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范陽,安祿山和史思明兩個逆賊,居然被當地軍閥和胡人成為二聖。
在這兩個地方,安祿山和史思明不僅僅沒有挫骨揚灰,反而大搖大擺的被安葬了。
大唐的皇帝在安史之亂後,為了安撫范陽三鎮的民心,不激起新矛盾,對這兩個死人的墳墓還算客氣。
不過,他們不動手,不代表沒有人想動手。
湯章威就一直對這兩個混蛋看不慣,所以湯章威就命令手下將他們的墳墓給刨了。
在這兩個地方,湯章威一直想找到,可是以前他行色匆匆,沒有專門去幹這件事情。
這次,為了保護大唐皇帝的陵墓,他將禍水東引,將這兩個假聖人的墳墓推了出來。
唐玄宗統治後期,任用李林甫、楊國忠等寵臣,生活,自恃強盛,銳意開發邊疆,邊鎮節度使增至10個,擁兵49萬,致使外重內輕,為邊將割據創造了條件。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他與安祿山一道,詐稱奉密旨討伐楊國忠的名義,在范陽起兵15萬南下反唐,很快席卷河北。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攻打京城長安(今西安市)時,就是由他當先鋒的。第二年叛軍攻下洛陽,安祿山在洛陽稱大帝,令史思明經略河北,封他為范陽節度使,佔有十三郡,擁有兵馬八萬余眾。
安祿山造反後,史思明一軍為先鋒,開始所向皆捷,攻陷饒陽諸郡。一直到天寶十五年初,他才在常山被李光弼、郭子儀合軍擊敗,逃至博陵。
本來叛軍就要被李光弼攻滅,忽然哥舒翰兵敗潼關的消息傳來,李光弼回軍,史思明躡後追擊,大破唐軍劉正臣部。由於史思明所率兵士是安祿山叛軍的精銳的部分,他們乘勝進擊,攻撥常山、趙郡、河間,大破顏真卿部下和琳的一萬二唐兵。
接著,史思明又率部攻下清河。在信都,史思明又把老上司烏知義的兒子烏承恩包圍在城裡,掠其母、妻、兒子。不得已,烏承恩投降,史思明“與之把臂飲酒”。由此,可見他還念一些昔日的舊情。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史思明包圍李光弼駐守的太原城,最後反被李光弼用“地道戰”打得大敗。當年十月,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等人殺死,史思明頓起自立之心。
降順歸唐
安慶緒殺安祿山稱帝後,對史思明收其潰散的殘部不滿。欲找機會除掉史思明。
史思明自圍攻太原被李光弼擊退後,回到范陽駐守,安慶緒封他為媯川王,兼范陽節度使。范陽本是安氏老窩,安祿山從東京和西京所掠珍寶,多半都運往這裡存放,已是堆積如山。漸漸地,史思明恃富而驕,欲將范陽佔為自己所有,不想再被安慶緒節製。
安慶緒失去洛陽後,逃往鄴郡。到鄴郡後,又張羅著四處征兵,蔡希德、田承嗣、武令珣等先後投奔,又得大約六萬人。只有史思明既不派兵,也不派使者,安慶緒便懷疑他有二心了,於是派了阿史那承慶、安守忠、李立節三人,帶了五千騎兵趕到范陽,以征兵為名,實則欲察看情況,準備偷襲。
史思明聽說幾人同時前來,知道對方不懷好意,便在營帳之外設好埋伏,然後自己率領幾萬士兵迎接安慶緒派來的使者。見到阿史那承慶和安守忠後,立即下馬行禮,握手敘舊,十分殷勤。阿史那承慶等不好下手,隻好隨其進了范陽城。史思明於是將他們領進客廳,命令奏樂設宴,盛情款待。酒酣耳熱之際,史思明擲出一隻酒杯,發出動手的信號,埋伏的士兵一擁而入,將三人一一拿下,同時截住幾人帶來的隊伍,給了些錢財,讓其回家去了。
然後,史思明向唐廷奉上歸降書,說是自己願意率領管轄范圍內的十三個郡以及十三萬兵力向唐投降。肅宗得到報告後十分高興,立即封了史思明為歸義王,還兼范陽節度使,其七個兒子都被授予顯赫官位。
史思明受了冊封之後,馬上斬了安守忠和李立節兩人,以表明自己對朝廷的誠意。只有阿史那承慶與史思明從前就頗有交情,所以沒有被殺。然後,史思明又走遍河北地區,宣傳朝廷宗旨,有好幾個州因此又相繼歸降,只有相州還屬於安慶緒。
當時,唐朝對叛軍剿撫並用,他一度投降唐朝。朝廷封他為歸義王,任范陽長史、河北節度使。
雖然假裝歸降,史思明“外示順命,內實通賊”,不斷招兵買馬,引起唐肅宗警覺。乾元元年(公元758年)5月, 以烏承恩為副使,派到史思明軍中作“策反”工作,想伺機殺掉這個居心叵測的反賊。李光弼也對烏知思嚴加囑托,派他趕快行事。
烏承恩晚上多次打扮成婦人,夜入諸將家裡“策反”。沒想到這些蕃將出身的將領對史思明很忠心,轉頭向史思明告發。
由於沒有實證,史思明也下不了手。在賓館之中,史思明在烏承恩床下埋伏兩個人。夜見,烏承恩與兒子密談,說:“吾承上命除此逆胡!”床下兩人聞言突出。
《舊唐書》:天地否閉,反逆亂常。祿山犯闕,朱泚稱皇。賊巢陵突,群豎披攘。征其所以,存乎慢藏!
《新唐書》:祿山、思明興夷奴餓殍,假天子恩幸,遂亂天下。彼能以臣反君,而其子亦能賊殺其父,事之好還,天道固然。然生民厄會,必假手於人者,故二賊暴興而亟滅。張謂譏劉裕“近希曹、馬,遠棄桓、文,禍徒及於兩朝,福未盈於三載,八葉傳其世嗣,六君不以壽終,天之報施,其明驗乎!”杜牧謂:“相工稱隨文帝當為帝者,後篡竊果得之。周末,楊氏為作八柱國,公侯相襲久矣,一旦以男子偷竊位號,不三二十年,壯老嬰兒皆不得其死。彼知相法者,當曰此必為楊氏之禍,乃可為善相人。”張、杜確論,至今多稱誦之。如祿山、思明,希劉裕、楊堅而不至者,是以著其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