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說這顆夜明珠有多麽少見,夏皇坐擁天下,珍寶閣中奇珍異寶無數,夜明珠只能算是平常的了,只是這樣的璀璨奪目,讓夏皇看了第一眼便被吸引住的夜明珠足以說明它的珍貴,平罕只是一個小國,比不上那些大國富庶,但能將這國寶級別的夜明珠上貢給夏朝也算是誠意十足了。
而比起這顆珍貴的夜明珠,這次平罕國的使臣倒是出乎了皇帝的預料,這位使臣看著年紀輕輕,但談吐有度,又精通夏朝語言和文化,跟她溝通起來沒有什麽障礙,之前有些國家的使臣夏朝語言說的實在晦澀難懂,這讓皇帝只能全程一邊逐字逐句在腦袋裡辨識一遍,一邊跟他們說話,真是太累了。
真正出乎皇帝預料的地方,在與這位使臣是一個女子,而且是現任平罕王的女兒,通稱是“公主”,但按照東境的傳統叫法,應該是“王女”。
當然,這位王女心裡明白,夏朝根本不可能將平罕與高句麗那樣的國家相提並論,在對待他們的態度上自然會有差別,所以她必須保持著恭謹,因為她此次出使,真正的目的是想借助夏朝的力量應對高句麗的軍事威脅。
或許夏朝不太清楚,但平罕王女自己是十分了解她的父王的,那個男人表面看起來和順,但骨子裡卻十分高傲固執,要他屈膝向某人求助,他是做不到的,若非是真的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是絕不會示人以弱的。
就在這一年年中,野心勃勃的高句麗王高無恤向平罕國崔氏下達了該被稱作“最後通牒”的國書,根據探子回報,高句麗國內已經開始動員青壯年而且大張旗鼓,因為他們根本不怕別人知道,他們要的就是讓平罕知道抵抗是沒有用的,在高句麗大軍的威懾下,平罕只有投降。
若高無恤是一個人格高尚、行事有度的君王的話,那投降對平罕來說未必是壞事,至少能夠保全百姓。但事實恰恰相反,高無恤性格殘忍、行事卑劣,而且反覆無常、貪圖利益,生平最喜歡的就是武力征服,然後將那些被征服的百姓當做奴隸一般隨意羞辱,如果平罕屈服於高句麗的軍力而選擇投降,那麽不僅是崔氏王族,就連平罕的幾十萬百姓都難以幸免於難。
崔氏王族內部已經做出了統一的決議,那便是決不投降,很難想象,這位對待妻兒、百姓都是一般溫和的男人竟有這樣的魄力!在王的命令下,平罕全國進入戰前的緊張狀態,全部的青壯年開始接受軍事訓練,婦孺則為軍隊準備各種軍資,整個國家凝聚在了一起,他們就像是一家人。
然而,這樣的眾志成城卻並不能為他們換來勝利,平罕的國力軍力遠遜於高句麗,在禦前會議上,大臣們對於這場戰爭的前景表達了深深的憂患,這時候又有探子來報,聲稱高句麗已在邊境聚集了十萬大軍,聽到這個數字,無論是誰都是心頭涼了半截。
他們都明白,以高句麗的國力,調動二十萬大軍也不是難事,而平罕現在所有的青壯年加起來也就五萬人,其中現役軍人只有不到兩萬,以這樣的陣容去對付那高句麗善戰的十萬士兵,後果可想而知。
在高句麗巨大的軍事威懾之下,平罕王做出了一個決定,他決定忍痛向另一邊的百濟稱臣,以換取百濟的援軍,然而他的請求卻被一向同高句麗作對的百濟一口回絕,原來百濟在與另一國家新羅的戰爭中遭到了慘敗,即便有心他們也無力出兵。
遭到百濟拒絕的平罕王決心下令迎敵,他做好了準備要去最前線,即便是戰死也不會向高句麗低頭,斷絕了最後一絲希望的整個平罕都沉浸在一片悲壯的氣氛中。
可就在這個時候,那一絲希望卻出現了!
就在平罕王做出決定要死戰不降的時候,突然接到探報,原本集結待命的高句麗軍毫無征兆的拔營而走,邊境線上已經找不到他們的身影了。
這場本應該已經開始的戰爭還沒有開始便結束了,這樣的感覺要多奇怪有多奇怪,高句麗撤軍的消息讓原本精神極度緊繃的平罕國民都大大的松了口氣,不用打仗,恐怕這是他們有生以來聽到的最值得高興的消息。
比起百姓們,平罕統治階級高層對高句麗這次的突然撤軍都感覺到百思不得其解, 高無恤絕對不是那種說得出卻做不到的人,他一向打定了主意的事便不會改變,都已經將軍隊布置在邊境線上了,只需要一聲令下,戰爭便要開始,而在這個時候他們卻突然撤軍了!
無論怎麽想,這樣奇怪的事情都不能讓人放心,在平罕高層的授意之下,派出去的探子們加大了探查力度。
就在這次萬國朝會之前不久,平罕終於得到了他們所想要的那個事實,原來在高無恤正打算向平罕動手的時候,卻突然得到了消息,夏朝安東都護府兵力空虛,逍遙關不攻自破!
這個消息讓一直以來都十分覬覦夏朝東境領土的高無恤有些忘乎所以,他想著,平罕遲早都是他的,但夏朝東境的兵力空虛卻是一時的,如果現在不打,那以後就沒有機會了!反正平罕放在那裡又跑不掉,等打下夏朝東境回頭再收拾平罕!
於是,高無恤當機立斷,命令原本打算進攻平罕的十萬大軍先行撤退,然後抽調出其中最為精銳的四萬兵馬前去進攻夏朝安東,一開始自信滿滿的高無恤的確是高歌猛進,夏軍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節節敗退,可是很快不知道是因為什麽原因,高句麗七萬大軍竟在很短的時間之內被夏軍擊潰!
那場戰爭進行的時候,平罕國派出的探子其實就在附近,他們親眼看著高句麗軍從一開始的佔據主動,到後來的逐漸被動,最後演變成一場大潰敗,潰敗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夏軍對高句麗軍展開的一場大屠殺,遍地都是高句麗軍的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