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帝國爭霸》第二百六十二章 無可救藥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第二次全球大戰結束後的重建工作,以及兩次波及全球的民族獨立運動,是工業化浪潮的尾聲,也可以說是邁過工業化門檻的最後機會。隨著世界格局在三大國家集團誕生之後逐漸趨於穩定,那些還沒有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將被永遠的擋在工業化的大門之外。

 從這個角度看,梵羅國通過跟紐蘭共和國結盟坐上了工業化的末班車。

 可惜的是,梵羅國沒能坐穩這個位置,或者說沒能抓住這最後的機會。

 嚴格說來,梵羅國在工業化的道路上前行坎坷,並非梵羅當局的問題,是整個梵羅國的問題,也是無法根除的歷史遺留問題。

 一個工業國都必須面對,而且必須解決的問題。

 土地!

 梵羅當局的影響力,僅限於幾個主要的邦,而在地處偏遠的小邦,德城的政令往往只是一張廢紙。

 修建從德城到孟賣的複線鐵路就非常有代表性。

 這條複線鐵路,在梵羅國獨立建國之後就正式立項,前期規劃又用了10多年,此後還用了10年時間跟途徑的幾個邦進行協商談判,可是到最後,卻因為拉賈邦的一個大地主不願意出售土地,不得不修改建造方案,只是重新勘測路線就花了數年時間。等到正式開工的時候,已經是立項後的第27年。因為途徑地區的地理條件太過複雜,所以這條鐵路至今都沒有通車。至於能夠在什麽時候通車,就連承建單位都沒有定數,而歷屆梵羅政府也只能竭盡所能的推卸責任、比如在去年,梵羅當局就在工作報告當中把工程延期的原因歸結於梁夏帝國,即梁夏當局把用來製造鐵軌的特種鋼材的出口關稅提高了兩倍,導致工程方無法按照合同價格采購所用鋼材。

 類似問題,在梵羅國是屢見不鮮。

 相對而言,建造工廠的用地反到是小事情,與提升工業化程度息息相關的水利灌溉之類的現代農業基礎設施才是大問題。

 千萬別認為農業現代化與實現工業化無關。

 在無法通過圈地運動讓農民進城,把農業人口轉為工業人口的情況下,唯一能促進工業化的,其實就是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降低農業的從業人口數量,並且以此大幅度降低農產品的價格。

 其實,這也是包括紐蘭共和國與梁夏帝國這類“後進”強國實現工業化的方式。

 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最為關鍵的就是加強水利設施建設。

 毫無疑問,梵羅國擁有很豐富的水利資源,也非常適合發展現代農業,並不缺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基礎條件。

 可惜的是,搞了幾十年,梵羅國的農業現代化仍然處於計劃階段。

 在具體的工業建設當中,也有類似的問題,就連至關重要的國防工業,同樣逃不出這個桎梏。

 結果就是,梵羅當局不得不把急需的國防工業放在幾個最為重要,也是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邦。

 當然,幾乎全都在西北地區。

 不要忘了,梵羅國就是由西北地區的幾個大邦聯合組建,然後通過吞並其他的邦擴張到了現在的規模。

 此外,把國防工業放在自己的地盤上,還能夠增強梵羅當局對地方的控制力度。

 只是,這帶來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在大規模戰爭中,集中於本土西北地區的國防工業必然遭到敵人的重點打擊。

 正是如此,梵羅當局才擬定了針對國防工業的戰略轉移計劃。

 嚴格說來,這份計劃是總體戰略的一部分,而且由紐蘭軍事顧問擬定。

 在總體上,也就是大戰爆發之後,利用岡伽羅河的內河航運,以及相對來說較為發達的鐵路交通體系,把西北地區的國防工業向岡伽羅河的中遊與下遊地區轉移,圍繞勒克瑙與巴特那等大城市打造戰時工業中心,確保在大戰時期,國防工業能正常運行,至少得保證彈藥等關鍵物資的供應。

 其實,在正式參戰之前,梵羅當局就開始按照計劃,向岡伽羅河中遊與下遊地區轉移軍工廠。

 只是,梵羅國的軍事工業根本算不上發達。

 努力發展了十幾年,也就只能生產最為普通的彈藥,以及利用進口的零部件組裝一些陸軍的武器裝備。像戰鬥機這些較為複雜的武器裝備,最多只能進行簡單的維護,連大修都做不到。

 要說的話,梵羅國的國防工業還不如巴鐵。

 至少,巴鐵已經能夠自行生產第三代主戰坦克,而且充當主力的第二代主戰坦卡的國產化比例已經達到100%,第三代主戰坦克也達到了75%,僅有彈道計算機、電子設備等精密零部件需要從國外引進。

 迄今為止,梵羅國還無法完全獨立自主的生產主戰坦克。

 雖然早就從紐蘭共和國引進了M1A1的生產線,還購買了生產許可證,但是坦克炮、燃氣輪機與複合裝甲,甚至是主裝甲所用的高強度合金鋼,都需要從紐蘭共和國進口,沒辦法自行生產。

 正是如此,M1A1的產量一直都不高。

 有趣的是,梵羅當局沒有想過增強工業實力來提高主戰坦克的國產化比例,反到想出了另外一個辦法。

 引進一種更加容易生產,技術要求更低的主戰坦克。

 結果就是,梵羅陸軍在引進M1A1的同時還從西駱沙購買了T-72,並且在本土進行組裝生產。

 此外,還是簡化的“猴版”。

 就傑克遜所知,西駱沙出口給梵羅國的T-72沒有采用複合裝甲,只是在幾層裝甲鋼板之間填塞了厚度不等的石英玻璃。梵羅國自行生產的那些T-72,因為工藝不達標,甚至用石英砂取代了石英玻璃。

 雖然在外觀上,梵羅國的這些T-72跟西駱沙的T-72沒什麽區別,但是實際的防護性能卻是天差地別。

 按照梵羅陸軍做的測試,梵羅自產T-72的防護性能還比不上M60的早期型號、

 即便是從西駱沙進口的那些T-72,也只是比M60稍微好點,遠遠比不上M1A1這類第三代主戰坦克。

 要命的是,就算是這樣,T-72的自產率都還沒有達到100%。包括發動機在內,很多關鍵零部件都得從西駱沙進口。即便是梵羅當局宣布實現國產的坦克炮,可用壽命也只有進口坦克炮的一半,而且技術含量最高的穿甲彈是完全依賴進口,梵羅國根本就沒有生產高強度鎢合金的能力。

 跟M1A1相比,T-72也只是更加便宜,因此能夠在和平時期以維護保障的名義大量進口無法生產的零部件,確保生產工作在戰時不會受到影響,至少能保證在取得技術突破之前讓生產繼續下去。

 其實,梵羅國就是這麽做的!

 按梵羅當局提供的資料,只是發動機,就儲存了上萬台,不過大多是進行了翻新處理的舊貨。雖然這些發動機的可用壽命都所剩無幾,短的才幾百小時,長的就上千小時,但是以戰時消耗速度,問題還不大。

 存在問題的不止是主戰坦克,而是幾乎所有的主戰裝備。

 說得難聽一點,在大戰爆發之前,就連製式槍彈都需要進口!

 這些問題,能在大戰期間解決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別說紐蘭當局無心幫助梵羅國解決國防工業遇到的問題,就算有,也未必能夠產生明顯效果。

 原因也很簡單,梵羅國的國防工業存在的問題,並不是依靠外來援助就能解決。

 在根本上,其實是人的問題。

 不說別的,在過去十幾年裡,紐蘭共和國每年都要為梵羅國培養數萬高級人才,其中不乏才華橫溢的工程師與全球聞名的科學家,可是這些培養出來的人才,僅有不到百分之一在學成之後回國,剩下的大部分留在紐蘭共和國,也有一些去了西大陸,甚至有少數輾轉去了梁夏帝國。

 也就是說,被梵羅當局寄予厚望的留學生,就沒有幾個回國效力。

 其中關鍵,並不是這些梵羅國的留學生不愛國,而是在回國之後,未必能夠獲得展現自身才華的機會。

 這只是人才的問題。

 與人有關的問題在梵羅國可以說層出不窮。

 要往根本上講,這其實就是存在了幾千年,始終沒有解決的歷史問題。

 說得難聽一點,在10億梵羅人當中,佔比還不到1%的貴族階層關心的僅僅是自己,最多只是所在家族的利益,而超過99%的平民與賤民,就算是胸懷大志,也未必能夠通過拚搏改變命運。事實上,絕大部分的平民,以及幾乎所有的賤民,早就習慣了逆來順受,而不是奮起反抗。

 這種界線分明的階層觀,別說是社會,即便在軍隊裡面都很常見。

 比如,在梵羅海軍當中,幾乎所有軍官都來自貴族階層,而且幾乎所有的貴族軍官都有幾個隨從。這些隻為軍官服務的隨從,對海軍的戰鬥力沒有半點貢獻,卻往往要佔用極為寶貴的名額。在一艘有300名官兵的戰艦上,往往有30到60名佔用了士兵名額,卻不參與作戰行動的軍官隨從。

 當然,在社會當中,這種階級隔閡更明顯。

 正是如此,很多平民留學生在學成後,不願意回國發展。至於貴族留學生,更加沒理由回國發展。

 僅就國防工業而言,最為嚴重的問題,其實就是向後方轉移。

 前面已經提到,梵羅國的中心是西北地區,包括當今總理迪迦拉在內,絕大部分權貴的根基都在西北地區。

 向岡伽羅河所在的北部地區轉移?

 顯然,這裡面存在太多的未知數。

 雖然在過去的十幾年裡,梵羅當局都在積極拉攏北部地區的權貴,並為此加強在北部地區的投資力度,還不惜打壓南部地區,但是就總體局勢而言,北部地區的那些邦依然保持著相當的獨立性,尤其是南邊幾個小邦,一直在積極的謀求更多自治權,甚至不惜跟德城當局為敵。

 幫助北部地區發展國防工業,無疑是養虎為患。

 正是如此,在大戰爆發之前,梵羅當局僅把一些相對來說較為次要的國防工業,比如生產彈藥的軍火廠轉移到北部地區,重要的國防工業,比如生產坦克的戰車工廠,仍然留在了西北地區。

 為了防止北方地區坐大,梵羅當局還一度把希望寄托在紐蘭軍隊身上。

 沒錯,就是投資以特裡凡為中心,由紐蘭駐軍所在的次大陸南端的幾個邦。

 按照梵羅當局做的部署,在大戰爆發之前,就已經有部分重工業與軍事工業轉移到特裡凡所在的喀拉拉邦。

 可惜的是,受各種因素限制,轉移走的依然只是很少一部分。

 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核心國防工業,依然留在了西北地區。

 現在的問題是,就算迪迦拉已經下定決心,也未必能夠搶在德城淪陷之前,把主要軍事工廠全部轉走。

 不要忘了,製空權在東方集團的手上,西北地區的主要工業基地一直遭到重點打擊。

 當然,這並非傑克遜關心的問題。

 梵羅國的國防工業就那個樣,哪怕成功的轉移到了岡伽羅河的中下遊地區,也打不了翻身仗。

 需要傑克遜操心的,其實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個問題。

 如何才能讓迪迦拉知道,並且憑借的接受既成事實,然後采取對雙方來說都最為有利的應對措施。

 這個“雙方”指的是梵羅國與紐蘭共和國。

 其實,在上個月的下旬,傑克遜就以匯報為名,聯系了華城當局,詢問要不要調整針對梵羅國的戰略。

 理由也很充分,在霍瓦依群島攻防戰結束之後,肯定需要對總體戰略做出調整。

 可惜的是,國防部與國務院都沒有給出明確的答覆,只是讓傑克遜耐心的等待。

 等到現在,也沒有等來新的指示!

 其實,這已經變現證明早已在顧問團內部傳開了的流言。

 紐蘭高層在秘密跟梁夏帝國接觸, 商討停戰的事情,而且很可能已經取得進展,至少還沒有談崩。

 只要談成,紐蘭共和國很快就會退出戰爭。

 即便沒有談成,紐蘭共和國也不會增加在南方次大陸的投入,反到會為了保住西陸集團而放棄南方次大陸。

 可見,不管有沒有談成,梵羅國都會成為祭壇上的犧牲。

 在傑克遜眼裡,這個問題其實得反過來看。

 說得直接一點,南方次大陸這邊的交戰情況將決定談判結果,至少會對談判的進程產生影響。

 梵羅國最大的貢獻,或者說在過去的十幾年裡,耗費在梵羅國的海量資源,產生的最大回報,也就是在最為關鍵的時刻,讓紐蘭共和國從這場注定會輸的大戰中全身而退,不至於無法自拔。

 如果能夠撈到一些好處,那就再好不過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