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魏武神》第一千零五章皇帝紀元
第1005章皇帝紀元

 而且繁卡梅塔·維拉桑也非常清楚,像他普利王國這種小國,夾在笈多帝國和大魏帝國中間,要想完全自主是不可能的,魏國雖然要控制普利王國的軍隊、政治和文化,卻把內政統治權交給了他,他在他的王國內,至少也是一個實權國王。

 繁卡梅塔·維拉桑考慮了整整一夜,最終同意了魏國的三十二條,正式建立普利王國,同時向魏國稱臣,請求入藩。

 就在劉牢之在幫助繁卡梅塔·維拉桑建立普利王國之後,又派人通知潘地亞人,商議建國的事宜,最後經過激烈的談判,潘地亞人將在普利王是之北建立潘迪亞國,也接受了魏國的三十二條入藩國協議。

 事實上這個南印和朝鮮半島有一點類似,那就是朝鮮族分為三韓(馬韓,辰韓、弁韓),而泰米爾人則是分為三羅(既哲羅、朱羅、潘地亞),對於南印最南端的哲羅部,魏國也在一年後派出了使者,不過在哲羅部拒絕了魏國的好意後,魏國就組織普利王國和潘迪亞王國兩個小弟,在二打一的情況下,很快就把哲羅部揍出翔了。不得不同意魏國的條件,成了魏國在南印的第三個藩屬國。這是後話暫切不提。

 就在魏國完成了對普利王國的扶持之時,納亞·馬力克率領的泰米爾納德軍也陷入了絕境。泰米爾人耗盡了最後的力氣,流盡了最後的血,卻無法啃動魏軍的防線,隨後魏軍隊利用十五個營的部隊(其中戰損兩萬人)發起反攻。泰米爾納德軍的抵抗十分的脆弱。面對魏軍的進攻,他們根本就無心抵抗。不少的泰米爾戰士甚至是扔掉了武器,跪地投降,企圖以此來保住性命。

 在泰米爾納德軍士氣全無的情況下,想要抵擋住魏軍的進攻,那自然是不可能的了。魏國遠征軍步軍第九營,在當天下午就攻入了泰米爾納德軍的後營。原本,魏軍還以為將和泰米爾人打一場艱苦的困獸之戰。但最終,魏國遠征軍的官兵們還是發現,他們太高看泰米爾人了。特別是在普利王國建立的消息傳到軍營之後,他們就徹底失去了抵抗的勇氣。

 金奈戰役最終以泰米爾納德軍二十七萬大軍全軍覆沒而告終,其中二十七萬泰米爾納德軍有二十一萬途人陣亡,五萬余人向魏軍投降,數千人得已逃脫。而納亞·馬力克總督在兵敗後自殺,這些泰米爾納德軍的降軍士兵,將不會交給新的普利王國,不過他們將會在漢昌港的工地上發揮自己的余熱。

 雖然魏國遠征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不過卻也付出了不少的傷亡,魏國遠征軍傷亡共計兩萬余人,其中陣亡一萬三千余人,四千余人重傷致殘,不過輕傷者將在未來幾個月內返回部隊。這一場戰爭魏國遠征軍雖然勝利了,可是卻不代表戰爭就結束了,他們必須抵抗住笈多帝國中央軍的反撲才行。

 當然,在這個時候魏軍不再是孤軍奮戰了,因為隨著普利王國和潘迪亞王國的建立,這些泰米爾戰士則和魏國一道,抵抗笈多帝國侵略者。

 泰米爾戰士可和那些廢柴南洋土著仆從軍不同,那些南洋仆從軍土著戰鬥力就是一個長篇笑話,可是泰米爾戰士可是印度最強的步兵,有著悍不畏死的勁頭,就連魏國遇到這種敵人也頭疼萬分,陳勇相信,笈多帝國大軍肯定會損失慘重的。

 隨著晉國滅亡,魏國統一全國,這個古代的國家再歷經數十年的分裂之後,再一次統一了。在魏帝國冉明這個皇帝的引領下,這個古老的國家產生了巨大的改變。來自海外殖民地的瘋狂劫掠,在充足資金和大量新技術的刺激下,正在使得這個古老的國家飛速發展。通過一系列的刺激手段,社會資本被激活了,工商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這個古老的國家,很快就將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弘始二年九月下旬朝會,魏帝皇帝冉明在朝會上提出要采取黃帝歷法。在後世西歷通行全世界,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完全是因為西方領導著整個世界,其他的國家都不得不照搬。但是,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必須要堅持自己的傳統才行。憑什麽耶穌誕生的時間就是公元元年?再說那個時代中國是處於完全弱勢的地位,在這個時代則完全不同了,冉明相信,他完全有能力影響世界。既然蒙古人那群蠻子都可以做到的事情,他沒有理由做不到。

 雖然,眾臣有些奇怪為什麽冉明會打破傳統堅持采取黃帝歷法。但是,也沒有人會在這個時候觸冉明的。雖然此時冉明把權力下放內閣,大臣們擁有了絕對的行政權力,可是冉明的威望太高了,控制著全國軍隊。無論是在朝堂還是地方,又有誰可以超過冉明的威望呢?還有誰會不知死活的頂撞冉明呢?

 《黃帝歷》是先秦時期的漢族歷法。與《夏歷》、《殷歷》、《周歷》、《魯歷》、《顓頊歷》合稱古六歷。《黃帝歷》是中國最早的歷法,傳說是黃帝命人所製。

 太史令薑岌其實也是一個反對皇帝年號的人,因為這會給人造成極大的不便,以年號紀年,往往不借助資料,你都分不清是哪一年,而且這個年號有的皇帝只有一個,有的則是好幾個,讓人容易混攪。當冉明提出皇帝歷法,薑岌立即站出來符合道:“沒錯,使用黃帝紀元,更能夠表現出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

 其他大臣也紛紛附和。

 就在這時首相王簡道:“陛下,若采取皇帝歷法,那麽今年是何年?”

 華夏兒女自認為是炎黃子孫,尊黃帝為“人文始祖”。可自秦漢之後,人們對黃帝的歷史年代就不很清楚了。司馬遷在《史記》中說:“余讀諜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稽其歷譜諜,終始五德之傳,古文鹹不同乖異。夫子之弗論次其年月,豈虛哉!”

 對於皇帝歷法的考證問題在這個時代可沒有什麽權威之說,冉明也不可能把劉師培的“皇帝紀年論”拿出來,在冉明看來就算是劉師培也不見得是正確的。清光緒二十九年(西元1903年),劉師培在《國民日報》發表“黃帝紀年論”,反對年號製,同時也反對康有為等變法派主張的孔子紀年。劉師培主張把黃帝誕生的那一年作為紀元元年,光緒二十九年是黃帝四六一四年。可是,黃帝的生卒年月在文獻上沒有明確的記載,宋鈍初主張把被認為是黃帝即位的癸亥年作為紀元元年,把西元1904年作為黃帝紀元四六零二年。以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為首革命派的雜志采用了黃帝紀元。

 《史記·索隱》記載:“《世本》及《律歷志》:黃帝使羲和佔日,常儀佔月,臾區佔星氣,伶倫造律呂,大撓作甲子,隸首作算數;容成綜此六術,而著《調歷》。”又稱:“唯黃帝及殷﹑周﹑魯並建子為正”。而《後漢書》記載:“黃帝造歷,元起辛卯。”

 可是這些文獻記載的時間都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時間概念,從文中可以看出黃帝《調歷》始於某年子月的朔日,其日乾支為辛卯。

 民間傳說黃帝出生於二月初二“龍抬頭”之時。公元前4400年左右,在二月(即包含節氣大寒之月)裡,當太陽落山之時,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一宿角宿就升起在東方的地平線上,這就是民間所稱的“龍抬頭”。而在公元前4450年至公元前4350年的一百年間,僅有唯一的“二月初二戊子日”,即公元前4428年2月8日(癸酉年二月初二戊子日),這很可能是黃帝的出生日期。

 如果依靠民間傳說,肯定不會讓人信服,不過下面大臣們為此都吵開了,有的引經據典,有的是擺弄學識,整個朝堂亂成一團。首相王簡的臉當時就黑成了鍋底。

 “癸酉年二月初二戊子日為皇帝元年,換算成現在,則是皇帝紀元四七九五年。”冉明最後拍板道:“弘文館負責修正各類史書的紀年。從今以後,各地官府和史料,全部按照皇帝紀年記錄時間。”

 換成皇帝歷法,其實對百姓和民間的影響不大,唯一影響的則是商賈的所有契約全部都需要到官府進行更換,這樣以來也給魏國各地官府造成了極大的工作壓力。

 不過,隨著魏國的越來越強大,從東起朝鮮半島,西至疏勒河,北到北海(貝爾加湖)南到交趾,都沒有了可以威脅魏國安全的敵人。在這個時候,這些短視的大臣們又開始鼓動了起來,裁軍的呼聲越來越高。幾乎到了內閣首相都無法壓製的地步了。大部分將士也非常不安,軍人嘛無疑是渴望戰爭的,有戰爭他們才會得到軍功,獲得晉升。但是,現在魏帝國的統一,戰爭已經結束了。唯一能夠打仗的。也就只有遙遠的印度洋了。

 可是印度洋那裡的戰爭規模不大,遠征軍一部,而且遠征軍大部分熟悉水性,就算讓他們冒然出,他們一時間也無法適應那裡的氣候。這次朝會又有大臣向冉明提出裁軍事宜,結果冉明聽不下去了,直接怒道:“五胡亂華就在昨天,無數臣民屍骨未寒,我漢家百姓無辜慘死,那些凶手仍逍遙法外,如今爾又亂我軍心,何等肺腑?”

 魏國陸軍大臣,總參謀長籍羆則趁機道:“羯族人入塞前乃是石國人,石國,都柘折城,(即今天的塔什乾)如今石國仍在,羯族人逃離中原後,又及時壯大了石國聲勢,據細作傳來的消息,如今石國擁有三百余萬口,雄兵不下二十萬。”

 冉明道:“羯人與我大魏有不共戴天之仇,毀家滅國之恨,何其深矣。若不能亡其國祚,朕寢食難安。”

 “臣不能為君父分憂,死罪!”首相立即向冉明跪下。

 眾臣一看風向不對,也皆痛斥羯人暴行,主張攻打石國。不過也有一部分大臣以什麽天朝上國之風度也勸冉明,不過顯然只能適得其反。結果正巧在這個時候,潘迪亞王國和普利王國請求入藩的國書送到鄴城。冉明當既拍板道:“若石成為我大魏藩國,朕可對羯人的過往不再追究,如若不然,定亡其國。”

 事實上冉明這是以退為進,別看魏國雄霸天下,可是河西的沙漠是石國的天然屏障,作為一個還沒有受到中原文化影響的政權,肯定不會接受魏國那苛刻的藩國條約。就在外交部正式向西域遣使的時候,冉明在內閣首相王簡,財相謝安以及中書侍中王猛一起駕臨總參謀部。

 總參謀部,籍羆率領參謀部下轄的各部主官恭迎冉明的到來。

 “陛下,如今魏國軍隊的整編工作已經進入了尾聲,現在帝國陸軍一共擁有四十五個步兵師,二十個騎兵師,其中征北軍改編後為三個步兵師加三個騎兵師,全軍共計六萬四千余人,安北軍改編後為三個步兵師,四個騎兵師。共七萬三千余人。鎮西軍改編後為兩個步兵師、三個騎兵師,全軍共五萬四千人。征南軍、鎮南軍、安南軍都是三個步兵師加一個騎兵師的編制。另外新組建的安西軍有四個步兵師,三個騎兵師,共八萬六千人。禁衛軍則包括六個步兵師兩個騎兵師。禦林軍則是一個步兵師和一個騎兵師。南洋四鎮各布置一個甲等師,另外總參謀部見遠征軍規模過大不易指揮,所以計劃把遠征拆分為金州軍,駐守滿刺加、渤泥軍,駐渤泥。如今大魏擁有陸軍步兵共八十五萬五千人馬,海軍擁有四百五十二艘主力佔艦,四個海軍陸戰師,共十九萬將士。這些部隊。已經足以應付現在的局面,捍衛帝國的利益了。因此,參謀本部的建議是,保留現在的兵力規模,不再擴大了。”

 冉明點了點頭。雖然,現在帝國控制的疆域廣大,相對於八十五萬陸軍來說,還是有些太龐大了。但是,在目前世界上,也是僅次於笈多帝國的強大軍隊。並且,這還僅僅是兵力上的。如果論戰鬥力的話,笈多帝國陸軍根本就不是魏國陸軍的對手。這一點,在之前的戰爭當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檢驗了。

 冉明道:“可以保持現在的部隊規模,但是對於部隊的訓練一定不能松懈,特別是後面幾個從原晉軍降軍以及地方部隊改編的步兵師,這些部隊的戰鬥力還是太差了。這幾個師的戰鬥力和魏軍老牌師戰鬥力差得太遠了,另外這些將士也不能讓他們太過安逸了,無論是禁衛軍還是南方各州駐軍,必須時不時的拉出去打一仗,見見血。”

 對於大宋朝一百多萬禁軍最終淪為魚腩部隊,冉明是有著深刻的教訓。所以他絕對不允許魏國的禁衛軍成為一群豬,冉明繼續道:“帝國周圍雖然沒有可以威脅我們大魏的敵人了,但是在整個世界上,咱們只能算強軍之一,早在漢時間的四大帝國,如今貴霜已經改朝換代了,薩珊王朝的大軍正與另一個強國羅馬在戰爭,我們不要自滿,一旦羅馬帝國或薩珊王朝決出勝負,他們有可能會改變擴張方向,如果他們選擇向東,那麽咱們遲早會對上的。所以大魏必須趁羅馬帝國和薩珊王朝兩虎相爭無暇他顧之時,快速搶佔蔥嶺,否則一旦蔥嶺丟失,魏國就會處於極不利的戰略地位。”

 “參謀本部對於向西北用兵,有具體的計劃了嗎?”冉明問道。現在已經九月底了,很快西北的氣溫就會開始降低,不過現在準備,來年開春天氣回暖之後,正是出兵的好機會。

 “根據我們得到的情報,西域各國對我們大魏,還在觀望。不過那些小國和的地方勢力掌控的軍隊,主要有宇文國和高昌國為主,大約十萬騎兵。其他小國、部族控制的軍隊,大概三萬人。參謀本部計劃,以安西軍四個步兵師和三個騎兵師八萬八千人從絲綢之路,一路向西進攻,逐步的滅亡西域各國以及其他地方勢力。鎮西軍和安北軍將抽調三個步兵師和四個騎兵師,作為戰略預備隊。”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