一支以超級航母為主的特混艦隊,都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換成其他的武器裝備,哪怕是幾百架戰略轟炸機,都無法與之媲美。

 戰後的幾十年,特別是最近的十多年,超級航母簡直就是帝國霸權的理想詮釋。

 只是,對於超級航母在全球大戰中的價值,像白華偉這樣的少壯派軍官早就有了清楚的認識。

 直接的說,隨著技術的進步,超級航母早已不是集攻防能力於一體的,最為強大的海上作戰平台。這裡面,最為關鍵的,也就是在現代作戰體系中,艦載航空兵的打擊能力已經被其他武器裝備超越。

 最有代表性的,也就是遠程反艦導彈。

 前面已經提到,紐蘭海軍在大戰爆發之前,花了大量的精力,研製以導彈為主要武器的戰艦,也就是常說的武庫艦,並且希望借助這種全新的戰艦來彌補航母的不足,從而實現超越梁夏海軍的戰略目的。

 如果“武庫艦”的研製工作一帆風順,那麽最遲在新歷160年的前後,紐蘭海軍就能打造一支由數十艘“武庫艦”為核心的導彈艦隊,以此向帝國海軍發起挑戰,奪得統治全球海洋的霸權。

 只是,受技術限制,該項目肯定不會一帆風順。

 紐蘭海軍努力十幾年取得的成果,就是眾所周知的巡航導彈潛艇。

 其實,帝國海軍也有類似的項目。

 不同的是,帝國海軍的“武庫艦”項目停留在理論研究階段,而且從來沒對外公布。

 要說的話,保密做得非常好。

 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海軍高層並不希望讓外界知道,在海軍內部都有人開始質疑航母的軍事價值。

 此外,帝國海軍從來沒把潛艇當成導彈的搭載平台看待。

 關鍵就是,在帝國海軍的認識中,如果“武庫艦”項目能夠結出果實,那就肯定會取代航母,充當帝國海軍的主力戰艦,也就需要具備展示肌肉的能力,而潛艇天生缺乏這方面的能力。

 藏在海面以下,就算裝載數百枚巡航導彈,也只有在使用之後才能讓敵人知道。

 顯然,在很多時候並不需要動手,艦隊產生的巨大壓迫感就能讓敵人就范,至少放棄冒險的念頭。

 正是如此,帝國海軍的“武庫艦”項目都是以水面戰艦為主,最多為了增強生存能力采用了一些極端設計,比如加大吃水深度與采用雙層殼體,甚至是采用半潛結構,在遭到攻擊時能下潛規避。

 也就是糟糕的生存性能,導致“武庫艦”項目始終沒能獲得重視。

 跟傳統戰艦比,“武庫艦”簡直就是航行的彈藥庫!

 傳統戰艦,彈藥在總噸位當中所佔的比例,往往在10%左右,就連西陸集團那些高度重視武裝的艦艇,也很少超過15%,大型戰艦更是在10%以內,比如“薛遠征”級超級航母搭載的彈藥僅相當於總噸位的2.7%。

 顯然,這個比例並非設計師故意所為,而是實踐得出的結果。

 相對而言,“武庫艦”搭載的彈藥所佔比重達到了25%!

 如果高的比重,意味著“武庫艦”的生存能力極為糟糕,哪怕只是遭受了輕微損傷,都有可能引發災難性後果。

 關鍵還有,為了在有限的噸位內獲得最強的打擊力,“武庫艦”取消了很多戰艦必須得有的設備,比如說以雷達為主的火控系統,並且以此為基礎,通過使用自動化設備,大幅度減少了官兵的人數。

 這些措施,肯定能降低“武庫艦”的建造成本。

 可問題是,同樣會降低損管能力。

 一艘戰艦的損管能力跟官兵的人數成正比。

 雖然先進設備能夠提高損管效率,但是在任何時候,損管工作都以人為主,需要足夠的官兵。

 官兵減少,損管效率必然會降低。

 根據帝國海軍做的測試,如果“武庫艦”研製成功,那怕采用軍艦的標準,其生存能力也很糟糕。

 至於“武庫艦”的攻擊能力,反到沒有人質疑。

 單純的以艦隊決戰為準,“武庫艦”的攻擊能力超過了航母。

 按照戰前最後一份設計方案,1艘滿載排水量45000噸的“武庫艦”,能夠搭載256枚射程超過1500千米的重型反艦導彈,並且在一次戰鬥中把這些導彈全部發射出去,對敵艦隊發起超飽和攻擊。

 在同等情況下,由1艘超級航母搭載的艦載攻擊機,只能投送200余枚射程250千米的輕型反艦導彈。受到艦載機作戰半徑限制,僅少數重型攻擊機能對1500千米之外的敵艦隊發起攻擊。

 顯然,兩者的打擊能力根本就不在一個層面上。

 至於海軍鼓吹的作戰效費比,在全球大戰當中,特別是在決定製海權,以及戰略主動權的艦隊決戰中,根本就不是問題,至少不是影響結果的主要因素,更加不可能成為艦隊指揮官的主要難題。

 帝國海軍與紐蘭海軍圍繞霍瓦依群島展開的一系列海戰,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幾場海戰中,交戰雙方的大型航母與超級航母所展現出來的攻擊力,可以說都是差強人意。即便是打擊第52特混艦隊的那場戰鬥,也與運氣有密切關系,不然突擊行動未必能獲得成功。

 此外,特混艦隊的防禦能力也有問題。

 簡單的說,航母的進攻能力已經大不如前,而在各重新式反潛武器的面前,生存能力也非常堪憂。

 從這個角度看,帝國海軍著手發展“替代型航母”與“增強型航母”,也是為了解決航母生存能力不足的問題。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用更多的籃子裝雞蛋。

 可惜的是,“替代型航母”因為性能太過羸弱,肯定沒辦法取代超級航母,而“增強型航母”由於受到其他因素限制,遲遲沒有進入到建造階段,帝國海軍也就只能繼續建造超級航母。

 要說的話,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薛遠征”級。

 雖然按照外界觀點,帝國海軍在第三次全球大戰期間總共建造了3種超級航母,在“薛遠征”級之外,另外兩種是“始武”級與“白止戰”級,但是嚴格說,後兩種其實都是“薛遠征”級的改進型。

 之前已經提到,“薛遠征”級是一種相當先進,而且非常成功的超級航母。

 得益於優秀的基礎設計,“薛遠征”級在戰場上的表現,讓帝國海軍非常滿意。

 結果就是,僅基礎型號就建造了3個批次,總共12艘。

 要說的話,3個批次的“薛遠征”級依然存在很明顯的區別。比如從第二批開始增加了綜合補給站的數量,第二批的後3艘還用有“三面陣”取代了原來的對空警戒雷達,第三批減少了1根阻攔索,但是這些變化不是很明顯,而且之前批次的也利用大修的機會,做了相應的進。

 此外,這12艘“薛遠征”級的基本性能指標全都一樣,有95%的零部件通用。

 “薛遠征”級的第一次大改,其實是從第四批開始。因為變化實在太大了,所以外界將其單獨列出來,並且以首艦“始武”號的名字命名。事實上,采用帝國開國皇帝的諡號來為航母命名,足以證明該航母的重要性。

 與“薛遠征”級比,“始武”級最突出的變化,也就是把艦島移到了右舷尾部,取消了原本位於艦島後方的3號升降機,擴大了1號升降機與2號升降機的間隔距離,在兩部升降機之間增設2處綜合補給站,還簡化了艦島的職能,將航空作戰指揮中心等部門安排到艦體內部,大幅度縮小了艦島的面積。

 顯然,這些變動無一例外的全都是為了擴大飛行甲板的面積,增強航空作業的效率。

 至於結果,自然是不用多說。

 雖然在24小時內出動艦載機的架次,因為受到彈射器限制,沒有顯著的提高,但是通過優化飛行甲板的作業效率,短時間的出動能力提高了大約50%,全甲板攻擊狀態下的出動架次,由“薛遠征”級的42架提高到了54架。這就意味著,“始武”級在艦隊決戰中的戰鬥力比“薛遠征”級增強了30%。

 可見,“始武”級其實是“薛遠征”級的強化版本。

 當然,建造價格也水漲船高。

 主要就是,跟“薛遠征”級相比,“始武”級的保障設備增加了大約3成,還采用了大量性能先進的電子設備,而在一艘航母的建造成本當中,保障設備與電子設備的佔比大約為四分之一。

 要命的是,很多先進設備的可靠性並不高,導致日常維護量劇增,使得使用維護成本遠遠超過最初的設想。

 顯然,高昂的建造價格就是“始武”級的最大問題。

 受此影響,帝國海軍也就采購了6艘。

 與之相比,“白止戰”級就是貨真價實的“廉價版”。

 也就是因為“始武”級太過昂貴,所以在訂購6艘之後,帝國海軍就開始尋找更廉價的超級航母。

 因為是在戰爭時期,所以依然采用“薛遠征”級的基礎設計。

 準確的說,“白止戰”級是在“始武”級的基礎上做的減法。

 比如,取消了位於1號與2號升降機之間的綜合補給站,以及設置在斜角甲板前端內側的3號彈射器,用從前幾艘“薛遠征”級上替換下來的對空警戒雷達,替換了價格昂貴的三面相控陣雷達。

 受此影響,“白止戰”級的作戰能力,特別是運作艦載機的效率僅相當於“始武”級的四分之三。即便是綜合作戰能力,也比“薛遠征”級稍微弱一點,可以說是大戰中最差勁的超級航母。

 有趣的是,“白止戰”級的艦體設計並沒有太大的變動。

 換句話說,在有需要的時候,隨時能夠把取消掉的設備,或者替換掉的先進設備全都裝回去。

 這反映出,帝國海軍看不起這種簡配版的超級航母。

 只是,“白止戰”級的成功之處,也就是有效的控制住了建造成本。

 結果就是,“白止戰”級成為了帝國海軍在大戰當中建造的最多的超級航母。到大戰結束的時候,帝國海軍分3次訂購了24艘,其中14艘在大戰結束之前建成,另外還有4艘在戰後建成。

 可惜的是,沒有1艘“白止戰”級進行過增強戰鬥力的升級改造。

 在大戰中,這3個級別的30多艘超級航母一直是帝國海軍的頂梁柱,為取得最後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不過,這也成了超級航母的絕唱。

 前面已經提到,超級航母在戰鬥中暴露出了大量的缺陷,而且都是天生的問題,無法用技術手段解決。

 這些問題,直接導致超級航母在戰後走向沒落。

 只是,在大戰期間,帝國海軍並沒有選擇放棄,或者說當時還沒有能夠取代超級航母的作戰平台。

 為了延續“航母”的生命力, 帝國海軍選擇了最為簡單,也是最為粗暴的辦法。

 繼續增加噸位!

 在繼續建造超級航母的同時,帝國海軍啟動了代號“未來星”的“先進海上多用途作戰平台”的研製工作。

 該項目的核心,也就是通過擴大尺寸,搭載更先進的艦載機,以增強作戰能力。

 要說的話,這也不失為解決辦法。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大戰再延續1年,最多就2年,“未來航母”或許就有可能從圖紙變為現實。

 畢竟戰爭是推動武器裝備發展的主要動力。

 至於僅存在於圖紙上的“未來航母”,確實超越了時代,擁有遠遠超過超級航母的作戰能力。

 只是,要想從圖紙變成現實,顯然沒那麽簡單。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