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墓位於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箕山鎮孫花園村東北500米的向陽河東岸。
孫臏晚年辭官回歸故裡,在月厭河畔建一花園著書立說。當時,齊王經常派員到此探視孫臏這位曾一度為齊國建立了卓越功勳的一代兵師,並在花園東北建起了供官員歇宿的驛館。孫臏辭世後,葬於花園東北側驛館前,前往祭奠的官員和百姓絡繹不絕。久而久之,此處成為聖地,日漸繁華,驛館進而發展成為驛城。後來,佛教傳入中國,此處便又建起一座驛城寺。
1990年,在此地出土了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重修億城寺的墓碑一塊,上刻有“臏墓址深邃”,經考證確定孫臏墓址在此。經孫氏族人重建,孫臏墓佔地600平方米,其中墓丘直徑4米,封土高3米,立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
孫臏拳
孫臏拳是廣布於山東省境內的一種外家拳術,始創於晚清時期,由於習練者多穿長袖衣服,人稱“長袖拳”;又因打拳時動作開合張顯,又稱之為“大架拳”。但孫臏拳是否為孫臏所創所傳,已無從考證。2011年,孫臏拳被列為第三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孫臏是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軍事家,以“孫臏賽馬”和“圍魏救趙”聞名全國,特別是他和同學龐涓之間的恩怨糾葛,更因為《孫龐鬥智演義》的流傳而為老百姓所津津樂道,有五個行業尊孫臏為祖神。
第一是製靴業、製鞋業神。傳說孫臏被龐涓暗害後,為保護被削去髕骨的傷腿,用獸皮製成有史以來第一雙過膝皮靴,後世的靴匠於是把孫臏尊為製靴業神。還有一個傳說是孫臏一日下山,遇上一個被毒蛇咬傷的樵夫。為了不讓蛇毒攻心,孫臏一劍把樵夫的雙腳砍了。樵夫一見腳沒了,很不願意。孫臏於是把自己的雙腳砍下來,安在樵夫身上。孫臏沒腳了,叫樵夫把鞋脫下來安在自己腳上。樵夫忘了問孫臏的大名和住處,回到家被妻子、孩子埋怨。樵夫的妻子說:“為了報答恩人,我們多做幾雙鞋子送去,免得他鞋磨破了又要受罪。”
於是樵夫拿著鞋子到處打聽。後來,樵夫找不到孫臏,就把鞋子送給人們穿,以此來了卻自己的感恩之情。樵夫夫妻倆一直不停地做鞋、送鞋,天長日久穿了他家做的鞋的人常送些錢糧來,然後有人在他們的影響下也幫著為別人做鞋,於是鞋匠這一行當就興起來了。後來,鞋匠們知道了孫臏救樵夫的事,就把他敬奉為鞋匠的祖神,稱孫祖、孫臏老師、孫臏神師、孫臏真人。鞋匠們一般農歷十月初一祭祀祖師,感謝祖師傳藝後代。鞋匠的徒弟們在祭祀祖師後,向師傅獻鞋,請求師傅指點。舊時北京鞋靴業者還在正月二十八在前門外同興堂飯莊,舉行祭祀孫臏的活動和宴會。
第二是皮革業神。傳說孫臏被龐涓挖膝之後,隻好跪步行走,這樣要用皮張裹纏膝部。因為帶毛的原皮非常硬,磨得膝部非常疼,他就將皮子去毛並使其柔軟,用起來舒服,縫製也方便。從此便出現了皮革業,而孫臏也成了這個行業的始祖。舊時每年農歷九月十三日,南京的皮匠們都要聚會為孫臏祖師爺舉行祭祀活動;今雲南麗江古城附近束河古鎮的“三聖宮”樓閣,至今還供奉著皮匠祖師孫臏的塑像。
第三是燒炭業神。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年冬天,鬼谷子命令兩個徒弟孫臏、龐涓去找“無煙柴”。孫臏決心一定要找到“無煙柴”,而龐涓卻為人十分狡詐,借故不去找。孫臏找了好多天沒找到,忽然飛來一群烏鴉,一邊飛,一邊“哇喲”、“哇喲”地叫著。孫臏一聽,“哇喲”、“哇喲”不就是“挖窯燒炭”嗎?於是他挖了個土窯,又在山上砍了一些木頭砍成一段一段的,裝入窯中。點火後,幾天功夫,就把一窯木炭燒成了。他用火點燃一試,果然沒煙。“無煙柴”找到了。鬼谷子對孫臏十分滿意,而龐涓對孫臏也就更加忌恨了。從此,人們把孫臏尊為燒炭業的祖神。
第四,豆腐業神。傳說鬼谷子為考驗孫臏、龐涓,假裝生了病。孫臏為讓老師吃點有營養的東西,就磨了豆漿。正巧他晾的鹽,被露水化成鹽水流進了豆漿,豆漿就成了豆腐(還有一個傳說是龐涓往豆漿裡灑了泡尿)。鬼谷子吃完豆腐後,誇獎了孫臏,要求孫臏再做點。龐涓十分嫉妒孫臏,偷偷的往鹽水裡加了點石膏水,沒想到也成了豆腐。從此以後,人們就把孫臏和龐涓供奉為豆腐業的祖師爺和保護神。
第五是泥塑業神。無錫惠山泥塑從業者,從很早就供奉孫臏為本行業祖神。傳說孫臏曾流落吳地以做泥人為生;後來孫臏出任齊**師,以泥人、泥馬布陣,破了龐涓的“五雷陣”。再後來,惠山人把孫臏捏泥人的技藝繼承了下來,從此惠山泥人聲名遠揚。
文學形象
長篇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中,孫臏於第八十七回《說秦君衛鞅變法辭鬼谷孫臏下山》中登場。
在第八十八回《孫臏佯狂脫禍龐涓兵敗桂陵》中,魏惠王想要試探孫臏的才能,命孫龐二人演練陣法。其余記載與《史記》基本相同。
明末清初的吳門嘯客所著歷史小說《孫龐鬥志演義》。
魯仲連:“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是孫臏、吳起之兵也。”
後世對孫臏的評價,
賈誼:“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製其兵。”
司馬遷:“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俶儻非常之人稱焉……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事所施設者。語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孫子籌策龐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