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故宋帆影》第68章 獨面強敵 議撤兵暫避鋒芒
  張鏑、胡隸在朝中位卑言輕,功勞被一把搶走,陳情方略更被完全無視。只有需要乾髒活累活的時候才會被想到,張鏑原本希望與兩淮宋軍配合行動,但趙孟傳壓根沒有在捷報中提起,而朝廷正自保不暇,隻著眼於防守浙西與臨安周邊地區,既然“忠勝軍”有此戰力,陳宜中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讓這支偏師回軍保護中樞。於是急命趙孟傳率部往獨松關鎮守,趙孟傳無膽去直面元軍的鋒銳,又想到了讓張、胡的前軍回來做擋箭牌,連連下文,一日三催,命令剛在海州立足的部隊立刻回師。

  張鏑本想讓朝廷從海路增兵北上,趁元軍沒反應過來前打開更大的局面,但等來的不是支援,而是不斷催促回軍的命令。

  “肉食者鄙,不足與謀!”張鏑將手中文書往地上一擲,憤憤說道。

  “又是催我們的回去的?”胡隸見狀相問。

  “還能如何!這已是第三封急信,朝廷是打定主意要我們放棄海州,死保浙西了。怎不知浙西的形勢全賴江淮,江淮若失,浙西如何能保?朝中袞袞諸公,何以鼠目寸光至此!”張鏑遞過書信感歎一句。

  “好不容易拿下的海州,就這麽棄了?”胡隸丟下急信,面露不甘地問道。

  “海州易攻難守,韃子大軍不日就來,外援不至,徒守無益。但也不能白白便宜了韃子,走之前總得再給他下點猛藥!”張鏑一捏眉心,淡淡一笑,將扇子啪的一聲打開,輕輕搖了起來。每次心中有了成策,他便是這樣的表現。

  胡隸見徒兒如此,心中安定,開懷大笑道:“要得,要得,正要乾一場大的才過癮呢。鏑哥兒可是有了方略?我這便喊兔崽子們過來聽令!”

  浙東義軍被賜番號以後,胡隸、張鏑所部也被更名為忠勝軍前軍。張、胡自領兵北上以來,幾次戰鬥都是完勝,所以其兩千人的本部損失很小,反而越打越強。從俘虜中招納了少量兵員,又接受了海州城內外良家子弟的踴躍報名,正軍兵力漸漸增加到了三千余。其中第一、第二營吸收全軍精華,各自擴增到八百人。第三營以余下的幾百老底子為骨乾,增加了一千降卒和新兵,人數達到了一千五百余人。

  於正軍之外又新編兩營,瞿根帶領的二百鹽丁被編為忠勝軍前軍連島獨立營,姚大手下的四五百小刀會會眾則被新編為忠勝軍前軍海州獨立營。這兩個獨立營都沒在報給朝廷的兵額帳面上,而是完全歸張、胡自己所屬。其人數都不多,連島獨立營只有二百人,但也給了一個營的編制,因為他們背後有堅實的基地作為後盾,有連島鹽場的幾千鹽戶、八百鹽丁,還有鷹集山仙人洞的地利可以為退路,在本地開展鬥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看發展潛力定然還不止一個營。

  海州獨立營也是同理,人數不多卻素與官府鬥智鬥勇,平日散居各地為民,聞首領召喚則群聚為盜,雖沒有佔山為王,但卻天然具有地下戰線的特征,適合作為一顆暗子,長期隱蔽,待時而動。

  張鏑將軍隊分為三正兩翼,三個正兵營三千余人,兩個獨立營六七百人,手頭的可用之兵攏共也不超過四千。而其中真正有戰鬥力的還是那兩千老卒,從平民和俘虜當中招募的一千人雖然也是精挑細選,但在未經實戰檢驗之前,戰力都要打個問號的。兩個獨立營的人馬同樣沒有經過正規訓練,還不是堪為依仗的力量。那麽滿打滿算的四千人馬就需要打一個大大的折扣了,當然若是將海州全城籍民為兵,

強征百姓守城的話,湊起上萬人也不難,但這樣的烏合之眾能有幾分戰力,又有幾分士氣?何況那樣做勢必會讓己方才收攏起來的一點民心一朝盡失,而且若是城破,元軍必然遷怒於守城百姓,屠城在所難免。張鏑不可能冒這個險,有舍才有得,不如暫時撤退。  部下諸將大都沒有這樣的遠略,一聽要撤退頓時就炸了,尤其如褚世堯等人,當初費盡了心機,歷盡了辛苦,全憑演技,冒險詐城才拿下海州,現在就這麽說放棄哪裡能甘心呢。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韃子還沒來呢,哪能未戰先怯,自己先逃了?”褚世堯勇則勇已,但有點不守規矩,在軍議上就嚷嚷起來,並且還頗有人讚同他的話。

  這讓張鏑有些不悅,他將扇子一收,正色盯住褚世堯,把這悍將盯得不敢抬頭。

  “海州四野都是平原,韃子騎兵來去如風,陣戰你打得過嗎?就算打得過你又追的上嗎?萬一敗了,你兩條腿逃得過四條腿嗎?”張鏑的連環幾個問句問的人不敢吭聲,只有褚世堯還小聲嘟囔:“那也不能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我們還有城池,大不了憑城堅守嘛!”

  說話聲音雖小,但因為眾人靜默,倒讓張鏑聽了個正著。“呵呵!憑城堅守?怎麽個堅守法,你倒給我說說!孤城無援,無地利可憑,無民心可據,在這韃子的腹心之地,等著被困死嗎!?”

  褚世堯是強驢的性子,還想說什麽,但胡隸牛眼一瞪,罵道:“沒規沒矩,還想強嘴,你曉得個蛋,聽軍師的!”罵過一通,效果很好,那強驢立刻就癟下去了。

  其實張、胡軍中雖然團結,還是有一些親疏遠近的,像褚世堯、陳安道等軍將是胡隸在昌國親手訓練出來的,自然跟胡隸更親。而何紹基、李奇等人是張鏑從安南解救來的, 必然與張鏑更加親近。平日裡當然也是與誰親近就更聽誰的話,所以胡隸罵那麽一句才對褚世堯這麽管用。不同的人對張鏑的稱呼也是不同的,胡隸的昌國嫡系一般都叫他“軍師”,這倒不是一個正式職務,而應該是對他智謀的一種尊敬。而張鏑自己手底下培養的這些人往往稱他為“公子”或者“官人”,更顯得親切些。另外還有些人稱他為“將軍”,自然是因為他帶兵打仗的緣故。而張鏑的朋友師長以及往來的士人則一般呼他的字為“礪鋒”。再如張鏑的父母雙親及師父胡隸等最親近的長輩則喚他為“鏑哥兒”。

  張鏑見軍將們的異議基本被壓下去了,便又開口解釋道:“此次撤離只是暫避鋒芒,海州自然還會打回來的。存人失地,人地皆得;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絕不會拿成千上萬條人命去換幾座空城,只要幾千弟兄們還在,就不必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

  座中諸將對張鏑的智謀向來是信服的,聽了一番道理當然就沒有話說。如褚世堯原先反對也不是一定要硬拚的意思,他只是有點舍不得海州的花花世界而已,因奪城有功,胡隸對幾個愛將約束的並不太緊,所以進城以後他們著實快活了幾天,只要不鬧事不擾民,吃喝玩樂甚至賭點小錢、逛個窯子,胡隸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由著他們去。軍中枯燥,若是撤出城,那麽瀟灑的日子可就很難再有了,所以褚世堯直覺上是不樂意的。不過軍師說的確實在理,萬一被韃子大軍圍死,命都沒了哪裡還有享受的機會,先撤退了也是對的,何況今後還能打回來呢!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