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故宋帆影》第50章 誓師勤王 慶元府擁眾8000
  第二日軍議,便是要決定正式出兵了,原先趙孟傳已向臨安上了一份言辭懇切、感人至深的奏疏,表明了自己對太后、皇帝、對朝廷的忠貞和萬死不辭、勤王報國的堅定決心。朝廷很快下了公文,嘉獎趙知府的精神,指示他盡快起兵北上。果如張鏑預料的那樣,朝廷岌岌可危,已經顧不上宗室不掌兵的忌諱。事實上,七月份太皇太后詔書傳往各地後,起兵應召的寥寥可數,像趙孟傳這樣逆流而上的實在難得的很,所以收到慶元府的表忠奏折後,太皇太后感動流淚,心中慨歎“真正心疼趙家的,還是咱趙家自己人啊!”

  趙孟傳在軍議中當眾宣讀了太皇太后的親旨嘉獎,內中幾度哽咽,不說這裡面有幾分做戲的成分,至少在現場,很多人都被感動了,甚至趙孟傳自己都被感動了,感動於這國難之時顯忠臣的拳拳之心,感動於這壯士一去報國恩的壯懷激烈。

  一番煽情過後,就是軍議的重頭戲,要定職掌,明進止,其實也就是爭軍權。

  周進原以為自己軍職最高,地位只在趙孟傳之下,至少應是諸將之首,總司軍令。他又很會跑關系,騙的上官歡心,漸漸地趙孟傳就將之列為腹心。加之作為文官的趙孟傳自己不曉軍事,原本也打算重用最趙進,任他個三軍主將,義兵統領的職務,自己則掛個大義名分,專心掙點政治名聲。

  但是這樣安排胡隸、袁鏞怎會心服?論人數,袁鏞最多,論軍力,胡隸最強,周進除了都監的名頭,手下一班擺不上台面爛貨,根本無法與胡、袁兩人並列,何況要爬在他們頭上了。

  因此袁、胡及四明書院和昌國諸將據理力爭,堅決不同意周進為首,袁、胡二軍團結一致,對周進形成二比一的優勢,若是強下命令要兩方服從,必然會有嚴重反彈,勤王軍就有分崩離析的可能。

  這首先是張鏑不願看到的,義軍決不能散,否則這麽久的準備就打了水漂,但軍權也不得不爭,不然一個庸才統領全軍就是一種災難,絕不能接受。

  當然義軍分裂的結果同樣也是趙知府沒法接受的,表忠奏疏都上了,太皇太后都泣涕感動,若最終自食其言,豈不成了千古笑柄。

  甚至這也是都監周進無法接受的,若勤王軍解散,他的權力何來,他的威風何來?

  幾方各自懷著不同的心思,爭論過後最終達成共識,三支義軍仍舊並行,分為前中後軍,趙孟傳自任三軍統領,總督元戎。

  胡隸為先鋒大將,統領本部昌國兵馬作為前軍。

  周進為中軍統領,帶本部三千人居中坐鎮,護衛中樞。

  袁鏞為後軍主帥,與自己的門生弟子率義兵三千保護輜重,防守後路。

  最終的分配,還是能分出一點親疏遠近,胡隸作先鋒,雖然有機會立功,但同樣也意味著危險最近,只能由最精銳的力量擔任,除了昌國軍,還真沒有第二家可以選。

  周都監為中軍,前後都有友軍可保安全,雖然打仗的機會不一定如前鋒那麽多,但作為護衛中樞的力量,分潤一個參讚軍務、協助運籌的功勞是輕而易舉的,這樣穩妥而風險甚小的活兒正好適合周進這樣的家夥,也正是因為他溜須拍馬做得好,得趙知府歡心才得此任。

  袁鏞的後軍護衛輜重責任很大,是敵人破壞的重點,一有不慎就要背鍋,但它又沒有前鋒那樣多的機會博取真刀真槍的軍功,所以是三軍之中相對最差的差使。

  雖然仍舊不見得公平,

但三方總算達成一致,各自回營準備,仍安原定出兵日期不變。  九月初一日,誓師出兵。

  大校場上旌旗獵獵、鐵甲鏘鏘,三支兵馬明顯分成三個陣營。

  昌國兵們龍精虎猛,站立如松,哪怕是後整編的二營、三營也整齊劃一,進退有度。

  秀才兵們目光堅定,氣勢昂揚,雖然隊伍有些參差,但總體觀感良好,他們用的是張鏑提供的與昌國兵相同的操典,甚至有不少昌國老兵為教頭,雖訓練時日尚短,但軍隊氣質已有些近似,大致與昌國軍二、三營相仿佛。

  都監兵們原是些役使廂兵,招刺甚爛,體格不佳,訓練不勤,軍紀不嚴。後來更是招了大量的地痞無賴、街頭混混。看他們一個個東倒西歪、帽斜衣歪。在初秋的太陽下,有的人面露不耐、搔頭拭汗,有的人左顧右盼、竊竊私語,哪有一點軍隊的樣子。

  校場正北,早已築起三層土台,台上遍列五方旗幟,建有白旄黃鉞,兵符將印,香案上供奉著三牲太牢。趙孟傳作為三軍主帥,整衣佩劍,邁步走上土台,焚香再拜。宣讀勤王盟誓,誓約曰:

  “夫天降喪亂,國步艱危,醜胡乘釁,禍亂中華,萬民切齒,九州悲悼。

  臣妾大小,莫不思竭筋力,肝腦塗地,以抗暴元。

  今我慶元上下,乃奉天子明詔,糾合義兵,並赴國難。

  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致臣節,必無二志。

  有渝此盟,俾墜其命,無克遺育。

  皇天后土,祖宗明靈,實皆鑒之!”

  讀畢盟誓,在趙孟傳帶領下,眾將依次向北再拜,飲三牲血酒,歃血為盟。

  八千義軍,排滿了大半個校場,兩架巨大的戰鼓隆隆捶響。趙孟傳拔劍高舉,台下士卒長槍拄地、鋼刀擊盾,三軍齊呼“必勝!必勝!”

  走下高台後,趙孟傳乘坐駟馬所拉的戰車沿著校場北側大道從東到西觀閱三軍,後邊三支義兵主將各乘二馬所拉的戰車,跟隨觀閱。望著如潮人海,為著同一目標匯聚於此,氣勢勃發,任誰都會被這氣氛感染,激起一陣雄心壯志。趙孟傳也深受鼓舞,觀閱之後,下了戰車親執金鼓,按照既定議程親自指揮陣列,身邊軍令官根據他的指示,揮動各色令旗,金鼓手也各按指示,一下鼓聲雷鳴,一下金聲急催。校場中八千義軍, 則在軍官帶領下,按照令旗、金鼓的指揮,或前或後、或左或右、或攻守變陣,每動一下就齊聲呼喊一聲。

  “虎!虎!虎!”

  “殺!殺!殺!”

  千人同聲,聲震天地,端的是雄壯無比。

  這樣的軍閱操演雖然漂亮,但其實都是些基礎的站隊行進和最簡易的陣型變化,對於嚴格訓練的昌國兵而言就像吃飯喝水一樣尋常,各類軍令都已牢記在心。即便袁鏞的秀才兵成軍時間不久,也能做到進退有據。只有那些都監兵們隊列勉勉強強,變陣混亂不堪,簡直像個笑話。

  嚴格來講,部伍不整,帶兵將領有罪,趙孟傳甚至有權當場下令將周進當場處斬,但他自認寬厚,又有心偏袒,輕輕帶過,連指責的話也沒有,總的來說他對這次檢閱的效果已經很滿意了,只是一點小瑕疵嘛,可以原諒。後邊的胡、袁、張等人雖不滿也不好多說什麽,就算這麽過了。

  德祐元年九月初一日,誓師大閱之後,慶元八千義勇,號稱精兵二萬,調集大小船數百艘,走水路從錢塘江南岸出海口向北進發,直趨臨安……

  本書第一卷“出洋”,共五十章到此完結。這一卷是主人公初出茅廬逐漸壯大的過程,從鹹淳十年八九月間開始,至德祐元年九月為止。整整一年時間,主要立足於發展,從孤身一人東行慶元,到下南洋經商布點,再建制成軍,終於有力量去做更大的事情。

  下一卷“勤王”,敬請讀者大大繼續關注,這一卷預計會更多著墨於戰爭情節,主人公要帶兵北上正式開展抗元鬥爭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