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帝國爭霸》第六百零九章 新式高射炮
白止戰在參觀“淮河”級的時候,造船廠的技術員重點介紹了無線電近炸炮彈。

 為了測試這種新式彈藥,帝國海軍早就把1艘配備有130毫米與80毫米高射炮的遠洋巡洋艦改成試驗艦,主要就是對配備的高射炮進行必要改裝,使其能夠直接使用無線電近炸炮彈。

 至於測試目標,也就是一些遙控飛機。

 結果表明,無線電近炸炮彈的主要價值體現在遠程攔截當中。

 簡單的說,當交戰距離在5到15千米之間的時候,無線電近炸炮彈能更加有效的攔截來襲敵機。由此帶來的最大好處,其實逼迫敵機在進入攻擊距離之前散開,從而無法有組織的對航母發起攻擊。

 僅此一點,就足夠讓無線電近炸炮彈獲得海軍青睞。

 根據帝國海軍做的統計,在此之前的戰鬥當中,航母遭到的打擊,幾乎全都來自集群式攻擊。

 換句話說,單獨發起突擊的敵機對航母構成的威脅微乎其微。

 此外,攔截一架敵機肯定比攔截一群敵機容易得多。

 當交戰距離縮短到5千米的時候,130毫米高射炮因為射速不夠,導致作戰效率大幅度降低,哪怕使用無線電近炸炮彈,命中率也不太高。因為裝填程序更複雜,所以反到會降低作戰效率。

 當交戰距離縮短到3千米的時候,80毫米高射炮使用無線電近炸炮彈的效果也會明顯降低。

 也就是說,對付逼近的敵機,依然得靠40毫米與20毫米機關炮,通過密集彈幕來殺傷敵機。

 正是如此,在大型巡洋艦上,80毫米高射炮取代了130毫米高射炮。

 準確的說,是替代。

 因為艦隊官兵強烈反對,所以在建造當中,臨時對設計方案做了修改,保留4座雙聯裝130毫米副炮,準確說是高平兩用炮。

 只是,80毫米高射炮的數量增加到32門,也就是16座雙聯裝炮塔。

 此外,40毫米機關炮也達到驚人的72門,總共18座4聯裝的炮位。

 有趣的是,反到是20毫米機關炮的數量減少了一大半,僅保留22門,此外可以按需要增加4到8門。

 這裡,涉及到另外一種還沒有正式裝備的新式防空武器。

 在實戰中,帝國海軍早發現,在近距離防空作戰中,什麽精度啊、威力啊,都沒有射速重要。

 絕大部分時候,其實是依靠彈幕攔截敵機。

 關鍵只有一個:在激烈的戰鬥中,哪怕是最優秀的炮手也未免會緊張,而且反應速度未必跟得上。

 絕大部分時候,炮手其實是概略瞄準,也就是在發現敵機後立即開火。

 至於瞄準,那是在開火之後。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高射炮得有足夠高的射速。

 問題就在這裡。

 提高高射炮的射速,那可不是一般的困難。

 像20毫米這樣的小口徑高射炮,還稍微好辦一點,只要解決了供彈問題,再使用加重炮管,就能達到每分鍾600發以上的射速,而且持續開火時間超過10秒,在實戰中已經夠用了。

 只是,口徑再大了一些的話,問題就會變得非常的複雜。

 比如廣泛裝備各國海軍的40毫米高射炮,限制射速的,其實並不是炮管過熱,是炮彈太重,供彈機構跟不上!

 傳統解決辦法簡單粗暴,也就是把幾門高射炮並聯安裝,通過增加高射炮的數量來提高火力密度。

 四聯裝已經是標準配備,布蘭皇家海軍甚至有八聯裝的版本!

 只是,這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關鍵就是,戰艦上的空間非常的寶貴。

 帝國海軍的四聯裝40毫米高射炮佔用的甲板面積,跟雙聯裝80毫米高射炮差不多,相當於雙聯裝130毫米高射炮的百分之七十,系統全重更達到了20噸,因此其使用范圍與配備數量都受到嚴格限制。

 即便是快速戰列艦,配備的四聯裝40毫米高射炮也在60門左右。

 再多,不但沒地方安裝,還會導致戰艦的重心升高。

 就是因為太大太重,很多在戰前建造的驅逐艦,使用的是雙聯裝版本,沒有配備四聯裝版本。

 對於小口徑高射炮來說,炮管過熱依然是頭號難題。

 就拿帝國海軍的20毫米高射炮來說,最新型號的設計射速已經達到每分鍾900發,戰鬥射速卻不到每分鍾150發,主要就是就在持續射擊的時候,炮管很快會過熱,因此只能進行短點射。

 至於多聯裝20毫米機關炮,沒什麽意義。

 道理也很簡單,20毫米機關炮在問世的時候,其實是用來取代13毫米重機槍,射程與射高都很有限。

 在實戰中,20毫米機關炮的主要價值是對付漏網之魚。

 關鍵還有,炮塔部署佔用的甲板面積很大,炮位部署不存在這個問題。

 正是如此,帝國海軍才想到通過增加炮管數量來提高射速的辦法。

 要說的話,就是采用加特林原理的機關炮。

 只是,因為太複雜,而且操作控制也非常麻煩,無法由人力操控,甚至沒辦法由炮手來瞄準,必須得使用液壓或者電氣驅動,而且得配備光學輔助瞄準設備,整備質量非常高,所以研製難度非常大。

 早在大戰爆發之前,帝國海軍就開始研製加特林機關炮。

 最初用的是內動力原理,也就是由炮彈發射時產生的火藥氣體來驅動炮管,不需要外接電源。

 在完成了概念設計之後,帝國海軍放棄了這套更容易實現的方案,選擇了研製難度更高的外動力模式。由電機驅動炮管旋轉,並完成裝彈、擊發與退膛等一系列動作,從而能更有效的控制射速。

 因為研製難度太大,所以到目前也就只有幾門樣炮。

 最關鍵的問題依然是小型化。

 按照介紹, 試製那幾門樣炮,最輕的一套有12噸,而且佔用甲板面積相當於一座四聯裝40毫米高射炮。同樣的質量,以及同樣的甲板面積,能夠密集部署10多門20毫米機關炮了。

 顯然,一套加特林機關炮的作戰效率,肯定比不上10幾門20毫米機關炮。

 此外就是,20毫米炮彈確實差了一些,不但射程短、射高低,對飛機的毀傷效果也是差強人意。特別是對付大型飛機,比如重型轟炸機,20毫米炮彈往往無法達到1發或者數發致毀的效果。

 此外,可靠性也是個大問題。

 按照技術人員介紹,只要解決了可靠性問題,再把整備質量降低30%左右,就有往獲得海軍采購。

 如果可以的話,或許會選一種新口徑,比如介於20毫米與40毫米之間的30毫米。

 等到那個時候,恐怕就只有兩種口徑的高射炮。

 只是,那一天會在什麽時候到來,沒有人知道。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