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大明海圖志》第二百二十章 要衝吳淞口
  松江府,一個人傑地靈的神奇之地。自元朝改華亭縣為松江府直至此刻大明朝,松江府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風雨雨,其間奇人異事層出不窮。

  松江府物產豐美,是大明朝重要的糧倉、布倉,此地所產的標布乃是大明朝的貢布,這裡還有特產四腮鱸魚和松江蟠桃、以及對天下四大繡影響極深的松江顧繡。

  松江府文風鼎盛,永樂年間,松江府翰林學士沈度、沈粲所寫正楷,號稱“台閣體“,成為以後科舉考試的標準書體。這裡也是複社重要分支——幾社的根據地,夏允彝、杜麟征、周立勳、徐孚遠、彭賓、陳子龍等人都是松江府人氏。這裡文風鼎盛,還曾經在天啟四年發生過三千文童赴考科試,因人太多,為門檻所阻,當場踏斃十三人的慘事。

  松江府在嘉靖年間鬧倭寇的時候,還是抗倭的前線,俞大猷領軍在此抗倭。這裡也曾發生民抄董宦的事件,董其昌因其子為禍鄉裡,家被上萬民眾自發抄了。

  當然這裡還是徐光啟的老家!

  “松江府,境東西一百六十裡,南北一百五十二裡,東至大海一百裡、海無際;西至蘇州府長洲縣界六十裡,到吳江縣一百二十裡,南至金山衛七十二裡,到海無際北至蘇州府昆山縣吳松江北岸八十裡、到昆山縣一百三十裡;東南到青村千戶所,一百十裡;西南到嘉興府一百二十裡;東北到蘇州府嘉定縣一百三十裡;西北到蘇州府一百八十裡,自府治至京師三千八百二十裡,至南京八百裡。”

  龍須號甲板上,徐光啟負手而立,興致很高,口中不停的給鄭衝介紹著他的家鄉松江府,不過作為天文地理大家,他更願意用數字來描述。簡單的一連串數據後,松江府的地理位置就被徐光啟描述得清清楚楚了。

  遠望松江府,眼前臨海所見之地,乃是其治下的華亭縣,也就是後世著名的魔都上海!後世那個繁華的大上海,鄭衝曾經去過,但此時看過去,卻還是如此的荒蕪和原生態。

  “大上海……”鄭衝感慨萬千,忍不住自言自語道。

  徐光啟聽到了,微微一笑接著說道:“上海乃華亭舊名,在宋時,番商輻續,乃以鎮名,市舶提舉司及榷貨場在焉。元朝至元二十九年,以民物繁庶,始割華亭東北五鄉,立縣於鎮,隸松江府,其名上海者,地居海之上洋也。至我朝時,方改華亭縣。”

  鄭衝有些覺得惋惜,其實上海在宋朝時候便已經是海貿的重要集散港口了,可惜後來明朝禁海,使這裡的海貿逐漸荒廢,否則的話,上海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應該早就超越泉州、福州、廣州等地了。

  “水流有變化!”船舷邊上,放著浮標的水兵大聲喊道。自從舟山群島起航開始,鄭衝便命船上水兵開始測定風向、洋流變化、暗礁位置等等。航海的要點之一便是海圖,海圖的要點之一便是這些基本的水紋地理資料,所謂的開辟一條新航線,就是要通過航海,繪製出這條航線上的風向、洋流、暗礁等等一切資料,方才能稱得上是開辟航線。

  水體顏色也有明顯的變化,長江水帶著內河的泥沙進入大海,入海口是個巨大的喇叭口形狀,其實長江每年帶入大海的泥沙一點也不比黃河要少,是以在長江口,泥沙堆積形成了中華第三大島,崇明島!

  而黃河雖然泥沙入海得多,但她居無定性,多次改道,反而沒能在黃河入海口形成泥沙堆積的海島。

  “看來已經進了長江口了!”鄭衝感慨道,

最多還有一個時辰便要登岸,分別在即,鄭衝心頭滿不是滋味。徐光啟年事已高,這趟分別之後,還不知道能否再見到他。  “已經到了長江入海口?怎的四周還是一望無際的大海?”監軍侯隆首次來到松江府,是以很是奇怪的問道。

  侯隆有此一問並不稀奇,其實許多明國人終其一生都見不到大海,更不知道大海是何等的廣闊。

  “長江口遠近寬闊數十裡,人目難以一窺全貌,是以還以為依舊是在海上。”徐光啟笑著說道。

  便有水兵扔下水桶,打上一桶水來,一嘗之下,果然比平素海水苦澀的鹹味要淡了許多。

  “好了,快到松江府了,讓要登岸的人準備吧。”鄭衝吩咐道:“想看熱鬧的也可來到甲板上。”

  很快王月娘、黃繡英等女眷都來到甲板上看熱鬧,徐佛、柳如是等白蓮教眾則收拾好行李,抬到甲板上來,準備登岸。黃道周、傅青主等人負手而立,欣賞海口景色。經過許多天的遠航,人們都無比渴望能腳踏實地,再次擁抱可愛的大地母親,人始終是陸生動物,坐船久了會對陸地生出一種強烈的依賴來。

  一個多時辰之後,龍須號駛入了長江口,到達了崇明島南面的吳淞口。明初時,因吳淞江淤淺嚴重,黃浦口淤塞不通,當時的戶部尚書夏元吉疏浚吳淞江南北兩岸支流,引太湖水入瀏河、白茆直注長江,名喚“掣淞入瀏“,又疏浚上海縣城東北的范家浜,使黃浦從今複興島向西北流至吳淞口入注長江,此後吳淞口實際成了黃浦口,故有“黃浦奪淞“之說。其後海瑞主持在古東江金匯港口東側修壩建閘港,使上遊來水大多北折改走黃浦,衝刷了吳淞江下遊河床,使吳淞江淤積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但即便是疏浚過的吳淞江,鄭衝還是不敢輕易讓龍須號駛入,因為明國的戰船能進入的河道,龍須號這等龐大的戰船卻不一定能進入。

  測定深度的小船派出去不久後,便傳回了消息,“吳淞江主水路上水深一丈有余,但越靠岸邊,水深越前,龍須號難以進入。”而吳淞口上唯一能讓龍須號停靠的,只有位於吳淞口之處的得勝港!

  此處當年乃是俞大猷領軍抗倭之地,明軍戰船多停靠於此,因此也是松江府最大的軍港了。可惜在宋時能通四海的松江府,到得明朝時,居然找不到一個可供海船停泊的良港,若非夏元吉和海瑞疏浚過吳淞口,只怕龍須號連吳淞口都不能進入。

  龍須號勉強停靠在得勝港之畔,離著岸邊還有半裡之遙,始終未能到碼頭停靠,鄭衝隻得命人上岸與得勝港駐扎的大明長江水師交涉,希望能借調沙船幫龍須號補充食水和新鮮蔬果,同時補充些其他物資。

  龍須號此趟北上,並非只是為了找機會剪滅建奴水師這一個目的,她還肩負著為鄭氏後續艦隊開辟航路的任務。是以各處要衝位置的港口、戰略要地,鄭衝都要查探明白,方才能為後續艦隊大舉北上奠定基礎。

  同時長江水道也是鄭氏垂涎已久的一個黃金水道,海貿再強,也需要有大陸廣袤的物資支持,方才能有海貿,作為後世來人,鄭衝非常清楚長江水道以及松江府的戰略位置和經濟價值,所以他需要和長江水師進行接觸。

  而且在大海上遠航,每次停靠港口,最好都能將食水等一應物資都補充滿,出航後就是茫茫大海,誰也不知道會有什麽意外發生,所以最好趁停泊的時候,把物資都補給到位,出海才不會心慌。

  當龍須號出現在吳淞口時,便已經引來吳淞江兩岸軍馬百姓的圍觀,人們驚訝於龍須號那龐大的船身,高高的桅杆。一開始見得龍須號時,軍民百姓們還很是害怕,隻道是西洋大船來犯,但見得龍須號懸掛著大明的日月旗時,方才歡呼雀躍起來,原來這是咱們大明的戰船!自豪感油然而生!

  大明長江水師的駐地就在吳淞口得勝港,吳淞口此處乃是大明海防與江防要塞。這裡地理位置極其先要,一則控制長江入海,二則控制吳淞江入海,乃是黃浦江與長江匯流處。東距長江口30余公裡,北與崇明島、東與長興等島隔水對峙,扼長江主航道翼側,為上海、南京的通海門戶。

  明洪武十九年大明朝便在此處設吳淞江守禦千戶所,嘉靖年間設總兵。其後大明朝與倭寇作戰,便在此處置戰船駐守。此後,在河口兩岸先後築有東、西炮台, 南石塘南、北炮台和獅子林炮台,置各種口徑火炮三十余門。可以說,只要大明朝守住了吳淞口要塞,就沒有船只能進入長江,同時也沒有船只能出海。這樣就能使大明朝的運河漕運不受威脅,從而保住大明朝的命脈。

  登岸交涉的乃是黃道周和張永鏟,他們帶著朝廷旨意、福建巡撫衙門、總兵衙門的公文,還有監軍太監王之心、侯隆的親筆書信,本以為事情能辦得很順利,但結果卻讓鄭衝等人大為失望。

  “吳淞口總兵衙門答覆,長江水師戰船不足,難以差調。”張永鏟憤憤不平的說道:“但我在他港內,起碼見到十余艘沙船停靠在那裡!”

  黃道周也是氣惱的說道:“那吳淞總兵陳良知,乃是揚州甘泉人,崇禎元年戊辰科武進士出身,也只是隨洪經略有過些戰功,就升任總兵,想不到如此不識大體。”

  監軍太監侯隆則是暴跳如雷:“咱家和乾爹的親筆書信他看了沒有?”

  張永鏟道:“看了,但陳總兵說了,水師實在派不出船來。”

  侯隆大怒道:“讓咱家親自去,我倒要看看,他陳良知見了咱家可還敢推三阻四的?”

  眾人沒理會侯隆,卻都望向了鄭衝,只等著鄭衝示下該如何行事。

  “先讓我們的小船陸續裝運行李登岸,我與侯監軍親自去拜會一下這位陳總兵!”鄭衝緩緩說道,面上古井不波,也不見絲毫怒容。

  傅青主頷首道:“不錯,今後若是咱們福建水師要陸續北上,此處重要關礙還多得仰仗這位陳總兵。”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