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魏武神》第三百八十三章商賈參政
第383章商賈參政

 翌日五更時分,董潤在鄴城東大營升帳聚將,紅方機動戰略部隊已經奉命開赴“前線”,在留下鄴城的反擊部隊,幾乎都是冉閔的嫡系精銳部隊。

 無論部隊的裝備,還是戰鬥作風,六營精銳都無愧王者之稱。

 董潤痛斥諸將:“再有輕視軍演者斬!”眾將見因為軍演之事,董大將軍被奪食邑,罰俸一年,他們也不敢再輕視軍演。

 精銳部隊到底是精銳部隊,紅軍如臨大敵,小心戒備,倒讓藍方軍斥候無機可趁。

 就是魏國軍演吸引了天下重要注意力時。

 冉明和魏國商盟的眾商賈,開始悶聲發大財。

 當褚蒜子驚聞徐揚八郡大量匠戶舉家遷移時,也曾想過要派兵圍追堵截,可是司馬諫言道:“太后,此時萬萬不可挑釁魏國,此時魏軍十數萬軍隊陳兵徐荊沿線,動向不明,若此時激怒魏國,難保他們不會趁機發難。此時我大晉,無抗衡魏國之力,隻有徐徐圖之!”

 褚蒜子暗歎,原本魏國雄兵悍將,天下最強,若是這些匠人都去了魏國,不用多長時間也將會使魏國成為天下殷福之首。

 褚蒜子在心中感慨,如今晉朝的殷福將會漸漸成為歷史,可是晉朝如今,還有何優勢?

 大江之險麽?滔滔江水,倒是可保晉朝數年無虞。

 可是這大江之險,會永遠保護晉朝嗎?

 褚蒜子搖搖頭,且不說現在魏國的那些遊戈在長江裡龐然大物,就是五牙戰艦也可以輕易戰勝晉朝的鬥艦,論質量,魏國的戰船已不弱於晉朝,所差者不過數量而已。

 褚蒜子查看了一下相關情報,無私官私,船工和熟練的水手,都是這次魏國招募的重點對象,恐怕晉朝的水上優勢也將不複存在。

 褚蒜子暗暗的問自己,晉朝應該何去何從?如今再伐魏國,已成癡人說夢,魏國變化,日新月異,怕是如今便是褚蒜子有桓溫的暗中支持,攻伐魏國,亦難大獲全勝了。

 “覆水難收”褚蒜子腦袋中突然冒出這個念頭。

 如今的天下的大勢,更是明朗,魏國強勢崛起,已經不可逆轉了。原來魏國還有財貨上的短板,現在魏國的糧食生產,已經幾乎可以自足。

 可是讓褚蒜子咽下這口氣,顯然是不可能的,有仇不報非君子,褚蒜子雖然是君子,而是女子,可是不代表她不會報復。

 很快褚蒜子就想到了一條妙計,魏國冉明以財帛誘導晉朝匠戶集體遷移魏國,她也來了相似的一計。

 褚蒜子召來伊川美奈子問道:“先前曾有情報提到,魏主苛待士人?”

 伊川美奈子想了想道:“回稟太后,魏國各大士族隻掌政務,軍務全部被魏國勳貴把持著,軍政分治,水潑不進。魏國采取法制,無論士人還是庶民,隻要犯法,就依法嚴懲,相對而言,魏國國主也算苛待士人。”

 褚蒜子道:“這麽說來,魏國士人也算是魏國國主多有怨言?”

 “不錯!”伊川美奈子道:“魏國的農稅極低,而且沒有徭役,百姓大多手中都有自己的土地,士族名下的佃戶極少,大部分士族的土地要麽荒蕪,要麽就是以更低的田租租給佃戶。這樣以來,士人的收入大量減少,所以他們的不滿,也是理所當然!”

 褚蒜子聞言,心裡一動,打天下需要雄兵悍將,可是治理天下,則離不開士人。

 如果魏國士族大量逃亡,再來一次衣冠南渡,那麽魏國將不戰自亂。

 想到這裡,褚蒜子更加得意,衝伊川美奈子道:“美奈子,現在你就一個任務,不惜一切代價,策反魏國士人。”

 “奴婢遵命!”

 褚蒜子並不知道,她自以為得意之舉,其實是在為魏國背負包袱。

 讓冉明意外的是,褚蒜子居然對遷移大軍無動於衷。

 雖然冉明弄出了一個虛張聲勢的火,成功拖延了晉軍的截擊,可是他們仍處在晉朝的控制范圍之內,大量百姓,舉家遷移,除了水路的速度稍快一點,特別是經陸路,距離長江沿線縱深較大的地方,遷移百姓僅能以每天四五十裡的速度前進。

 可是冉明萬萬沒有想到,褚蒜子會忍下口氣。

 早在冉明的計劃之初,就開始布置密集產業生產方向。

 冉府議事大廳,此時外圍已被麒麟衛秘密控制,周圍根本不能近人,此時冉明負責召開一場意義重大的會議!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無不以農為本,為何?”冉明反問道?

 在場的眾人雖然都識字,見識也不算不廣,可是真正有見識的還是豪強出身的薛陶。薛陶有意在冉明面前好好表現,就出聲道:“國以農為本,固因為糧食關系著國家的穩定和長治久安。為百姓圖富教,為國家謀久長非重農興農不可!”

 冉明道:“諸位皆是富可敵國之人,為何在社會地位上不如一老農?”

 士農工商是古代所謂四民,指讀書的、種田的、做工的、經商的。即讀書為先,農次之,工再次之,商人最後。由此可見,在封建時期,商人是最沒有地位的。

 陳應不解的道:“應不才,請殿下示下!”

 冉明道:“很簡單,不外乎兩字貢獻!”

 “貢獻!”

 眾人私下議論起來。

 冉明道:“以往農稅幾何?商稅幾何?”

 “漢高祖創立大漢皇朝,定下什五稅一的稅制,而商稅則是三什稅一。”

 既農民稅收是十五分之一,商稅是三十分之一,農民實際上要承擔負擔往往除了農稅以外,還要有徭役和外加百分之幾十不等的強征購。

 整個封建時代,農民的負擔基本超過六七成,甚至更多。而士族名下的田地則不需要征稅,所以很多自耕農,往往不堪重負,願意把自己的土地送到士族名下,用來逃稅。

 冉明道:“商賈地位不低,倍受歧視,根子就是這上面,孤王曾向陛下諫言魏國農稅以三什稅一,商稅則征以什稅二。諸位還多有抱怨,難道諸位不想自己從今往後,不再受世人歧視,可以和士人、農一樣,位列朝堂?征稅,並非是要逼迫大家破產,所以這稅制,必須在所有人的接受范圍之內,可是又不能太低,導致朝廷無錢可用,無糧可調。此外,征取稅賦,隻怕並不容易,就會有兩個問題,其一,瞞報,想來諸位也不是省油的燈,那些興辦工坊的商賈若是讓你們自己包每年的盈余,朝廷再在這上頭征稅,想來諸位,所報多有不實。”

 可以說,在這個時代收稅不但不專業,不光是商稅,就是農稅完全是胡搞,全憑地方官的心意。

 另一方面,大戶人家地方官不敢碰,這些世家大族在本地根深蒂固,動了一個,就有幾十數百個人跳出來製造輿論或者和上頭的親朋好友打招呼,就算不能弄死你,至少也能搞臭你。

 冉明繼續道:“這個稅賦,其實並不是死的,孤可以根本各位的實際情況,酌情處理。可是以後呢?孤王總會有老的那一天,到時候怎麽辦?所以孤有就留下制度的想法。這個制度要怎麽訂?當然,也不僅依靠那些官員,指望他們,還不如指望母豬會上樹!稅賦制定,必須依靠各位,而各位必須有參政議政的權力!”

 冉明這是給他們畫了一個更大的畫餅。

 商賈的政治地位極低,除了商賈出身的呂不韋,以大秦丞的身份參於政治以外,其他商賈根本無政治無緣。

 冉明極力推動商人參政,主要還有一個原因。

 這個牽扯有點廣,在中國整個封建時代,可是說對外關系都是以安撫為主,特別是對外戰爭,寧願割地賠款,也不願自衛反擊。這是中國人民苦不堪言的血淚史。冉明仔細的查閱各種資料,最終發現,國人厭戰,根本不是什麽所謂的儒家仁義,也不是沒有血性,而是利益問題。

 為什麽呢?就是因為士人是中國封建時代的政治中堅力量集團,他們把持朝政,自然是為自己謀取最大的利益。要知道士人的利益,主要就是田地和賦稅。

 隻要發動戰爭,就需要征召糧食、農夫、沒有農民,這些士族、大地主損失是巨量的,這些都是無償的,這就等於在士族身上割肉。有道是針不扎誰的肉,誰不疼。戰爭讓士族是感覺肉疼,他們自然就會盡量選擇免戰,以減少損失。他們的損失雖然小了,可是國家的利益損失,卻大了。

 冉明找到了國人厭戰、缺少血性的根源,很自然的就找到了應對之法。那就是讓商人參政,如果商人當政,或者在朝堂上有一定的話語權,他們就會像後世美國那樣,為了軍火傾銷找市場,或者是為了積壓商品找傾銷市場,就會一次一次發動戰爭。

 戰爭說穿了,打的就是打經濟。打的就是國力,國家資源都掌握在保守的地主手中,這是國家的悲劇,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置國家利益於不顧,實在讓人痛心。

 冉明就感覺,魏國要想發殿,要想長治久安,必須換一種思路。商賈政協,是唯一可行的辦法。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