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魏武神》第三百二十六章華夏9服
第326章華夏九服

 所以,王猛提出了限制士族權柄的思路,既緩緩圖之。

 王猛計劃分三步走。

 首先是積攢力量。

 興辦官學,培養人才,為了避免士族反對,這些學生來源其中三分之一的名額分給各大士族舉薦族中優秀子弟,另外三分之一,則是魏國功勳將領的子弟。

 最後三分之一,則是魏軍烈士子女。

 無論烈士子女,還是功勳子弟,他們的父輩為了魏國,浴血奮戰,甚至付出了生命,魏國相應的給了他們非常優厚的待遇,他們的榮華富貴,都是魏國給的,魏國存,他們則同享榮華,魏國若亡,他們將一無所有。所以,他們會效忠魏國。不會和士族子弟一樣,為了家族利益,不顧一切。

 其次,就是讓冉閔出面成立慈善院,把魏國孤兒之中才思敏捷者集中起來培養,培養他們識文斷字,培養他們戰場撕殺之計,也培養他們忠君為國,這些人群不同於一般的寒門子弟。皇帝這麽做是彰顯仁君形象,他們若反對就是不讓皇帝當聖君,在儒家的仁義道德的角度上,站不住腳!

 最後就是增加司空的禦史台的權力,從目前的考核制度著手,細化官員的職責,采取問責制度,對於瀆職犯罪,貪汙受賄,欺壓良善,預以從嚴從重處理。

 冉明看完這些,心中非常感慨,王猛的思路居然出奇的與他不謀而合。王猛現在是膠東相,和上郡太守平級,權力甚至更大,同樣是兩千石官員,更為難得的是,王猛不貪功,這些意見,他原本可以直接上書冉閔。

 王猛把這封信交給冉明,目的就是讓冉明上書冉明,把這一份功勞讓給冉明。

 冉明搖搖頭,王猛看來沒有明白自己的意思,現在自己要做的就是韜光養晦,收斂鋒芒。

 下面,王猛又提出了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民族問題。

 冉閔以驅逐胡虜,高舉義旗,最終贏得天下。然而,魏國的民族矛盾也非常嚴重,特別是他提到了魏國的俘虜。

 自永嘉之亂以來,漢人就被胡人如屠豬狗一般奴役屠殺,現在漢人當政,普通的百姓可沒有士大夫的那種迂腐的以德報怨,而是以直報怨。

 總數高達十六萬多的俘虜,一年不到的時間內,居然死亡過半,這些俘虜有的是被魏軍官兵虐待致死,也有的是百姓報復。總之生活在魏國的其他胡人,同樣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特別是士族門閥,他們依靠他們的身分和家養的奴仆,武裝家丁,恣意妄為,無法無天。肆意攻擊胡人部落,也敢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搶奪胡人財產。

 王猛指出:“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華夏,並不是單純從血緣上衡量的,而是從地緣上衡量,入華夏者,漢服為裝,以漢語為言,以漢禮儀為行為標準,是對華夏文化的友善度者,皆可為華夏人。然,華夏人出華夏之地,與華夏離德,固可稱為夷。”

 冉明知道王猛在歷史就是依靠合理穩定前秦的民族問題,才讓前秦強大起來的,這個時候,他終於亮出了他的殺招。

 “華夷之辯”冉明喃喃的道:“華夏九服?這個真有點意思!”

 在《周禮・夏官・職方氏》中“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裡曰王畿,所謂的王畿,也可以解釋為京畿,既王城周邊之地。周朝把王城周邊的地區,分為九個等級,依次是侯、甸、男、采、衛、蠻、夷、鎮、藩共九服。所謂“蠻夷”,“藩屬。”都由此而來。

 而最早時期的華夷之辯,就是以周製九服為標準,以地緣遠近,作為親疏依據。

 而王猛並沒有照搬周製九服,而是提出了他的新九服理念,把大漢十三州以分為二,既魏國目前佔據的幽州、並州、冀州、青州、兗州、豫州,司州為根,而晉朝佔據的徐州、揚州、荊州、益州、交州為本,涼國佔據的涼州為本、涼國的西域都護府為延。

 王猛的理念是現在魏國擁有的領地是根,既已經擁有的,而晉、涼兩國佔據的領地,是魏國將來必須擁有的。

 其他大漢十三州以外的地方,其實王猛也沒有多作點評,按照漢代的朝貢體系,分成了澤、衛、藩、蠻、夷、鎮九服。像燕國、代國之中,親善魏國的部落,都可以稱為澤,而敵視的則為衛,藩、蠻、夷、鎮和周製基本雷同。

 王猛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儒仕,準確的說,他是一個右手孔孟,左手屠刀,打著儒家的旗號,行法家之實。

 在王猛的理念中,根、本、延為內三服,是魏國必須擁的領地。而澤類必須拉,至於衛必須用武力征服,去除敵視魏國者。

 在新的華夷之辯中,王猛指出地緣,隻算其中的一部分,最重主要是意識形態。

 親華夏者,近,惡華夏者,

 敵!對於親華夏者,給予各種優待,而惡華夏者,則必討之。

 接著針對民族矛盾,王猛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魏國應該把民族分三等,而不是一視同仁。第一等為國籍,第二等歸化籍,第三等夷籍。以魏國永興四年戶籍統計為準,編戶入冊的冀、幽、並、兗、青、洛、豫、司州的漢人國民,則為國籍,歸化籍則是以後晉國、涼國湧向魏國的流民,以及親善魏國、並且漢化的胡人統計為歸化籍,魏國治內各胡人部落,以及塞外胡人部落,則為夷籍。

 王猛提出,魏國治下,隻有擁有國籍國人方可從政、從軍、教書育人、接受教育,享受魏國國民的一切待遇。

 和蒙古人制定的四個等級不同,王猛的民族等級更靈活,他提出無論是國籍、歸化籍還是夷籍,都不永久的。無論夷籍還是歸化籍,隻要崇尚魏國,接受魏國法律管治,並且對魏國有突出貢獻者,都可以轉為國籍。

 如有格物方面有較大的發明,成績顯著者、在魏國安全受到威脅時,挺身而出,與魏國同進共退者,像冉明招募的呼延群以及金碎增等人和其部曲,皆可授於國籍。

 同樣,身為國人,如果出賣魏國利益,出賣皇帝,私通敵國、資敵、充當內奸,這樣的人,也會打成歸化籍甚至夷籍。

 冉明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他非常反感崇洋媚外。

 王猛知道冉明的喜好,也知道冉閔的喜好,這父子二人都是民族主義者。所以,投其所好,王猛制定了蠻夷、歸化之人,不能和國人漢人享有一樣待遇,否則,如何體現出漢人的優越性,治外漢民,也一樣不能享有與治內漢民一樣待遇,否則,如何體現出治內子民的優越性?

 漢民族,文化概念更重,認同感最重要,血統血緣可以次之,有了認同感,金發碧眼人種也可識為漢人,沒有認同感,純正的漢人血統也可識之胡人。

 特別是對漢人、漢文化沒有認同感的漢人,像明朝末年的晉商八大家族,以及寧完我,范文程,三大漢奸之流,他們能算漢人嗎?他們的所作所為遠遠超過了胡人。漢奸殺起自己的同袍來,比鬼子還狠。

 冉明看到這裡,興奮的大笑道:“好,有如此良性機制,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各族精英不斷歸化為漢,本民族的敗類不斷貶走,保持流水不腐。”

 冉明心中更是感慨,其實歷史最強大的唐朝,就是這麽做的,例如屈突通就是庫莫奚種人,高仙芝是高句麗族人,而哥舒翰則是突騎施哥舒部的人。事實上除了那個被李隆基縱容,養虎為患的安碌山,史思明,唐朝有好多名將都是胡人血統。

 唐朝以軍功為榮,不問出身,血統,所以造成了大唐盛世,冉明感覺王猛的話就像是當頭棒喝,點醒了冉明。

 冉明攤開紙, 揮筆寫下自己的意見。將王猛的意見進一步完善。首先是限制歸化籍和夷籍的權利,重點則是針對擁有國籍的人,提出了行為規范,若他們立場不對,屁股不正,做出危害漢民族的事,將被不留情的剔除出去,還連累家人族人,失去他們擁有的一切,這可讓各人保持危機感,不會認為目前擁有一切,都是他們應得的,失去感恩之心。

 “背叛國家,背叛民族者!罪如謀反,誅三族!同宗族人國籍奪之,歸化籍驅之。夷籍則除之,刻石立碑,萬世譴之!”

 針對士族,冉明也提出了考核制度,隻要道德敗壞,欺壓良善,瀆職,就可以剝奪其士籍,終身免官,打成平民。

 中國古代就是因為沒有良機的竟爭機制,才造成了組織機構臃腫不堪,辦事效率低下。還有宋太祖的那道不殺士大夫的聖旨,其實才造成了宋朝亡國的根源。

 因為有了這道保命符,士大夫隻要不謀反,就不會死,貪汙再嚴重,最多就是貶官,所以他們才有恃無恐。唐朝同樣也是,對於歸化胡人,一概認同。沒有秋後算帳的考核辦法,所以才養成了胡人降而複反,反覆無常的性格。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