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魏武神》第一千零八十七章沙灘堡壘
第1087章沙灘堡壘

 科學技術根本沒有*,任何試圖在科技上*的人,都是在沙灘上建一座堡壘。冉明一直都沒有意想天開命皇家科學院直接製造出來後世AK47或M16那樣的自動步槍,而是實事求是,按部就班的從最原始的火銃,讓皇家科學的匠師和學者們了解和熟悉火槍的原理,然後試製火繩槍,再轉而製造燧發火槍,前裝定裝藥槍,前裝線膛槍再到最終發展到米尼後膛步槍。

 每前進一步,站在歷史巨人肩膀上的冉明都會根據自己的歷史知識,給皇家科學院火槍項目研發部適時的提出正確的意見和正確的發展方向,讓大魏皇家科學院在火槍的發展方面少走無數彎路。

 就是這樣,冉明利用短短數年時間,讓魏國皇家科學院走完了火槍數百年的發展歷程。米尼步槍是初級階段的後膛槍,其實技術倒沒有其他什麽重大的突破。唯一的劃時代突破的,則是子彈部分。由彈殼、底火、發射藥、彈頭四部分組成。發射時由撞針撞擊底火,使發射藥燃燒,產生氣體將彈頭推出。

 魏國此時擁有無數能工巧將,無數精巧的首飾工匠,完全可以按照冉明的要求打造出後世的金屬子彈。當然工業化量產,目前還沒有能力做到。子彈雖然小,卻是集物理學、化學、材料學、空氣動力學以及工藝於一身的文明產物。

 原本華夏文明對機械學、力學方面的成就,其實早就走在了世界的最前端。在中國,公元前1000~前900年就已有了冶鑄用的鼓風器,並逐漸從人力鼓風發展到畜力和水力鼓風。當然對於機械學方面的貢獻,華夏文明可不止發明了一個鼓風機,而是擁有無數傑出的發明。卻是華夏文明都是一個固步自封的傳統,秦弩威力舉世無雙,然而到了漢代卻失傳了,還有秦朝無數先進的科學技術。

 冉明的出現,就是把各種各家最寶貴壓箱底的保密技術,通過專利費和政府收購的方式,集中起來,供匠師和技術人員進行交流學習,完善和改進,這樣以來,魏國的科技就產生了飛速發展。

 事實上製約著科技發展的就是技術壁壘,隨著技術壁壘的打破,魏國各行各業都產生了又好又快的發展。比如冉明發明了四輪馬車,采取了軸承,加裝了減震設施,這些突破性的發明,讓魏國對於車輛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此時魏國已經生產出了超重型載重馬車,采取前二後四,六個馬車車輪,每輛馬車可以載重三萬斤。這種重型馬車,雖然對道路要求比較嚴格,只能在高速公路上行駛,卻對魏國貨物陸地運輸有了較大的提高。

 當然,馬車其實只是一個縮影。進步最大的自然是魏國的煉鋼業,首先是產量方面,在中國古代封建時代,大宋是整個封建時代鋼鐵產量最高的時代,但是最高峰值卻只有十五萬噸(尚飽受史界爭議)而明朝鋼的產量只有區區九千噸。可是魏國鋼鐵的產量早已突破百萬噸。當然如果在後世鋼鐵產量百萬噸只能貽笑大方,可是在這個時代卻是除魏國之外,世界上所有國家鋼鐵產量的總和恐怕還沒有一百萬噸。不僅是產量,而且是鋼鐵的質量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僅僅黃帝紀元四七九七年一年中,魏國申請鋼合金專利一千三百余份,其中通過審核的多達九百余份。

 鋼鐵是工業的基礎,蒸汽機又是工業革命的動力,魏國如今蒸汽機火車頭已經發展了二十七種型號,而輸出馬力從八十馬力到如今已經突破一千馬力。事實上魏國蒸汽機車鐵路運輸已經慢慢走向成熟。

 在蒸汽機和優質鋼的成熟運用,魏國的步槍研製這才產生了巨大的突破。後世米尼步槍全重四點八公斤,口徑十七點八毫米.每發子彈重三十二點四克,平均每個士兵攜帶二百發米尼彈也不過十三斤,加上步槍,全重也不過二十二斤多點,僅僅是魏國一名步兵明光鎧甲的重量。可是這個米尼步槍殺傷距離可達九百一十八米,五百五十米內可以保證精確命中。由於米尼步槍的穿透力非常強,即使命中一個人的身體,也可以穿透人體在十五米的彈道內再次殺傷另外一人。這種駭人的威力是馬公弩所不具備的。

 對於冉明來說,米尼步槍和米尼彈是魏國最理想的選擇。魏國擁有正規軍和治安軍一百多萬軍隊,這就至少需要一百五十萬支步兵(加上備用和損耗),如果步槍成本太高,也會讓魏國無法接受。畢竟魏國的軍費開支約佔整個財政收入的三成,而海軍的新艦製造和舊艦維護就點了非常大的比例,留給步兵和騎兵人員軍餉的發放佔了絕大部分。而進行換裝,則需要慎重考慮。

 然而,魏國這次製造出來的米尼步槍每支多達十五萬錢,如果以後量產,成本肯定可以更低。可是米尼子彈也不便宜,每顆子彈就需要二百二十錢,如果每一個士兵裝備二百發子彈計算,這樣一名士兵裝備就需要二十萬錢也就是二十金,一百五十支步槍和標準備用子彈,就需要多達三百萬金。(約合三千萬貫)

 魏國此時雖然富裕,因為魏國需要大規模建造鐵路和發展教育,所以這三百萬金的開支,仍是讓內閣比較棘手的問題。不過冉明卻認為全軍換裝還是物有值的,魏國一名步兵士兵,全部裝備雖然沒有二十萬錢那麽多,但是甲胄、弩機和橫刀、防身匕首這一套行頭下來,這需要十二萬錢。關鍵是步槍裝備可有一個更加持久的火力延續性。弩機威力雖然不錯,可是射擊弩箭也是一個體力活,即使馬公弩射擊比較剩力,一名普通的士兵最多可以一次在戰鬥中射擊三壺箭四十五隻。這樣的大戰過後,士兵需要好幾天才能恢復過來。可是四十五隻箭卻足足重達三十一斤重。所以魏國步兵自身攜帶的弩箭僅僅只有兩壺三十隻,如果遇到大規模敵人,他們就不得不拋棄弩機,近身肉搏鬥。

 可是米尼步槍可以射程更遠,威力更大,而且幾乎不怎麽消耗體力,讓一名士兵一次性打光二百發自備彈藥,稍加訓練的士兵都能做到。可是除非天生變態,否則沒有人可以一次性射擊二百隻弩箭。一支裝備步槍的軍隊,面對敵人數十倍兵力冷兵器軍隊的進攻,遊刃有余。可是魏國軍隊在這個時候,卻非常吃力。

 如果魏軍是一個連,面對數千敵人肯定會被敵人消滅乾淨,如果是一個營,面對數千敵人,還能勉強自保。可是裝備了步槍之後,即使一個連面對數千敵人也可以自保,一個人就可以正面擊潰敵人。怎麽算這筆仗都是比較經濟實惠的。

 面對皇家科學院送來的消息,米尼步槍已經研製成功,其中可以確定米尼步槍的有效射程是八百步,在一百五十步距離內可以無視魏國製式步兵明光鎧甲的防護,而在一百步之內可以穿透重型明光鎧甲的防護。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米尼孫槍的槍管經過三千多次的反覆試驗,最終得出結論,槍管膛線可以抵抗子彈一千二百次的發射磨損,最高記錄是一千七百五十三次,綜合下來,每根槍管的使用壽命不低於一次兩百次射擊,而子彈啞率也降低至不足一成。這樣其實已經勉強可以進入實戰驗證了。

 對於冉明而言,他也沒有期望太高,畢竟這個時代的鋼鐵質量,遠遠不如後世的鋼鐵質量,能有一千次發射的使用壽命,冉明其實已經非常滿意了。

 “太完美了,簡直可以說是一件非常好的工藝品!”冉明望前眼前的米尼步槍興奮的道。

 作為步槍,在後世冉明也是經常玩的。雖然天朝禁槍,但是那也看分跟誰禁,到了冉明那個層次,玩槍也好、殺人也罷,其實都沒有什麽大不了的。冉明熟練的把子彈推進槍膛,然後深吸一口氣瞄準。

 槍靶自然沒有準備,而是用了箭靶,五十步開外,排放一個箭靶,然後又十步之後是第二個,再十步之後是第三個。

 冉明把槍托頂在肩上,瞄準了箭靶,然後輕輕扣動了扳機。

 “砰!”的一聲槍響,硝煙彌漫,冉明感覺自己的虎口有些微麻,米尼步槍的後坐力讓他有些措手不及,可是隨即,五十步之外的箭靶立即木屑橫飛,有人飛跑著上前去,接著道:“陛下,三靶全透,子彈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

 冉明盯著箭靶一看,果然如此,三個箭靶上都露出了拇指粗的小洞,都潺潺的冒著煙。雖然這箭箭靶都是硬木所製,但是也有一寸厚。五十步距離,馬公弩也能穿透,可是第二個箭靶,馬公弩卻有心無力了,這三個箭靶全部穿透,雖然最遠只有八十步的距離,但是這個結果也讓冉明感覺到了震撼。

 而現在,冉明手裡的這柄步槍幾乎已經接近量產,米尼子彈的生產工藝也並不難,只要願意,舍得砸錢,培養匠人,專門定製一些用以生產槍械的模具和機械,隨時可以開工。

 冉明又興奮的讓禦林軍侍衛把明光鎧甲放在一百步的距離上,結果兩層鎧甲同樣穿透。冉明不死心,為了驗證步槍的威力,又讓人弄來一頭豬,把鎧甲披在豬身上,結果一百五十步的距離上,可以穿透鎧甲,把子彈射進豬的身體內。

 冉明這下放心了,這樣的步槍,完全可以取代魏國現役製式馬公弩退出現役。皇家科學院的眾院士和學者們,看到這個步槍的威力,都興奮不已。

 唯有大匠師馬營滿臉鬱悶,憑借著祖傳的技術,馬營創造的馬公弩成了魏國製式裝備,八牛弩也在魏國立下無數汗馬功勞,也讓馬營獲得了魏國大匠師之職,才名遠播。可是隨著步槍的出現,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然而,馬營並不死心,他感覺步槍即使出現,他們馬家的弩機也應該還有一席之地,所以馬營在以後的日子裡更加刻苦改進馬公弩和八牛弩,結果還真讓馬營做出了成績,他居然摸索出了後世響名中外的神臂弩原理,製造出了魏國神臂弩,這種弩機擁有四百多步的射程,可以擁有超過三百步的殺傷,然而那個時候更新式的步槍出現,魏國軍方並沒有采取這種弩機,結果大魏弩造大匠師馬營氣得吐血而死。

 冉明為此還在軍中保留一支軍隊,命名為神箭營,全部裝備這種新式弩機,後來神臂弩因為可以以微弱的聲音射擊,成為魏國特戰部隊的采購裝備,並沒有直接退出歷史的舞台,對馬營也算是一種安慰。

 冉明對米尼步槍非常滿意,決定正式定型,在進一步驗證之後,改善步槍的缺陷,然後進行大規模量產。冉明拿著米尼步槍道:“此槍朕以黃帝紀元四七九八年年命名,此槍就是九八式步槍。”

 天子一言既出,言出法隨,後世米尼步槍也就成了魏國的九八式步槍,為些皇家科學院所有參加研製的人員,就連負責照顧這些匠師和學者的仆役也都受到了重賞,每人都皇帝諭旨嘉獎五百萬錢。

 對於冉明頒布聖旨嘉獎皇家科學眾匠師和學者的事情,在天下間其實並沒有引起魏國的更多的觀注,最讓人們關注的則是楚州和庭州的派官問題。雖然這次魏國科舉制度大放綠燈,錄取近萬名進士。這雖然不像明宋兩朝千裡挑一,但是錄取率卻不勉強有一成,比後世考大學難得多了。原本這些新晉進士都以為自己可以光耀門楣,誰曾想居然去楚州和庭州為官。

 如今魏國的三級教育都增加了地理課,只要是進學的學生,也都知道魏國的庭州在哪裡。庭州的治所在北庭,可是北庭是什麽地方?那就是北匈奴的單於王庭,那地方就是徹徹底底的化外之地,當官出人頭地雖然好,可是這個官也得有命當啊?

 要知道庭州其實還好點,多少還有點漢民在那裡,而且經過宇文忔的血腥屠戮,庭州從原來百萬軍民,如今已經不足三十萬人了,要知道庭州可是比最大的荊州還要大上三倍不止。至於楚州則更加遙遠了。楚州雖然名為楚州,可是此楚州和彼楚州根本就是兩個概念,此時的楚地已經是徐揚精華所在了,而魏國的楚州則是因為境內的楚河而得名,遠在夷播海之東,這距離鄴城可足足擁有上萬裡之遙。這個消息讓這近萬名進士,很多人方寸大亂。

 在古代,國都附近往往是天下間人口最密集的地方。魏國立都於鄴,早在永興初鄴城足足擁有二十余萬軍民,而到了現在,鄴城城郭已經擴大了三倍以上,特別是鄴城東面三十裡的豐樂鎮,幾乎與鄴城聯在了一起。

 以黃帝紀元四七九八年為例,鄴城共有戶籍十二七千九八十四戶,共九十一萬八千五百八十八人,況且這還不算禁衛軍六個步兵師和禦林軍一個步兵師一個騎兵師,如果算上這些軍隊,鄴城近郊將聚集了一百一十萬常住人口,加上無法詳細統計出來的流動人口,鄴城包括近郊恐怕突破一百五十萬人口。鄴城雖然不小,可是比起魏國如今二十五州之地,只能算一個巴掌大的地方,而魏國很多州、郡都沒有鄴城人口多。

 特別是魏國新設立的庭州,共十九郡才三十萬百姓,而庭州漢人卻不足二成。至於楚州,雖然有百姓百萬之眾,然而漢民別說兩成了,恐怕百不足一。這樣的新納之地,必須花費巨大的精力進行治理。原本這近萬多新晉士子,是冉明的希望,可是看到這些寒士也不願意去邊州為官,冉明就頭大了。

 大唐擴土速度非常快, 從貞觀十四年(公元六四零年)候君集平高昌開始算起,到龍朔年間(661-663年),唐軍平定西突厥,轄區擴大至今阿爾泰山西至鹹海及蔥嶺的東西各部直至阿姆河兩岸城的諸城邦國,包括今吉爾吉斯斯坦大部分。也可以說唐軍用了二十三年的時間就侵吞中亞三百余萬平方公裡的領土。然而讓人最為惋惜的是,唐代雖然佔領了那麽多地方,卻沒有進行有效的治理,隨著唐朝勢弱,這些地區都先後叛出。冉明是一個站在歷史肩膀上的巨人,自然不想重蹈唐朝的覆轍,可是對於百姓不肯移民,冉明都是采取發配的方式,在魏國廢除死刑,罪大惡極的人,發配南洋海外殖民地,情節較重的發配庭楚兩州,至於情節一般的也發配幽燕之地。

 在魏國就是尋常打個架鬥毆,或者小偷小摸,這樣的一般民事案件,不好意思,最少發配一千裡,這個一千裡可不是從鄴城開始算的,而是從魏國原二十一州的邊境開始算起,如果是發配南疆地區,那麽不好意思就要從交州最南的邊境開始算起,什麽發配嶺南,根本想都不用想。移民的百姓部分因為有罪囚和府兵,還有趨利的商賈或冒險者,倒不是最難解決的,可是官員問題卻難得多了。官員如果不情願,你也不能綁著去,否則他們就是在當地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混日子。必須是心甘心情願,付出極大的熱情和心血才能把新納之地治理好,最快的時間融入大魏治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