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幣的發行,其實更重要的是一種對郭嘉信用的體現。
就好比前世的地球,紙幣一開始是同金銀劃上等號的。
而到了後來,紙幣的這種發行模式嚴重製約了經濟的發展,所有當時的全球霸主就將自己的美刀與石油掛鉤,也就是所謂的布雷頓森林體系。
只是沒過多久,這個布雷頓森林體系就開始土崩瓦解。從那以後,各國紙質貨幣就完完全全成為了與各國的征服信用掛鉤。
其實說到底,這些也都只是大國、強國的博弈遊戲而已,小國的貨幣徹底成為了犧牲品。
這從另外一個現象中也可以看的出來。
自步入九十年代以後,除了幾個大的發展中郭嘉之外,竟然再無一個小國能步入發達郭嘉的行列。
甚至於,經濟不倒退就是好的了。
九十因為在既定的遊戲規則內,大國、強國可以肆意的對小國剪羊毛,掠奪他們的財富。
這這最終體現的,就是貨幣的不斷貶值。
當然,如今的大周才剛開始紙質貨幣的推行階段,張凌陽不能以後世的標準為參考。
張凌陽現在所能參考的,只有上一世的明朝了。
張凌陽記得很清楚,明朝初期的時候,皇帝在國內大肆推行所謂的寶鈔。
可明朝皇帝推行的寶鈔,雖然初衷是好的,乍一開始,寶鈔也能兌換相應的金屬貨幣。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朝廷開始肆意發行這種寶鈔,根本就不顧經濟市場的規律,導致寶鈔一步步的貶值,最終淪為一堆廢紙。
當然,這跟朝廷胡亂發行有關。
但是,更加重要的是,當時朝廷竟然沒有一家屬於自己的金融機構。
票號、錢莊,這些都是民間商業人士自行組建的,沒有一家屬於朝廷。
在這種情況下,寶鈔淪為一堆廢紙也就無可厚非了。
與大明朝不同,大周朝現在有著大周皇家銀行這個金融行業的巨無霸存在,控制著國內八成以上的金融交易。
所以,張凌陽並不擔心自己推行的紙質貨幣的政策最終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當然,前提是,朝廷不能亂胡發行紙幣。
要不然再好的政策,最終也只能有害無益。
紙幣的發行,針對的不僅僅是大周本土,而是在大周勢力范圍內,朝廷都在大力推廣這一政策。
在外,朝廷鼓勵商人貿易之時用紙幣進行結算,並且還在各藩屬國都城和大城市成立了大周皇家銀行分號。
在內,朝廷給駐外使臣和將士們發放的薪水也都轉變成為了紙幣。
朝廷就是在鼓勵駐外將士和商人在交易之時,用大周的紙幣進行結算,從而逐步的統一周邊的金融市場,最終讓任何一個國家都離不開大周。
雖然民間很多人對朝廷的這一政策還存在質疑。
可在推行了三個月之後,大周皇家銀行的儲銀增加了近三成,同時也有效的拉動了各地的經濟發展。
只是這個發展是長期的,短時間內所能體現的,就是用紙幣交易方便了許多。
對待歐羅巴的貿易,大周堅持的一點,就是用白銀進行結算。
這一點,是在西亞戰爭結束之後,雙方進行和平談判之時就已經談妥了的。
一開始,歐羅巴諸國也沒在意。
可時間一久,歐羅巴諸國就發現了其中的不妥。
可現在木已成舟,無論是大周商人,還是歐羅巴商人,都已經習慣了以白銀為貨幣的交易方式。
這進一步衝擊了歐羅巴諸國的金本位制度。
此時歐羅巴諸國再想後悔,就已經有些遲了。
其中最主要的,是自從西亞戰爭結束以後,歐羅巴諸國很難再統一起來抗衡大周了。
現在歐羅巴的任何一個國家,無論是法蘭西還是英吉利,無論是在政治、軍事上,還是在經濟上,都難以與大周匹敵。
現在這兩個歐洲強國已經開始有些有心無力了。
對於歐羅巴諸多國,張凌陽一直秉持的態度是奢侈品控制貴族、商人,貴族、商人控制平民。
在歐洲任何一個國家,只要稍有身份的人,他們身上穿的衣服無一不是出自大周,他們喝的茶葉、用的瓷器也都無一不是來自大周。
張凌陽想到的這麽模式,其實對後世的奢侈品品牌來說,已經爛大街了。
就比如平民的依著打扮追隨影視歌明星,而這些影視歌明星追附歐美各大奢侈品品牌。
這些奢侈品品牌只要從某一個國家挑選一個明星品牌代言人,那麽就有無數這位明星的簇擁為其買單。
無論是從奢侈品品牌,還是日常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都是如此。
要不然各種廣告也不會爛大街了。
如今大周的策略就是如此。
大周每年向歐羅巴諸國輸送各種奢侈商品,而那些有財力的貴族、商人自然而然就成了大周商品的頭號顧客。
一旦這些貴族、商人穿上大周的衣服,喝上大周的茶葉,用上大周的瓷器,那更下一級的人,自然也就會爭相模仿。
久而久之,歐羅巴諸國就成了大周的商品傾銷地。
一開始的時候,這些只是體現在絲綢、茶葉、瓷器這些大周特產上面。
而時間一久,來自大周的服飾也成為各國貴族、商人追擁的對象。
再然後,各種商品自然而然也會受到歐洲人的追隨。
其實追究到底,這就是張凌陽對歐羅巴諸國的一個漢化手段而已。
歐洲貴族、商人對大周的商品感興趣,自然而然就會對大周的其他東西產生興趣,甚至開始學習漢語,想要前往大周一趟。
一直效仿貴族生活的平民,見貴族都這麽做了,他們又會做何感想?
自然是覺得大周的什麽都是好的,要不然那些貴族為啥穿來自大周的衣服?佩戴大周的首飾?喝大周的茶葉?用大周的瓷器?
而這一現象導致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歐羅巴諸國前往大周留學的人數越來越多。
以歐羅巴最強大的法蘭西和英吉利兩個國家為例,就泰安十七年這一年時間裡,申請前往大周留學的學生就突破了千人大關。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凌陽相信,留學生的人數只會越來越多。
為此,國子監不得不進行擴建。
為何是國子監而不是皇家學院呢?
大周皇家學院是以理工科為主的高等學院,而國子監是以文科為主。
在國子監,只有半數的人是大周本國之人,剩余的另外一半學子,要不來自大周的藩屬國,要不就是來自歐羅巴諸國的貴族子弟。
他們都是因為仰慕大周的文化,才特意不遠萬裡而來,為的就是學習到正宗的大周禮儀、文化。
張凌陽將這些稱之為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