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安寧和李青瑤回家後,張宇便駕著馬車前往了育人學院,然後便陷入了鬱悶的學習煎熬中… 臨近傍晚,張宇才離開育人學院,來到飄香樓。
正值飯點,飄香樓的生意極其的紅火,可以說是座無虛席,店內每個人都忙碌的不可開交,張宇左右也幫不上忙,便從李金五那裡拿來帳本,核算一番。
經過一番核算,張宇發現者幾日之內,飄香樓的毛利潤卻足足賺了三千多兩,除去工錢和材料費用等,純利潤也在二千五百多兩左右。飄香樓的規模雖然不小,但比不上前世那些所謂的四五星級大酒店,但就是如此,飄香樓幾日的純利潤,也堪比五星級酒店的利潤,甚至過之而無不及!這不得不說是個巨大的成功!
這其中雖然有因為改革初期帶有新鮮感,以及客人辦理會員卡提前付錢的原因,才使得生意火爆,等時間久了,客流量會降低趨於平穩,利潤也不會這麽高了。但不管如此降低,飄香樓先的頭籌的機遇,已經抓住了。之後的事情,便是利用好這個機遇,將飄香樓的名聲打出去。不過,這個打出去,便不是局限與安寧城了。
安寧城再怎麽繁華,也是縣城,雖然人口十幾萬,但也沒法和郡城、州城比擬。所以張宇要去繁華之地,去文遠郡、徐州城開飄香樓,甚至是京城!
只有在那些大地方開店打出了名頭,飄香樓的生意才算是真正的紅火,才能真正賺大大錢。
當然,現在的張宇,或者說是張府,還沒有那麽多的資金去大地方,還需要在安寧城收攏資金,等資金充裕了,才能另謀他地。生意倒閉,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因為資金缺乏,張宇深知缺少資金的嚴重性,所以張宇不能冒失。
另外,張宇也清楚,單靠飄香樓一家酒樓收攏資金,估計得收攏數年功夫,才能集齊去文遠郡開酒樓的充裕資金。故而張宇不可能將籌碼全部壓在飄香樓一家身上。
張家還有一家布莊和兩家閑置下來的酒樓。本來按照張宇的打算,是將那兩家酒樓也改造成為飄香樓,這樣一城三家飄香樓,完全壟斷安寧城的客流量。但經過深思熟慮,張宇卻否定了這個打算。
至於原因嘛,先前他便對周稚墨和王月娥講過,安寧城只是縣城,規模小,開三家飄香樓有些太多了,水滿則溢,便是這個道理。而且還需要給競爭對手留點活路,這樣也是為自己某個安生。現在一家飄香樓便引得周圍的酒樓虎視眈眈,真要是開了三家,那到時候不麻煩才是怪事呢。
既然不開酒樓,張宇靈機一閃,又有了全新的打算。
王家作為安寧城三大富商之一,其底蘊,就是放在文遠郡都算能排的上號。王家之所以有這麽大的家底,便是因為歷代經營印刷書籍的緣故。大華國重文輕武,再加上秀才易考,故而造成了大量百姓投入了科舉道路當中。學習的人多了,看書買書的人自然也就多了,而這個時代又無活字印刷術,只能靠雕版印刷術來印製書籍,故而便造成了書籍成本高。成本一高,商家為了賺錢,便猛抬價格,幾番猛抬下來,書籍的價格便高到了一個坑爹的層次。這就好比炒作古董,本來不值錢的破古董,因為商家的互相吹捧哄抬,使得不值錢的東西成了稀罕物。
既然印刷書籍這麽賺錢,而張宇又懂活字印刷術,為何不自己開辦作坊,自己印刷書籍來買呢?
只要有了活字字模,那印刷出來的書籍成本低廉,而市場上的書籍價格昂貴,
此消彼長,這之間的差價大得出奇啊,可想而知利潤會有多高! 所以張宇打算建立印刷作坊,印製書籍。而那兩家閑置起來的酒樓,到時候稍微改變改變,便可成為書籍銷售點!安寧城外可是有數個碼頭啊,京杭大運河從北至南,經過無數大城市,所以將書籍運送出去,又快捷又方便!只要書籍運回去,到時候便以低市場價的價格銷售,不怕沒有買家!那時,買書所賺取的利潤,比開飄香樓還要賺錢。
不過再開印刷作坊之前,卻有個棘手的問題擺在眼前。那便是張宇不懂雕刻,那如何雕製字模呢?故而張宇暗暗計算,要找個懂得雕刻的師傅學習雕刻,這樣用瘦金體雕刻字模,印刷出來的書籍全是瘦金體,這樣便是一道招牌,一張防偽標識,因為舉國上下,會瘦金體的人只有張宇一人而已。
除了開辦印刷作坊外,張宇也有心思改造張家布莊。
安寧城的程家主營布莊,其家族下有眾多的桑田蠶農以及生產作坊,他們生產的絲綢、錦緞、麻布等等,遠銷他處,不比王家遜色。
張家名下只有些田地,並無桑田蠶農,故而那家布莊只是低價買來布料,然後高價賣出,只是賺賺差價罷了。
張宇也沒有那個能力買地種桑, 然後開作坊紡織,而且就算有那個能力,張宇也不會去做,因為那樣太耗成本了。程家有現在這個規模,不是一蹴而就變成的,是不斷發展。故而張宇只有另謀他處,從其他法子改造布莊。
這些時日下來,張宇發現大華國內的衣衫衣服種類很雜,男士既有長衫,又有圓領長袍,又有短褂、麻衣等等,女士則是以襦裙為主,再加上一些披肩配套等等。但就是如此雜,張宇也沒發現一個男人穿中山裝,一個女人穿旗袍的。
所以張宇靈機一動,禁不住的想來,若是能設計出中山裝和旗袍來,不知能不能引起時尚,從而賺取超額利潤?
中山裝是孫中山設計的,一身衣服上包含了諸多含義,比如前身四個口袋表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袋蓋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又比如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等等。這些含義照搬到古代,依舊使用,而且中山裝簡潔實用,穿戴起來方便快捷,比之長袍、長衫等等,要適用的多了。
所以,要真的能將中山裝推廣,那利潤前景可觀啊。
當然,張宇也不是傻得認為,中山裝只要生產出來,就一定暢銷。畢竟古代人的思想保守,喜歡按部就班,讓他們改變舊習,是需要很大的功夫的。這就更不要說女子的旗袍了,那將更難讓世人接受。
不過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古人的觀點確實很難改變,讓他們也是盲目的,若是皇帝都穿中山裝,若是寧貴妃都穿旗袍,那世人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