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各省基本上都先後收到了大明複海路突襲京師,滿清皇帝被斬,太皇太后布木布泰被擒,數萬清軍被誅殺,二十萬八旗成了太子殿下的階下囚,滿清算是徹底完蛋了。一如當年的元朝,被朱家人打跑了。
這個時候各地還剩下的旗人已經不算多了,機靈一些的趕緊就跑掉了,還有一些倒霉的直接被自己的漢人下屬給綁了,準備送給太子殿下邀功。而更廣闊的地區,不同的州縣,實際上官員們都是漢人,不少人當年也是明朝的官。現在大明重掌江山大勢已成,太子監國英明神武,麾下複戰力驚人,時間已經沒有什麽力量能夠再阻擋南明問鼎天下之事。
所以各州縣這時候基本都是爭先恐後的向大明輸誠,在之前很多官員還可能有點牆頭草的樣子,不會真的選邊站隊,可是這個時候除了大明也沒有什麽隊可以站了。
山東巡撫蔣國柱原本是漢軍鑲白旗的,而滿清是在山東濟南、德州有駐防八旗的,後來京師戰事吃緊,只在濟南留下了幾百漢軍旗。
當順天府被攻破的消息傳來,蔣國柱也是震驚,白明修對付八旗的殘酷手段讓他戰栗,在這個時候蔣國柱是萬不可能選擇再跟著滿清這條破船沉了的。
於是乎這位山東巡撫立即召集他漢軍旗的手下們,在濟南府當著百姓的面宣告。
“……今日我蔣國柱與各兄弟撥亂反正,重歸漢家!今日斷去此辮,複我漢家衣冠,效忠大明!”
蔣國柱還算是一名乾吏,他蔣家從他父親那一代就是給滿洲人效力的,可是根底上蔣國柱知道所謂的漢軍旗如果在滿清還能有些個好處,要是落在了現在的大明,絕對就是催命符。
清朝已經沒了,雖然他選擇投靠南明是不一定能夠繼續做官的,但是最起碼他有個積極的舉動,能夠贏得太子監國的好感,好歹能夠放他條生路,至不濟也是做一個富家翁。可是如果等到大明複開到濟南城下,他蔣國柱還是個鑲白旗的旗丁,那麽被斬了都是常見,最輕也要發配到爪哇去當苦役。
其他的漢軍旗也都是一樣的,作威作福的時候覺得很棒,現在每一個恨不得自己從來沒有抬過旗。
蔣國柱所做的事情很簡單,換旗幟,換公文年號,剪掉辮子換上明製服裝,然後封存各種戶籍之類的文書,等待南明方面過來人接收,並維持治安之類的。
“大人,說是大明晉王、陸軍司令李定國率領的大軍已經渡過淮河,向我山東開來,應該不日便會抵達濟南府。”綠營的一名參將向蔣國柱匯報。
蔣國柱稍稍安心,立即命令道:“迅速遣使通知晉王,說我全省上下已經反正到大明麾下,請他來接收。”
他有這番心思,自然是希望早些得到李定國的認可,來一個定性,不至於有功於大明,至少來個將功抵過,使他不至於真的被認定為旗人給處死。現在這些漢軍旗們最大的擔憂就是,他們不認為自己是滿人,隻不過是旗人,但是太子處理旗人跟處理滿人沒有區別。對待漢人,普通老百姓太子都會好好善待;可是對付旗人,太子完全就不當人看,若是清軍直接就弄死了,其他的也是要變成苦力,送去遙遠的海外可能要做工做到老死或者累死。
就當蔣國柱還在忐忑自己的命運時,他的下屬又帶來了一則消息。
“大人,單縣八卦教謀反了!”
蔣國柱大驚:“謀反?八卦教是什麽東西。”
其實中國古代的官府們很多時候都是脫離於自己的民間的,他們隻關注於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東西,而許多真正民眾的生活細節,他們並不在意。尤其像是民間結社這類,很多時候在這些組織擴大活動規模和做了一些案子之前,官府是對他們的情況沒有明確掌握的。
現在的八卦教就是這樣,其勢力其實就集中在幾個州縣的鄉村地帶。超出了這個范圍,很多人根本連聽都沒有聽過。
“匪首劉佐臣,是單縣的農民,說是身負什麽異能,可以開乾坤八卦,收妖斬魔。他以神通拉攏百姓入教,儀軌之類的跟白蓮教是一個路數,不知道有沒有實質的聯系。劉佐臣號稱‘八卦開新天,眾生皆安樂’,他立了一個什麽真明太子,叫做朱慈R,是先帝崇禎的太子……”
蔣國柱這聽了之後,嚇得肝都要裂開了,“該死的這群愚民,什麽時候鬧不好,偏偏要選擇這個時候,若是讓晉王和太子知道了山東出來了這麽一群愚民,還推出了一個假太子,那我做出再大的努力,他們也要遷怒於我,將我斬了。”
蔣國柱是非常明白, 既然敢推出一個“朱慈R”,那八成這股勢力跟南明是一點關系都沒有,要不然也不會弄出個人來挑戰太子監國的權威。
“這是十足的不知死活的一群刁民啊!想要死沒關系,可不能拉上我蔣國柱跟你們殉葬。”蔣國柱極為生氣,自己苦心經營就是為了一條活路,現在有人想坑死自己,他是不能允許的。
“給我點齊兵將,我要親自帶人去單縣,把這群狗屁的八卦教圍剿了,那個什麽假太子,給我擒拿了送上京,交由太子監國處置!”
蔣國柱並不知道八卦教現在正處在興頭上,包括教主劉佐臣在內的一眾教內高層,直覺得好像大事已成一樣。
有些窮困凋敝的小村子的廣場前,劉佐臣穿著一身當地裁縫裁剪得不倫不類的官服,站在他的教眾之前,得意洋洋地宣布道:“今日咱們迎得真龍太子登基繼位,太子是先帝崇禎立的太子,比桂王永歷父子更加有資格做皇帝。現在咱們扶保了太子當皇上,大家都是開國功臣啊!現在就封大家高官!我劉佐臣首先當大明國師、宰相、天下兵馬大元帥!嗯,傳皇上的旨意,封桂王世子朱慈煊為壽春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