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海陸兩軍同時在緬甸、婆羅洲開戰,牽動了整個大周朝野的心,更牽動了張凌陽的心。
以前,大周軍隊稱霸東亞,甚至兩次擊敗了羅斯國。但張凌陽明白,那隻是僥幸,並不能代表大周軍隊的真實戰力。
如今,便到了真正檢驗大周戰力的時候了。
陸軍還好說,到底有長期對外的作戰經驗,可海軍呢?
事實上大周皇家海軍連一絲海上作戰經驗都無。
然而張凌陽深深的明白,未來一個世紀之內,海軍是檢驗一個國家是否是一個真正大國的唯一標準。
所以即便現在面對的是佛郎機這個已經淪落為歐洲二流國家的海軍,大周皇家海軍也不能掉以輕心。
更何況,大周的海軍實力現在確確實實與歐洲有所差距。
現在,歐洲主流戰艦已經到達了五百噸的噸位,而大周的主力戰艦呢?
現在大周最大的戰艦也不過一百噸而已,與歐洲的差異顯而易見。
這並不是說大周沒有建造五百噸戰艦的實力,恰恰相反,在吸取了歐洲的科學技術之後,大周完全能夠打造五百噸級別的戰艦。
可麻煩的是,一艘五百噸的戰艦,打造時間最短也要一年,如果再加上試航、調試等方面,那至少也要兩年的時間才能正式成軍。
可眼下大周有這麽多時間嗎?
答案是有!
可前提卻是,未來十年之內,大周的海軍不能進行遠航,更不能積累相關的航海、作戰經驗,甚至大周近海海域,大周也要在十年之內拱手讓於他人。
所以,為了盡快積累海上航行以及作戰經驗,張凌陽才毅然決然的下旨打造了上百艘噸位小於一百噸的小型戰艦。
要的就是短時間內,大周能夠以數量抗衡歐洲列強的殖民擴張,甚至從中獲得一份利益。
要不然等到十年之後,大周皇家海軍再正式成軍,最後的殖民地瓜分狂潮將與大周徹底無緣。
而張凌陽也隻能眼睜睜的看著別的列強在那裡吃肉,而自己卻連湯湯水水的也喝不到一口。
不過好在,現在天津那邊的造船廠已經在短時間內積累了足夠的經驗,未來的數年之內,完全可以打造噸位更大,火力更強的軍艦了。
當然,如果大周要打造五百噸亦或上千噸以上噸位的戰艦,張凌陽自然不會在選擇采用木質戰艦。
張凌陽心中一直想要的,是鐵甲戰艦。
現在,天津造船廠那邊,已經開始組織專家、學者論證建造鐵甲戰艦的可行性了。
畢竟這是真正意義上大周開始第一次吃螃蟹的事情。
即便在歐洲,即便是縱橫全球的英吉利海軍,也還沒有一艘真正意義上的鐵甲戰艦。
鐵甲戰艦所需要用到的科學技術實在是太多了,冶金技術、蒸汽機技術、設計能力等等缺一不可。
特別是冶金技術,在以前,即便在歐洲各國,對鐵礦的開采、利用率都不是十分的大。
因為即便是打造一台火炮,所需要的鐵礦石也不是很多。
一艘鐵甲戰艦所需要的鐵礦石,是一台火炮的數百倍,甚至上數千倍。
打造鐵建戰艦並不僅僅是用一些鐵礦石,而是對整個工業化進程的推進都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鐵礦石的開采、運輸、冶煉以及各種零部件的生產,幾乎能夠形成一個完全的工業生產鏈。
如果再加上加工所用到的機床設備,那打造鐵甲戰甲,基本可以囊括現今世界所研發出來的所有工業技術了。
正是因為如此,張凌陽才在天津造船廠剛剛形成了造艦能力的時候,開始上馬鐵甲戰艦。
為的就是促進大周整個工業體系的發展。
現在,張凌陽已經將木質戰艦的建造工作移交給了已經建成的江南造船廠和廣州造船廠,從而讓天津造船廠全心全意的研發大周,亦或者說是世界上第一艘全鐵甲戰艦。
當然,這其中所需要投入的資金是海量的。
而大周現在最不缺少的就是銀子,所以張凌陽才會毫無保留的支持。誰讓現在大周的經濟產值佔據了整個世界經濟產值的四成以上呢。
四成,隻是張凌陽本人的估計,誰都沒有統計過。
在張凌陽看來,前世的我大清在鴉片戰爭前夕還佔據了世界經濟總量的三成,沒道理已經進行了工業化進程,且對外開放的大周的經濟水平會比我大清還不如。
張凌陽雖然時刻都在關注著大周第一艘鐵甲戰艦的研發工作,但現在更為關心的是緬甸和婆羅洲的戰事。
緬甸方面倒還好說,畢竟緬甸與大周接壤,張凌陽時刻都能收到關於緬甸的情報。
可婆羅洲卻不同,大周與婆羅洲之間有大海相隔,消息傳遞多有不便。所以自韓良率皇家海軍出海之後,張凌陽經常十天半個月收不到一絲的消息。
現在,張凌陽總算是再次收到了韓良的書信。
不過書信中寫的內容很簡單,隻是說大周皇家海軍已經到達了婆羅洲海域,至於戰況如何?那得等過個三五天之後才能知道。
佛郎機現在雖然已經淪落為了歐洲二流強國,可到底是老牌的殖民強國,同時也是老牌的海軍強國。
對於此番大周對佛郎機的海戰是勝是負,張凌陽還真說不準。
畢竟佛朗機已經積累了上百年的海上作戰經驗。
如此,過了五天的時間,張凌陽再沒有收到哪怕一封來自皇家海軍的書信,這讓張凌陽擔心不已。
同時,張凌陽心中隱隱有一股擔心,是不是大周皇家海軍敗給了佛郎機人,甚至有可能全軍覆沒?
心裡有著這樣的擔心,這幾天張凌陽一直茶不思飯不香,甚至人都瘦了一圈,無論什麽人前來勸說,張凌陽就是沒有胃口。
直到這天,張凌陽終於收到了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不過卻不是從婆羅洲傳來的,而是入緬統帥孫定宗送來的書信。
“啟稟陛下,孫將軍剛剛發來書信,我軍於緬西重鎮吉靈廟大勝英吉利大軍,其中殲敵一千五,俘虜八百,其余英軍盡皆四散……”兵部尚書在收到書信的第一時間,就入宮向張凌陽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