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故宋帆影》第239章 載舟覆舟 民為水我為舟(1)
張鏑始終相信,歷史是人創造的。王侯將相是人,甕牖繩樞氓吏之徒也是人。而恰恰是那些微不足道的,普通的乃至卑賤的讓人忽視的老百姓乃是這世間一切的創造者、推動者以及毀滅者。載舟覆舟,興亡之理,無不在於民生之苦樂。

 大宋三百年,積貧積弱、冗官冗兵冗費,士大夫養尊處優,空談義理,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人坐享良田美宅貧民百姓苦於稼穡、曝於寒暑,卻終年難得一飽,還要受重傜苦役的摧殘。戰爭來臨,手無縛雞之力的士大夫們或者跪下、或者逃走,或者驅使這些一無所有的貧苦百姓扛起刀槍去戰鬥。

 人是天生有高低貴賤嗎,為什麽要用自己的血,去保衛那些不把自己當人看的肉食者,去保衛那不屬於自己的江山、不屬於自己的財富!?

 人要為自己活,那些忠君愛國的大道理是說給士大夫們聽的,老百姓隻想過屬於自己的好日子。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富者良田阡陌,窮無立錐之地。朝廷橫征暴斂,民間土地兼並。每到這個時候,被逼到絕處的老百姓就只能站起來反抗,反抗的結果,或者被鎮壓失敗,或者建立新的朝代。

 歷朝歷代,開局者往往是好的,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但過不了多少年,國家的寄生蟲們就會滾雪球似的增長,千千萬萬的龍子鳳孫,躺在功勞簿上的勳貴世家,以及新晉的統治階層們總會把可憐的老百姓一點一點的壓垮,直到壓榨盡他們最後一分血肉。這幾乎是一個難解的死循環。

 大宋敗於北虜,又豈是單純的軍事失敗,更是人心的喪失。老百姓已經太苦了,就算沒有韃子入侵,也要到了起來反抗的時候,全國各地造反起事的烽煙幾乎年年燃起。外敵的入侵只是把那一觸即發的內部矛盾暫時性的轉移出去,但如不解決這樣的深層矛盾,單純的追求武裝鬥爭就是舍本逐末、緣木求魚。

 很少有統治者能真正深入的思考百姓與社稷的關系,真正將目光聚焦於那些卑微的黔首。

 張鏑是其中一個。他始終相信老百姓的衷心擁護才是他一切的事業的基礎,比犀利的銃炮、強大的艦隊或者如山堆積的錢糧都更重要。他在用最大的努力讓治下的子民過更好的日子,並且用強大的軍隊保護他們的好日子。百姓們能對他無尚的敬仰,將他尊為神一樣的存在,就是因為他們明白,他張鏑是這一切的締造者和保衛者,他們願意用生命去擁護他,其實也是擁護自己的好日子。

 吃飽穿暖,自由平等的活著,這就是好日子!

 泉州人的好日子也要來了。

 一船船的繳獲運往流求,又從流求運回一船船的補給和人員,主要是有經驗的事務官、識字標兵、技術人才、基層官兵,將要全力支援泉州的安定和穩固。這些人就是火種,到一個地方就要燒起一片熱土。

 按照既有成例,有幾件事肯定是要做的,牌甲製、三級兵製、全民識字。

 但就在第一件事上就遇到了麻煩,牌甲也不不是那麽好編的。

 泉州不比流求或者呂宋,那樣的海外荒島雖然開拓困難,但一切都是初創,自可放手施為。

 泉州不同,這裡千百年來就是中原王朝管轄下的州縣,存在其固有的文化、傳統與秩序,社會的慣性是很大的。各種地方勢力、宗族勢力都不容小覷,處理起來甚至比起明刀明槍的元軍還要難辦,稍有不慎就會四面樹敵。治下的子民畢竟不是真的敵人,需要取得他們的支持,並不能單靠武力。

 想要實施牌甲製,首先就需要普遍存在的獨立小家庭戶,以戶為單位聯牌聯甲。三級兵製更需要大量自食其力的自耕農,閑時訓練,忙時耕作。

 但這兩個條件,在泉州都不具備。

 首先,不像流求的新移民都被打亂了宗族秩序,以單門獨戶的小家庭為主。泉州有很多的大家族,組成一個個與外界隔絕的小社會,尤其在鄉間,幾乎都是鄉紳耆老把持著權力,朝廷的政令隻到縣一級,鄉間的治安、稅收都要靠這幫鄉紳階層代理,甚至生死予奪的大事上,往往都以地方大家族的家法代替了朝廷的國法。

 其次,泉州的自耕農很少,主要是田地兼並太重,往往不到一成人口的富戶地主佔有九成以上的田地,九成以上人口的貧戶卻只有不到一成的田地。大部分無田戶只能作為富室大家的佃農,或者更無保障的雇農、長短工,乃至於完全淪為奴仆。

 佃戶可不僅僅是租種土地那麽簡單,還要對主戶承擔各種額外的不公正的義務。四時八節要上門送禮,婚喪嫁娶要做免費仆傭,一旦主戶來家,那更要當成爺爺供著,免得他一不高興隨時可以奪佃,或者任意加你兩鬥租子讓你有苦說不出。

 近些年又是打仗又是災荒的,大戶們趁著年景不好貧民們吃不上飯的時候,用很低的價格抄底買入良田,大量的失地農民生活無依,只能依附於大戶作為佃農、雇工、仆傭,忍受大戶們的盤剝。隨著土地的兼並愈演愈烈,這種人生依附和剝削也就越嚴重,張鏑如果想施行自己的政策,直接面向那廣大的貧戶是行不通的,或者至少是大打折扣的,首先必須要過地主大戶的這一關。

 大宋三百年,都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其實也就是與他們這些“紳士”、大戶共治天下。到了蒙元朝廷,統治更加粗放,只要求搜括到足夠的民脂民膏供蒙古老爺們窮奢極欲,根本不會管漢人百姓的死活,連稅賦也都交給大戶們承攬,至於官府對鄉間的治理就更無從談起。這使得大戶們的權力更加膨脹,他們往往擁有大量的田產、獨立的莊園、堅固的塢堡、數以百計甚至千計的佃戶、仆擁以及部曲、家丁、護院。在宋元爭戰期間,他們可以成為影響局部勝敗的關鍵因素,往往坐山觀虎鬥,適時地選擇強大的一方投靠,將自身的實力進行合法的轉化。

 如今元軍攻宋的主力,正是原先投靠的那些北方漢人豪族,早期的如河北的史稟直、張柔、董俊,山東的嚴實、張榮、李全,四川的汪世顯等家族最為強大,幾十年來世代效忠蒙元,享有很大的特權,被稱為“世侯”。如今已是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的“世侯”們嶄露頭角的時候,比如董文炳、張弘范、史樞之流。

 元軍對於南方的攻略也同樣少不了南方大族的支持,泉州還沒有可比肩那些北方“世侯”的豪族,但其實力仍不可小覷。

 泉州的田地不多, 下屬幾個縣份都是山地為主,只有晉江縣有大量平原,幾乎佔整個泉州平地的大半。但晉江又是典型的海濱地帶,受海風、季風、颶風的侵襲,土地的蒸發量很大,土壤易於紅壤化,肥力不足,糧食產量很有限。但由於依靠大港,貿易發達,地主富戶們除了佔田收租,還有從事各種商業經營活動,將無田的貧戶吸收為自家的雇工、店員、夥計。另外,富戶們還往往是宗族的首領,很多讀過書,掌握著家規家法和家族的話語權,以及族田、祭田的分配權力。閩地多信鬼神,又有形形色色的迷信會社,地主富戶往往把持會社、操縱會田,除了從中謀取私利,還控制著貧民的思想。

 所以地方豪族擁有的絕不僅僅是錢財土地,更是從土地、宗族、宗教等各方面全方位的控制了基層民眾。

 近期推行牌甲製、三級兵製和全民識字運動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強對基層的控制,相當於是對那些富家大戶、鄉紳們固有權力的挑戰,當然要遭到他們的強烈反製。從這些政策推行的效果來看,阻力是很大的,泉州的地方豪族是絕不會甘心手上的特權被外人分走的,勢必要有一場鬥爭,或者是流血的,或者是不流血的,但不流血的鬥爭卻未必就比流血的鬥爭更容易。
 ( =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