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大明略》第四百零五章 僵局(上)
夜色深深,月光高高,樊府大院裡,樊文予與仲逸正說著眼下煩心的事兒,也是棘手之事。

 李序南身為戶部六品主事,因五品戶部郎中趙謹的刁難,他又擋了某些人的財路,最後被逼到西北榆林府,盡管如今做了五品臨時知府,但這絕非他的初衷。

 為了替李序南掃清障礙,他們三人合計聯手秘查戶部郎中趙謹勾結兵部郎中嚴磬,連同身為後軍都督府都督同知,從一品的戎一昶等人,借擴軍備、校場操練,而中飽私囊。

 戶部撥銀,都督府、兵部用於擴充軍備,兵器、戰甲、馬匹等采購與改良,以次充好、蒙混過關,造價三兩銀子兵器,報五兩銀子,中間的差價便是一筆相當大的數目。

 原本以為只要查出戶部趙謹、兵部嚴磬,便可搬掉擋在李序南面前的障礙,朝廷給他在西北的時間是一年,一年之後,他就可以再次回到戶部。

 如此,三人就如同當初在蠡縣時,一起在京城辦差。

 這下可好,趙謹與嚴磬沒有扳倒,戎一昶還沒有露面,樊文予就查不下去了。

 刑部侍郎為難刑部郎中,除因為李序南的案子,樊文予還真想不出自己哪裡得罪這位上司了。

 仲逸的提醒,更讓他堅定這一點:定是戎一昶在背後搞的鬼。

 至於他與這位刑部侍郎是何關系,就不得而知了。

 事已至此,即便沒李序南,樊文予此刻在刑部的處境,也將變得更加艱難。

 喝著酒,說這話,樊文予確信自己沒有喝醉:“我們絕不能坐以待斃,如今不比當初在蠡縣。刑部、戶部、翰林院,我兄弟三人在各自衙門裡雖不能一言九鼎,但絕非擺設”。

 仲逸只顧低頭飲酒,不由淺淺一笑:‘樊兄所言有理,但似乎有些為時尚早,再過十年,我們三人或許也無法做到在各自的衙門一言九鼎’。

 “依賢弟之意,我們就這樣聽之任之?任人欺凌?”。

 樊文予一臉的不甘心:“趕明兒個,把我也逼出刑部,你也離開翰林院?那個時候就晚了”。

 從蠡縣知縣到如今的刑部郎中,樊文予的性子還是急了點。江山易改稟性難移,這話說得一點都不假。

 為二人緩緩倒酒,不時的勸說樊文予幾句,仲逸遠沒有他那樣悲觀:“戎一昶我們暫時動不了,不過趙謹與嚴磬,未必就不可以除掉”。

 除掉趙、嚴二人,需要一個時機,而戎一昶之所以要暫時留著,則為撕開他身後那張巨網。

 這麽一說,樊文予立刻來了興致:“賢弟,你是不是有什麽主意?快說,為兄真的等不及了”。

 從蠡縣縣衙到京城,每每遇到大事,樊文予已習慣找仲逸商議,更習慣聽從他的建議。

 “此事,還請樊兄稍安勿躁,待時機成熟,兄弟定給你出這口惡氣”。

 仲逸舉杯提議:‘先幹了這杯,今朝有酒今朝醉……’。

 “為兄記住你這句話了,等那個‘時機’到來時,千萬不要忘了告訴我一聲,需要做什麽,盡管言聲”,樊文予臉紅撲撲的,這番說的可愛極了。

 ……

 次日上午,仲逸正與翰林院的同僚閑聊著,卻被掌院學士喚去,說是聖上來了旨意:皇帝召集眾臣議事,要翰林院派人來做記錄。

 侍詔本就是翰林院職責之一,不過能點明由他前往,確實機會難得。匆匆一番收拾之後,仲逸便匆匆隨著傳旨太監進宮面聖。

 來人雖未說皇帝召集眾臣所議何事,但在去的路上,仲逸還是能猜出個八九不離十:除了眼下東南沿海抗倭,還有什麽能令朝中文武如此興師動眾?

 ……

 眾人早已候在那裡,朱厚熜不由的打個哈欠,仲逸看他似乎有些疲憊,或是因日連以來抗倭戰事勞心傷神所致,亦或是丹藥服用太多,損傷了身體。

 丹藥也是藥,是藥三分毒,長期服用,必傷元氣。

 “你們說說看,之前,戚繼光所率之部能所向披靡、攻無不克,為何這兩萬援兵到來後,反問戰鬥力減弱?甚至還有敗退的跡象?”。

 朱厚熜確實不解,戰報上說的清清楚楚:“倭賊新增加五千左右的兵力,攻勢更猛,而戰事卻絲毫沒有因為朝廷援軍的到來而扭轉,甚至一度不如之前”。

 對此,前軍和左軍都督府的人,很快站了出來:“敵軍增加兵力,無論兵器、戰鬥力,都有所提高。這些倭賊都是才登陸靠岸,之前並未參戰,而戚繼光部所有將士皆因連日以來征戰而有所疲憊,故此,局勢才有所扭轉”。

 至於那新來的兩萬多援軍,他們給出的理由竟是:“這些人大多未參與過真正的抗倭之戰,對當地地形也不太熟悉,一路快馬加鞭,幾乎晝夜不停,已是人困馬乏”。

 還有一點,頗為奇怪,甚至說有些牽強:朝廷抽調的兩萬精兵,原本就不是戚繼光的部下,如今皆由戚繼光一人統領,將士之間還有一個熟悉的過程,雙方難免有配合不到位的現象。

 兵部的人雖未將話挑明,但意思與都督府大致相同。

 總之, 無論發生什麽樣的意外,他們都是有理由的,而且這個理由聽上去‘頗為有理’。

 這種場合議事,只要領頭之人站出來說話,其他人都會順著這個人的意思來說,很難聽到另外的聲音。

 顯然,皇帝朱厚熜要的不是這個‘聲音’。

 這樣就尷尬了:說的人都幾乎是同一種聲音,否則就要引火自身,聽的人去不喜歡這樣的聲音。

 “翰林院的,仲侍讀,你說說看,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朱厚熜不由得將臉朝這邊邁過來:‘有的時候,也可以聽聽年輕人的聲音嘛,更何況翰林院本就有為朝廷獻策的職責的嘛’。

 “是是是,聖上英明”,此言一出,堂下文武眾臣立刻點頭,紛紛讚許。

 好不容易有個頂雷的出來,其他人都巴不得呢:說對了,大家皆大歡喜,皇帝也不好再追問下去,豈不是更加印證了他們之前的話是對的?

 如果說錯了,呵呵,你自己看著辦,禍從口出,誰嘴裡說出來的,就要最後引禍到自身。

 仲逸心中暗暗嘀咕:這哪裡是來做記錄?分明就是來平衡雙方僵局的嘛……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