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福建沿海,駐軍大營。
眾將領入帳,總兵官俞大猷帳內議事。
“據目前來看,倭賊主力極有可能在福建一帶登岸”。
俞大猷轉身向戚繼光道:‘基於倭賊之前慣用的伎倆,不排除還有小股倭賊在浙江沿海一帶侵擾,以做疑兵’。
戚繼光微微點點頭:“浙江留守的戚家軍,足以應付,連同當地援軍在內,炮台工事,兵力部署……,即便倭賊主力,也無法輕易登岸,一旦開戰,南北可互作增援……”。
如此甚好,眾將士可安心於福建的戰事。
“沿海一帶炮台皆已備好,待倭賊的船隻進入射程范圍,先以火炮狙之,靠岸之後,再使用弓箭齊射,如此,能減少將士們的傷亡”。
俞大猷笑道:‘戚將軍,頭陣就由你們戚家軍打,如何?’。
俞大猷比戚繼光年長二十余歲,同為名將,無論南北戰事,二人皆有赫赫戰功,如今兵力合為一處,絕對的強強聯合。
二人對兵器、戰車、火炮等方面極有造詣,所用的陣法更是了不得。
最大程度重創敵軍,最大限度減少將士們的傷亡,是戰前務必要考慮的。
俞大猷如此一說,眾將士紛紛點頭。
戚繼光上前道:“俞將軍,諸位將軍,戚家軍打頭陣已不是第一次了,浙江沒有遇到倭賊主力,此次福建之戰,乃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海岸一帶,加強布防,兵力交叉部署,互為犄角之勢。
眾將來到桌前,一張大大的地圖,開始詳細部署。
……
午後,軍士來報,右都禦史、監軍文博遠的隨從協理,翰林院侍讀仲逸,錦衣衛北鎮撫司千戶石成等率部前來,此刻已達軍營。
經過數日的‘靜養’,仲逸被摔傷的左腳總算是痊愈了,因帶著海鹽縣縣丞等一乾通倭之人,所以路上走得慢了些。
當然,其中也有被隱秘抓捕的羅龍文。
按照新的旨意,仲逸這個監軍協理,是可以參與軍中議事的,同時也可以說出自己的想法,獻言獻策。
說白了,就是一個類似軍師的角色。
這道旨意,俞大猷與戚繼光自然是知道的,因為朝廷同樣給他們有密旨。
無論主帥多麽厲害,身邊的類似謀士的角色,還是少不得的。
三國時期,劉備麾下有徐庶,有‘臥龍鳳雛’之稱的孔明、龐統等超級謀者;一帶梟雄曹操更有荀彧、郭嘉、程昱相佐;東吳孫權身邊也少不了魯肅、周瑜這樣的智者……
臥龍鳳雛不常有,謀士軍師卻不能沒有。
……
“二位大人,一路勞頓,清洗換衣,用過午飯後,俞將軍、戚將軍請二位軍中議事”。
軍士通稟一聲,而後便退了出去。
“兄弟,待會兒去了大營,就看你的了”。
石成笑道:“我們的差事是通倭之人,見二位將軍,只是禮數而已,你這個監軍協理就不一樣了”。
呵呵,這話說的再明白不過:因為嚴磬之事,錦衣衛的差事只能走到明面,不過錦衣衛就是錦衣衛,終究還是不一樣。
而仲逸的差事,則遠遠不止監軍協理這麽簡單。
程默收拾好碗筷,一臉的興奮:“二位大人,先用飯菜,一會就去大營”
……
“見過俞將軍,戚將軍”。
進入營帳,仲逸與石城立刻上前。
在浙江時,就曾見過戚繼光,算是熟人了,俞大猷雖是初次見,但老將軍的風采,無需引見,僅是這身英雄氣,絕非常人可比。
北鎮撫司千戶官居五品,仲逸只是個翰林院的六品侍讀,首先要站出來說話的,自然是石成了。
“俞將軍,下官奉旨查處通倭之人,還望將軍知會一聲,將士們多多配合才是”。
石成直言道:“若發現軍中那位兄弟涉嫌通倭……”。
僅此一句,俞大猷立刻表態:“只要證據確鑿,無論涉及到誰,本將絕不袒護,石千戶盡管查便是”。
末了,他補充一句:“抗倭之人,軍中將士有嫌疑,但其他衙門或海盜也脫不了乾系,為穩定軍心,請你們錦衣衛務必注意影響,以免節外生枝”。
“下官明白,我們當以暗中調查為主,需要台面上的協調,再請俞將軍出面”。
俞大猷、戚繼光微微點頭。
石成再次施禮,而後緩緩退了出去。
這是大名鼎鼎的俞大猷將軍,換做其他人,錦衣衛,絕對沒有這麽好說話。
對兩位戰功赫赫的將軍,石成是發自內心的欽佩。
兩軍陣前,戰事一觸即發,無論為穩定軍心,亦或大局為重,萬不得將錦衣衛的權勢過分放大。
畢竟是皇帝身邊的親信,這個道理,石成自然是懂得。
錦衣衛的差事就是這樣,除皇帝外,真正能指揮動他們的,除了他們自己。
……
“下官翰林院侍讀,右都禦史、監軍文大人隨從協理,見過二位將軍”。
石成退去後,自然輪到仲逸‘上陣’了。
“仲侍讀的大名,本將遠離京城,也是早有耳聞啊”。
俞大猷揮揮手,示意坐下說話。
不用說,這個有所耳聞,自然是仲逸當初與韃靼談判、去大同查處平虜將軍仇鸞之事。
武將不同於文官,喜歡開門見山。
“朝廷有旨意,仲侍讀來到福建,可行使監軍之職,並可參與軍中議事”。
俞大猷與戚繼光對視一笑道:“還別說, 我們真缺一位大軍師呢”。
仲逸急忙起身拜道:“二位將軍身經百戰、戰功顯赫,晚輩有幸參與議事,軍前效力,寸功未建,實不敢當”。
言畢,仲逸從包袱中取出兩樣東西。
“二位將軍,下官偶的兩樣東西,常言道好東西還得有會欣賞之人,思來想去,還是二位將軍最為合適”。
說著,仲逸取出一套地圖。
高清還原地圖,福建沿海一帶,放大數倍,經重新描繪,地名完全按照大明的稱呼。
好東西,自不用說,不過,仲逸還得要一句“思來想去”。
這個道理再明白不過,大明朝廷有規製,類似地圖、兵器圖紙之類的東西,不是誰都可以弄得。
片刻之後,只聽二位將軍的讚歎聲:‘如此詳細,每段距離竟能精確到這種地步?……’。
測繪地圖,不僅僅要標出方位,各個地方之間的距離才是關鍵。
相比而言,電子版的精確度,遠比騎兵、卷尺丈量,要精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