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儼不僅帶來了大量錢糧,還有部曲五千人,包括兩千烏桓騎兵,誠意滿滿。
袁紹設宴,為甄儼接風,召營中文武作陪。田豐、沮授自然在列。他們就住在中軍大營,與袁紹的大帳相隔不過百余步,甄儼等人入營時經過他們帳門口,但他們卻沒意識到這件事,更沒意識到這件事的影響。
看到甄儼的第一眼,田豐有個錯覺,這年輕人怎麽這麽像袁紹?不僅打扮像,身上的味道更像。如果不是仔細一看,兩人的相貌還是有些明顯的區別,田豐幾乎要以為這是袁紹的私生子子。
郭圖很熱情,主動為田豐、沮授介紹甄儼。田豐是钜鹿人,對中山無極甄家並不陌生,一聽就意識到不對,立刻向沮授使了個眼色。沮授不怎麽熟悉甄家,隻是為郭圖的表現詫異。身為汝潁人的代表,郭圖一向自視甚高,這麽給甄儼面子實在有些不正常。見田豐向他使眼色,他提高了警惕,卻依然不明就理。
甄儼非常客氣,郭圖話音剛落,他就向田豐行禮,一揖到底。“久聞元皓先生大名,今日得見,三生有幸。主公能有先生相輔,何愁大事不成。”又對沮授行禮,狠誇了幾句,讓沮授都有些不好意思,甚至有些尷尬。
等他們見禮完畢,袁紹隨即宣布舉甄儼為孝廉,辟其為車騎將軍掾,並宣布將為袁熙迎娶甄儼之妹甄宓。
田豐、沮授措手不及,大吃一驚。
郭圖看得真切,心中舒爽至極,就像三伏天喝了一杯冰飲般暢快。田豐、沮授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卻無計可施,徒呼奈何。
冀州幅員遼闊,南北相距六百余裡,大致以大陸澤和漳水為分水嶺,分為冀南、冀北兩部分,冀南靠近中原,是趙國故地,文化發達,名門世族更多,冀北大多是在戰國晚期被戰國先後征服的蠻夷之國,又因靠近燕代,習染夷風,民風剽悍,豪強多,有經濟實力,但世家少,文化素養不足,仕宦大多是縣級,二千石少,在話語權上遠遠不如冀南。
審配是魏郡人,田豐、沮授是钜鹿人,他們都是冀州南部世家、名士,支持袁紹的人也大多集中在冀南,冀北的常山、中山、河間甚至包括渤海在內,之前都傾向於公孫瓚。界橋之戰後,公孫瓚大敗,戰線收縮。這些世家、豪強見風使舵,逐漸脫離了公孫瓚,可是依然在觀望之中,主動依附袁紹的人並不多。即使有,也不是毫無保留的支持,隻是讓家族中的某個支庶子弟帶一些人來投袁紹。因為實力有限,無法和審配等人抗衡。
現在情況突變,在郭圖的穿針引線下,冀北諸郡國的中小世家集結起來,還和汝潁系結了盟,形勢一下子變得複雜起來。
面對郭圖的得意,田豐、沮授交換了一個眼神,暗自苦笑。審配等了那麽久,終於等到汝潁系分崩離析,本以為冀州人從此可以佔據主動,沒想到郭圖使出這麽一手,在冀州人內部找到了盟友,將審配的希望擊得粉碎。
毋庸置疑,這是他們的失誤,沒料到郭圖會出此奇招。汝潁人一向眼高於頂,連冀南的世家都看不上,誰會想到他們會主動與冀北的豪強聯合啊。
田豐還在自怨自艾,沮授先反應過來,立刻借著敬酒的機會向袁紹表示祝賀,並主動推薦荀衍統領訓練這些新兵。在得到袁紹讚許之後,沮授又向袁紹進言,公孫瓚倒行逆施,人心盡失,袁紹興正義之師,為劉虞復仇,幽州士庶必簞食壺漿,望風而至。他建議采取南守北攻的戰略,要求黃琬、袁熙守住各自的防區,不要輕舉妄動,集中人力、物力攻擊公孫瓚,避免兩線作戰。為了孤立公孫瓚,他還建議袁紹與劉備聯絡,爭取劉備夾擊公孫瓚,至少要讓劉備保持中立。並派使者去北海,禮聘大儒鄭玄,請他出面勸降田楷。
袁紹欣然接受。
田豐松了一口氣。雖然形勢有變,但袁紹沒有被衝昏頭腦,兩面作戰,結果還算不壞。冀南、冀北的分歧由來已久,短時間內難以消弭,只求盡可能控制,不要影響大局。
為了避免審配聽到消息後暴走,做出不理智的決定,田豐急書審配,要他千萬冷靜,以大局為重,不要衝動。
以甄儼為開端,趙國、常山、中山、河間諸國陸續有人來投軍,雖然單獨實力不算很強,但架不住人多,在短短的半個月時間內,袁紹多了三萬步騎。袁紹宣布,將這些新增的兵馬整合成二十余營,任命荀衍為監軍校尉,負責這些新兵的訓練和指揮。
――
公孫瓚一遍又一遍的擦拭著長刀,眼神一會兒陰冷,一會兒狂熱。
公孫續站在他對面,低著頭,一聲不吭。長史關靖坐在一旁,眼巴巴的看著公孫瓚,等待他的答覆。
殺死劉虞後,公孫瓚自領幽州牧,委任官吏,一時間風光無限,但好景不長,隨著袁紹大軍的逼近,各郡縣世家豪強紛紛起事, 殺死公孫瓚委任的官吏,僅僅幾天時間,公孫瓚能控制的地盤就只剩下涿郡、上谷,漁陽控制在劉備手中,一直沒有表明態度。
按公孫瓚以前的脾氣,他此刻應該悍然處理,將所有的反對者全部殺死。可是這一次,他沒有這麽做。有人說他是自知理虧,有人說他是懼怕袁紹,眾說紛紜,公孫瓚自己卻沒有任何回復,似乎是默認了這些猜測。
壞消息一個接著一個,送往長安的劉虞首級被人劫走了,長安卻派來了新的幽州刺史,而且是素有威名的臥虎張則,不承認公孫瓚的意思很明白。公孫瓚必須盡快做出決定,是接受張則,承認朝廷的決定,還是趕走張則,徹底與朝廷翻臉。等張則入境,與鮮於輔等人聯合,公孫瓚就被動了。
面對這個困境,關靖建議:派公孫續到平輿,就像馬騰、韓遂一樣與孫策結盟,借孫策之勢與朝廷談判,以尊崇朝廷為條件,換取朝廷對他的承認。請孫策出兵兗州,牽製袁紹的兵力。聯合劉備,共抗袁紹。
公孫瓚既不說好,也不說不好,隻是一遍又一遍的擦拭孫策送給他的刀,將刀擦得一塵不染,光可鑒人,白馬無敵四個字更是纖毫畢現,清晰得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