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要說,此時的西突厥的確是十分的強大,他們稱霸西域,北至金山(後世的阿爾泰山),西至西海(後世的裡海),玉門關以西諸國都附屬於西突厥,西突厥的軍隊也很厲害,西突厥人自古以鍛鐵聞名,曾經向東羅馬兜售鐵用以炫耀,盔甲兵器自是製作精良。與一般人印象中來去如風,輕衣角弓的遊牧民形象不同,突厥人大多盔甲防禦精良,在文物中甚至有大量的人馬俱鎧的甲騎具裝形象,李路在前世的網絡上瞧見過《闕特勤碑》的就有記載,曾經有西突厥武士被“一百多枝箭射中他的甲胄與戰袍”,但是並沒有受到重創,這足以體現西突厥人的鎧甲精良。
西突厥騎兵不僅身體防護優秀,他們還用上了好的鐵製作了各式各樣的武器,例如長矛、刀劍和弓箭,在戰鬥中既可以發揮遊牧騎兵的騎射傳統,用利弓騷擾射擊,也可以采取夾槍衝鋒這樣大威力的突擊戰術,在近戰的時候,還可以使用削鐵如泥的刀劍,可謂全能,曾經就有突厥武士在幾場戰鬥中“用箭射殺一人”“用長矛刺殺六人,在肉搏戰中用刀劍砍殺第七人。”的記載。
可再強大的帝國,內部要是出了亂子,要坍塌也不過是一瞬間的事兒,既然莫賀咄願意搞亂西突厥,那李路必須幫幫場子不是?莫賀咄是西突厥的野心家和罪人不假,可敵人的敵人不就是朋友嘛?
嗯,看樣子自己必須為莫賀咄的野心添一把火了,哦,對了,突厥人尤其是他們的皇族阿史那部族的人認為他們是金狼的子孫,要不做個金狼想辦法送給莫賀咄?
也不怪李路這樣想,實在是這個這個阿史那和狼的淵源不淺,在他們的傳說裡,狼就是他們的老祖母,當年阿史那部被別國滅族,隻有一個十歲的小兒幸存下來。一隻母狼收留了他,將他哺育長大,並將他與另一隻母狼相配。這時候阿史那的敵國得知這個男孩兒的存在,重新又派人將他殺害,並打算把與他的母狼老婆一並殺死,身懷有孕的母狼於是逃往高昌國以北的金山,在那裡生下了十個男孩,子孫繁育,逐漸興盛起來。
正是由於這樣的緣由,突厥族對狼頂禮膜拜。在他們的大英雄烏可斯町汗的傳說中,是蒼狼引導他們,狼進兵進、狼停兵駐,最終取得勝利。就連華夏漢人的史書上也有記載,《通典》卷一九七《突厥上》曰:“侍衛之士,謂之附離,夏言亦狼也。”《隋書》與《北史》記阿史那氏為君長,皆有“牙門建狼頭纛,示不忘其本”之言。狼無疑是突厥人神聖的圖騰物,因而突厥諸部落中,對狼至為崇拜,每於旗纛上圖以金狼頭,突厥可汗也大都喜歡把狼頭纛賜給他們的臣子,瞧瞧,是不是跟那啥羅馬的起源有些像啊,羅馬那邊是狼孩復仇,阿史那們直接娶了母狼了..........
李路想到這裡忍不住有些頭疼起來,送隻金狼,尼瑪突厥人自己就會鑄造,西域的金器很有名的,送隻玉狼?也不行,玉器那玩意在中原才行得通,突厥蠻子認為玉就是石頭,他們不識貨的。李路穿越以後一向是無往不利,他第一次因為送禮而被難住了......
不過這廝有系統做後台,再加上有數千年的文明知識做積累,很快他就有了主意,既然莫賀咄這個突厥老頭有想法,那自己不妨送隻突厥蠻子聞所未聞的天狼給這老東西,讓他以為自己是騰格裡大神選定的人,好加快老家夥暗殺統葉護的步伐,哦,對了,既然是松,那就來場大派送好了,
天狼遍地走,可汗滿地是,亂了自己才好下手,西域這塊大肥肉李路可盯了好久了,不掌握這裡怎麽能安穩的發動西征?再說了這條流淌著財富的絲綢之路睡不覬覦啊? 李路要送的天狼可不簡單,這隻狼,他打算用玻璃製造,沒錯,就是一隻玻璃狼,盡管玻璃到李路生活的七世紀初期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但是因為製作工藝繁雜,且又掌握在極少數羅馬人手裡,所以價格和絲綢差不多,也是堪比黃金的主兒。
無論是突厥人還是大唐的漢人,都對玻璃癡迷得很,那麽多穿越大神上來就造玻璃不是沒有道理的,這東西不過是石英砂還有天然蘇打熔煉之後的化合物,對於穿越們來說,並不稀奇,當然了,對李路這樣的掛逼來說,就更簡單了。在這裡要多說一句,很多書裡開口就是華夏沒有玻璃怎麽樣怎麽樣,實際上這完全是沒有文化知識的表現,雖然腓尼基人在公元2500年左右就發明了鈉鈣玻璃並且大肆販賣獲得了巨額利潤,但是我們的華夏祖先也不是吃乾飯的,他們在先秦時代也造出來了玻璃,而且跟西方蠻子的鈉鈣玻璃不同,老祖宗們造出來的是鉛鋇玻璃,鉛鋇玻璃的優點是色彩絢麗,但缺點是易碎,不像鈉鈣玻璃那樣能耐高溫,且鉛鋇玻璃含重金屬,對人體有害,不適合做餐具與茶具,隻能製成裝飾品。
漢代時,張騫的“鑿空之旅”將東西方文明連接起來,鈉鈣玻璃器經絲綢之路傳入華夏,漢代中國玻璃仍以鉛鋇玻璃為主,且采用熔鑄法,即將玻璃粉裝進土模或石模,煆燒使玻璃融化定型,冷卻後除去模具,再通體打磨。此法成本甚高,產品亦欠精致。本是加工青銅器的方法,在鑄造青銅器時,其雜質會燒結形成玻璃珠,正因如此,人類才發現了玻璃,這說明,漢代玻璃製造工藝基本停留在較原始的水平上,而同時期西方玻璃匠人已普遍采用吹製法,成本低、器形美觀,產量也大大提高,埃及的亞歷山大港成為世界玻璃出口的中心。東漢時,中國可能已生產出全透明的平板玻璃,王充在《論衡》中記載了一種“陽燧”,可聚日光取火,應屬凸透鏡的一種,但在考古中尚未發現。
直到南北朝時期,鈉鈣玻璃才大量湧入中原。據《魏書?大月氏傳》記載:“(北魏)太武(公元424―451年)時,其國(大月氏)人商販京師,自雲能鑄石為五色瑙璃,於是采礦於山中,即京師鑄之,既成,光澤乃美於西方來者。乃詔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徹,觀者見之,莫不驚駭,以為神明所作,自此,中國餾璃(即琉璃)遂賤,人不複珍之。”從這段話看,鈉鈣玻璃在美觀、價廉方面壓倒了中國傳統的鉛鋇玻璃。
然而,鉛鋇玻璃並未就此被替代,不久之後,它又成了主流,並一直延續到清代末期。傳統社會沒有發明家群體,技術人才隻能依附皇家、貴族,為其趣味服務,南北朝紛爭不已,世家大族起伏興衰不定,影響了先進技術的傳承。
到隋代時,皇家所藏玻璃器又都換成了傳統的鉛鋇玻璃,隻是采取中亞匠人輸入的吹製技術,匠人何稠因擅此道,竟然當上了“員外散騎侍郎”,他吹製的鉛鋇玻璃含綠色,專供內府,被稱為“秘色”。隋唐時期玻璃器的造型更美觀, 但鉛鋇玻璃不耐溫、有毒的缺點依然存留,多用來製作佛教用具、飾品。北宋時,匠人們又研製出無鋇的玻璃配方,即高鉛玻璃,但始終未能突破傳統的局限。
他們突破不了不代表穿越大神們解決不了,尤其是像李路這樣的掛逼,解決起來起來更是簡單,他在清點解救的漢奴的時候,就挑選出了不少能燒製琉璃(也是前文提到過的鉛鋇玻璃)和瓷器的工匠,他們被李路好生安置,去給他研究瓷器中的貴族骨瓷去了。當初交代他們的時候,李路就給了他們一個大巴概的配方,這東西他記得很模糊,只知道骨瓷以動物的骨炭、粘土、長石和石英為基本原料。最常用的是牛、羊、豬等動物的骨骼。李路記得前世的那些固執的約翰牛們認為,2-4歲的小牛骨作骨瓷最好,羊骨的可塑性較好,容易成形但白度不如牛骨,牛骨是最佳的原料,羊骨次之,豬骨最差。他把自己知道的全部告訴了工匠們,讓工匠們去自己琢磨試驗,他自己做起了甩手大掌櫃。
正當李路想著是不是抽調回那些能燒製琉璃的工匠幫自己燒製玻璃的時候,他派駐在骨瓷研究中心的親兵興衝衝的跑了進來,“阿熱,陶大人讓我請您去啟爐,他們說這次應該差不多了!!!”
納尼?真是想睡覺有人遞枕頭,好事臨門啊!李路一下高興起來,要是骨瓷能成功,在送玻璃天狼的同時,再給大大小小的阿史那們送一份骨瓷天狼,哈哈哈哈,想想阿史那們為了掙個名分打個頭破血流,自己躲在一邊當漁夫,這心裡就高興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