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故宋帆影》第35章 以點擴面 環島再繪新藍圖
  環島航行已經迫在眉睫了,因為短短一年裡,流求已經從人們難得一顧的化外之地變成了遍地財富的寶島,商人們敏銳的目光已經開始向這裡注視。過去這個島嶼一年裡也沒幾艘船來,但最近從泉州等地出發往流求來的商船卻絡繹不絕。在可預期的將來,必然會有很多人會像最初的張鏑一樣,先派人探索,而後設點立寨,最終實現壟斷商路的目的。據澎湖傳來的消息,近一兩個月到該地停泊的船隻明顯增多,其中應當不乏以澎湖為跳板,目的在流求的人。

  中興社如果想要獨佔流求之利,就必須加快對整個島嶼的控制,在全島各重要地區設立更多的據點,而後就可以向每一隻上島的商船宣示《流求貿易約定》,而實現這個目標的第一步,就是一次環島航行,以便摸清楚這個島嶼的整體情況。

  流求開拓分社原有船隻十艘,後來在泉州等地又新建和購買了一些船隻,現有大小海船二十余,內河快船十幾隻。劉石堅為表示對這次環島航行的重視,派出了五隻大海船,三百人的規模,接近所有人手的三分之一。帶隊將領則是副總管張魯振,他在跟隨張鏑下南洋的半年裡充分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也是當前流求島上高級管理人員中航海經驗最豐富的人。相對於萬裡下南洋,流求環島似乎只是個小目標而已,張魯振當然信心滿滿。

  從淡水河口出發,船隊沿著海岸線一路向南出發,流求西側是長達數百裡的狹長平原,但由於番民耕作粗放、也不懂得建造水利設施,所以白白浪費了這麽好的地理條件,農業收成並不見得很好,土人們往往還是以漁獵為主,耕種糧食作為輔助。

  西南較近的是早先有過接觸的賽夏人,再往南則是大甲族人。大甲族有三四千人,分為十來個社群和部落,內部是個松散的聯盟,有一個共同的首領,但首領的權力有限,只有在祭祀或者與外族開戰時才能召集部眾。召集之時則在空曠的高處立一個幾丈長的大木鼓,用木槌敲擊,聲聞十余裡,遠近各村社都來相聚。大甲人有時會聚眾與其北部相鄰的賽夏人爭鬥,兩族都彪悍善戰,實力相當。每次有衝突,就互相約定爭鬥時間,到時間兩族男丁就殺的你死我活,但打鬥結束後就算和解,不得以原來的理由再相攻擊。這與當時賽夏人向自新寨的約丈是一樣的。大甲人殺掠敵人後也喜歡斬下對方的頭顱,並將所斬頭顱帶回,剔肉存骨,懸於門上,族人都尊門上骷髏多者為勇士。

  大甲族居住范圍南北長一百余裡,東西寬三四十裡,大致為流求中北部沿海地帶。這一片區域沿岸並沒有天然良港,所以船隊並未停船靠岸,直到該族南邊一條河流的河口處,有幾個可以泊船的小島。這條河流名為大甲溪,再往南是另一個族群拍瀑拉族。

  這個族群甚為強大,可以說是流求全島實力最強的,人口在一萬以上,而且該族組織較為嚴密,已經有了部落聯盟式的王國雛形,族中大頭領統治著周邊二十幾個村社,除了拍瀑拉人,甚至還有臨近的大甲人和巴則海人都服從其權威。拍瀑拉人比其它土著更先進的地方在於他們擅長使用弓箭,而賽夏人、大甲人等部族往往只會使用石矛、石標槍之類的武器。

  船隊靠近大甲溪南側時,距離出發隻過了一天左右時間,張魯振擇地下錨,派人乘小船上陸與當地人接觸,這裡的拍瀑拉族與淡水河流域已經比較遠,所以過去基本沒有什麽了解。按照過往的經驗,

船只靠岸以後,土著們一般都會主動來做貿易。但此地有些反常,土著們對陌生人有著異乎尋常的警惕,除了一些人遠遠注視著岸邊的船舶以外,臨近的村社裡竟跑出來幾十個攜帶各種兵器的青壯,不少人手上拿著弓箭。此時上岸的人還沒有深入,張魯振當機立斷傳令他們回船。土著們則一直追到海邊,他們簡陋的弓箭無法射射的太遠,所以只是隔海與中興社的船隻對峙。  張魯振十分困惑不解,這裡的土著太凶了,毫無預兆的就擺出了攻擊的架勢。他不知道的是,拍瀑拉族因為有相對更集權的統治,使得他們對領域有著更嚴格的控制,更排斥外人。同時,他們還自恃武器“先進”而更加好戰,所以貿然踏入這塊土地是很凶險的。

  事實上中興社三百人的船隊,人人都有兵器,也攜帶了不少弓弩,比拍瀑拉人的原始弓箭強了不是一點,更何況船隊還攜帶了幾百隻裝填好的火竹筒,這對土著人而言幾乎是無解的。但張魯振並不是窮兵黷武的人,既然己方並沒有遭受什麽損失,那就沒必要激起爭端。他帶隊環島航行的目的,是為中興社的長遠利益,如果輕易的就派兵上島與土著作戰,縱然自己憑著強大的武力打敗對方,甚至殺死幾百個土著,那對中興社又有什麽好處呢。

  因此張魯振隨即命令起航,繼續南行,又一日後就到了流求南部區域,該區域與澎湖遙遙相對、煙火相望,若從澎湖中轉,到此十分便捷,而且該地海岸邊可以停船的大小港灣也有不少,必須要防止別處海客前來佔領。張魯振讓人著重記下,回去後就要建議必須在此設立據點,使之與澎湖連成一線,和自新寨南北遙遙相對,只有如此才能基本形成控制流求全島的態勢,否則至多只能算佔有半個流求。

  流求南部的洪雅族、西拉雅族等部族不似拍瀑拉族那麽凶,很樂意用鹿肉皮角等土貨和中興社交換各種宋貨,張魯振便多停留了兩日,派人與當地部落做交流,並由隨行記錄人員將本地族群、地形、物產做了比較詳細的記錄,尤其是對可以停船港灣和適宜建寨的地點進行了深入探索。

  再往南,繞過一處名為鵝鑾鼻的尖尖岬角,就是罕見漢人踏足的流求東部地區了。這裡山地眾多,平地很少,部族人口也基本在山林之中,其中較大的為排灣族、阿美族、泰雅族、葛瑪蘭族等。船隊仍以交易和探索為主,對沿海地區做了大致了解,但並未深入。其中最大的收獲是在北部泰雅族和葛瑪蘭族居住區域發現了為數不少的沙金和硫磺,這兩族已經是中興社貨郎們所能到達的邊緣,看來下一步深入時可以重點收購這兩樣珍貴礦產。

  行至島嶼北端時,還發現了一處絕佳的港灣,該地距離淡水河區域其實不遠,也就幾十裡路,中興社的探索隊過去也早就到達過,只不過可能是偏重陸地的緣故,當時的探索者並未對這裡足夠重視。但在海上看到該地則是完全不同的效果,據張魯振判斷,這裡足夠停靠幾百艘五千料以上的大海船,完全可以開發成繁華的商港。同時,這個大港在軍事上的意義就更加重大,可以作為流求島的北部門戶,如果不提早進行布置,將來萬一被敵人佔據了這個港口,他們就可以將所有戰船都開進港內, 完全不必擔心風浪的影響,從容的停靠上岸,站穩腳跟再一路南下攻擊,那麽中興社就會腹背受敵,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張魯振萬般重視,派人詳詳細細的將此處港灣做了考察,並繪製出圖畫,以備開發利用。這裡有座山形似雞籠,人們就稱之為雞籠山,而這個港口也暫定為雞籠港。

  過了雞籠港,就到了流求島的最北端,再次折返南下,不一日就回到了淡水河口。

  第一次環島航行只是一種初步探索,船隊總共行進了不到二十日,成果卻算得上是豐碩,幾處需要重點布置的戰略地點都已勘定,而將來可以著重加強的貿易方向和貿易品類也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因此對於下一步的流求開拓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就仿佛已經繪製好了一棵大樹的主乾,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慢慢填充枝枝葉葉,使之更加豐滿充實起來。

  環島航行後,張魯振讓文書人員將探索情況原原本本、圖文並茂地編定成冊,給劉石堅遞交了一份,並將個人建議做了說明。劉石堅則又以這份材料為基礎,列出了一份條陳,條陳中除近期流求發展建設和環島探索的情況外,還擬定了下一步開拓的計劃大綱,派遣快船往昌國報送。

  幾日後,張鏑收到條陳,大讚道:“劉石堅、張魯振,實吾之蹇叔、百裡奚也。”蹇叔、百裡奚都是春秋時秦國名相,輔佐秦穆公稱霸西戎,使秦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為秦國最終統一中國奠定了牢固基礎。張鏑是將劉、張二人控制流求與秦霸西戎相提並論了,其實某種程度上,流求常稱為東夷,跟西戎倒也對應。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