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大明略》第二百五十九章 兵臨城下(上)
兵部急報:韃靼率兵南下,一路掠殺……

 後軍都督府急報:韃靼數萬兵馬南侵,由俺答統領,已入古北口……

 五城兵馬司來報:韃靼直逼京畿重地,殺掠懷柔、順義吏名無數……

 這一刻,朝中震撼、京城震撼、大明震撼……

 兩月前,俺答率部侵犯大同。總兵張達、副總兵林椿戰死,新任仇鸞為總兵,後韃靼卻移兵東去。

 數日前,俺答部入古北口,直逼京城而來,一路燒殺搶掠,大明將士不敵,韃靼直入內地,扎營於潞河東二十裡孤山、汝口等處。

 京城戒嚴。

 一向不喜上朝的朱厚熜,此刻卻緊急召集內閣嚴嵩、徐階等朝臣議事。

 當此之時,無非兩項:打與不打。

 兵部尚書丁汝夔首先站出來:此次韃靼來犯,京城只有四萬之余的兵力,而且大多老弱,又為內外大臣所役使,戰甲陳舊,戰力極弱,臣恐不敵,還請聖上決斷。

 此言一出,四下一片沉默。

 見無人搭理,丁汝夔微微一動,再次怯怯道:“臣身為兵部尚書,治軍無方,疏於差務,臣有罪,臣罪該萬死”。

 “此刻萬死有何用?殺了你,城外敵軍就撤了嗎?說禦敵之策,不是翻舊帳”,朱厚熜一臉陰沉,驚慌的氣氛中,眾人心中夾雜著諸多不安。

 如此形勢,誰敢輕易進言?

 敵軍直抵京城,若不展開反擊,那還有半點骨氣嗎?但北虜強大、作戰凶猛,僅憑城中那點兵馬,幾乎必敗無疑。

 兩軍之戰,士氣至為重要,尤其處於劣勢一方,更需士氣高昂。

 大明少有如此大的戰事,群臣面面相覷,一時也沒有主意。

 朱厚熜似乎沒有太多的耐心,在他看來:不管上朝與否,解決當前的困境才是核心所在,無論內閣還是五軍都督府,要有應對之策,作為最後掌舵之人,是可以接受的。

 此事,先有內閣先議吧。

 朱厚熜緩緩起身,身後隻留下這淡淡的一句。

 ……

 內閣之中,作為內閣首輔,嚴嵩自要表態。

 高高瘦瘦的身姿,眉目稀稀疏疏,聲音又尖又細,若換做平時,其他同僚該有多麽不願意見他一面、聽他一言。

 但兵臨城下、情勢緊急,這些都已是其次的了。

 能做到首輔,嚴嵩自有過人之處,他心裡再也明白不過:若在塞外作戰,即便戰敗也可另做奏報,畢竟朝中文武大多不在兩軍陣前,當戰報來到京城時,中間有多少變故:做做手腳不是什麽難事。

 但眼下俺答率部已抵京畿重地,一路燒殺搶掠,天子腳下,非戰不可,如若不然,莫說朱厚熜,就是這幫朝臣,尤其那些愣頭青的禦史、翰林院的史官就會口誅筆伐。

 故此,還要給世人一個交代:既能領天子滿意,更要讓百官無話可說。

 說到史官,既是翰林院的修撰、檢討等。

 其中,就有仲逸等編修。

 除記錄前朝所發生的大事外,本朝的規製即重大變故,也在其中。

 韃靼長驅直入、兵臨城下,這麽大的事,自然也在記錄之內。

 只是頂著一個翰林院的七品銜,仲逸是無法參加此次議事的。

 “韃靼南侵直至京城,既是對我大明挑釁,更冒犯龍顏,是可忍孰不可忍?”。

 思慮良久,嚴嵩緩緩起身而立,他刻意提高嗓門:“只是,據目前的軍報來看,韃靼不過是掠財奪食而已,如同竊賊,吃飽了,自然就會回去,無需擔憂”。

 “是啊,有理,有理,閣老所言甚是……”。

 嚴嵩此言一出,底下立刻有人附和。

 在這些人看來,事情的對與錯,甚至於大是大非,都不重要。只要沒有殃及到自身,無論嚴嵩說什麽,他們都是附議的。

 這時,身為內閣次輔、禮部尚書的徐階立刻反駁:“嚴閣老所言,徐某實不敢苟同,韃靼一路南下,我大同將士戰死無數,就連正副總兵也英勇捐軀。順義、懷柔當地吏民更是慘遭殺害,這豈能叫掠財奪食、如同竊賊?”。

 徐階環視四周,而後振振有詞道:“當務之急,我等應積極準備應敵之策,若不能打贏此仗,還有何臉面站於這朝堂之上?”。

 “是啊,有理,徐閣老所言有理……”。

 又是附和,不用說,這些人都是倒嚴一派。

 不過,徐階之言,卻很快有人質疑。

 其中,就有兵部尚書丁汝夔。

 還是兵力的問題。

 “嚴閣老所言有理,徐閣老所言甚是,以丁某之見,僅憑城中這些兵力,實無法與強敵所抗”。

 讓這樣的人當兵部尚書,哎……

 眾人爭論不休,表面是為城外的韃靼入侵之事,爭來爭去,最後又變成了:嚴氏與倒嚴兩派的較量。

 這場面,如同當初為博野縣謬大柱夫婦被殺時一樣。

 這時,嚴士蕃站了出來:“既然如此,我等可將各自意見呈上,最後等聖裁,如何?”。

 一直並未言語的禮部侍郎袁瑋,早也不想呆下去了:“如此甚好,以聖上之遠見,自有應對之計”。

 一個工部侍郎,一個禮部侍郎,這二人參與軍務之事,也是為難他們了。

 兵部尚書早已表態,兵部再無第二種聲音, 而同為軍務最高衙門的五軍都督府,雖有人站出來一番敘述,然則與兵部尚書所言大同小異。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兵,無精兵,將,無良將,兵力弱、兵馬少,如何能禦敵?

 ……

 議事結束不多時,朝中立刻來了旨意:命大同、保定、延綏、河間、宣府、山西、遼陽等七鎮兵馬前來京城增援。

 同時,朝廷命大同總兵仇鸞為平虜大將軍,總領諸軍,全面迎敵。

 而之前在城中的將士重新編排:統兵之人不變,但麾下兵馬皆有所不同,誓死守城。

 此旨出,眾人紛紛響應,大多樂觀了起來:外有諸鎮兵馬增援,內有城中守衛相抵,韃靼腹背受攻,京城的安危便可大大緩解。

 ……

 眾人散去之後,朱厚熜獨自躺在那張冰冷的龍椅之上,他面無表情,卻思緒紛飛:突如其來的變故、京城的空虛、相互傾軋的朝中各派、諸鎮的兵馬、驚恐不已的百姓們……

 這時,一個熟悉的身影走了進來。

 此人,正是錦衣衛北鎮撫司千戶石成。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