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召喚之三國霸業》第二百五十六章 論政(下)
( )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推究起來,首先要追溯至世祖光武皇帝的立國姿態。光武皇帝不是關中人,他的家鄉南陽與洛陽靠得很近,他即皇帝位後,進了洛陽。他認為一個好的國家並不一定以拓土開邊為事業,而是達到德治的境地。光武皇帝曾感慨自己的國土不夠遼闊,但是太傅鄧禹告誡他說‘古之興者,在德厚薄,不以大小。’”

 “當時有個叫杜篤的人寫了篇《論都賦》呈送給皇帝,說關中是守衛國家的利器,不可以久虛。一些故國老臣也佇立西望,提出遷都長安。光武皇帝不願意遷都,他讓人造謠說洛陽發現了神雀鳳凰等祥瑞,打消了官僚們遷都的念頭。”

 “由於光武皇帝相信讖緯學說,這一學說認為天下的帝王興替都按照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相生次序,大漢稟承的是火德,火與水相克,因此朝廷下令洛陽的洛字一律寫成‘雒’。”

 “直到孝章皇帝朝,還有人想念長安,於是朝廷讓班固寫了篇《兩都賦》,在比較兩座都城時,故意抬高洛陽的形象。大漢的都城留在了洛陽,但是,大漢卻從此失去了關中的好處,以至於人們漸漸忘記了關中,而關中因為得不到關東文化和經濟的潤澤,漸漸衰萎敗落。”

 “關中的故都都可以放棄,何況是更加遙遠的涼州呢?”

 眾人恍然,李翊也是暗暗點頭,心說賈詡這家夥果然不愧於他那高達85的政治和97的智謀,看問題果然切中肯綮。

 賈詡說道:“老先生批駁了‘捐棄涼州,卻保三輔’,‘不當救助,且待天時’,‘費煩不可’等謬論,強調事邊的重要性,認為‘無邊亡國’。一定要及時救邊,不能算小帳而不顧大計。他在《邊議》中說,‘今但知愛見薄之錢谷,而不知未見之待民先也;知徭役之難動。而不知中國之待邊寧也。’王老先生認為要徹底解決西涼問題,要想鞏固邊防,鞏固我大漢的內部,首先要解決西涼的人口問題,應該把內地的人口適當地遷移一部分到邊郡。”

 “老先生認為。土地就是百姓的根本,不可以一直荒廢,否則就會引起敵人的窺伺。如今大漢邊疆千裡,以涼州為例,每郡有兩縣,只有百多戶居民,而太守府周圍萬裡,無人居住,大量良田被廢棄無人耕種。反觀中原各州郡,田地都設置界限。耕種不能越界,司隸、冀州等人口大郡住了數百萬戶的百姓,很多人無田可種,人多而地少,沒有立足之地。這就是土地與人口分布非常不平衡的問題。周書上說:土地多而人少,沒有出產的,叫做虛土,容易被佔據。土地少而人多,人民得不到工作,國家容易衰竭。所以百姓與土地必須相稱。”

 “老先生認為。現在西涼全境只有五六十萬人口,實在太少,要征調招募各州郡的精壯士卒,工匠和農民。遷移西涼各郡縣以充實邊境,這麽做,一則可以穩定大漢國,減少邊郡戰禍,二來也是為了中原的安定。舉個例子,好比一家人遇到了賊寇搶掠。必定要讓老弱婦孺呆在中央,而讓強壯的男子護衛在外。住在內地的人耕種積累財富,居住在邊地的人防禦外來的威脅,守望相助,互相扶持,這樣才能共享太平。”

 “現在西涼等邊境多戰亂而勞役嚴重,百姓一不小心就有沒頂之災,所以大家紛紛逃離家園,以至於邊郡的人口日漸稀少。如果不實行妥善的政策並除去災禍,勸說百姓盡早返回故土,時間長了,涼州各邊郡就有可能不再屬於大漢了。如今,我大漢內有賊寇叛亂不止,外有西北的羌族與北邊的鮮卑等族時刻窺伺大漢的財富和土地,這實在是我大漢最大的憂患啊。”

 李翊心中啞然,沒想到這個時候就已經有人意識到了這方面的問題,果然他還是小瞧了這個時代的人啊。

 心中感歎一番,李翊說道:“移民戍邊的確是個根治西涼戰禍,一勞永逸的好辦法,但它是個長遠策略,遠水救不了近火。現在,西涼的事情很複雜,我希望得到一種暫時穩定西涼的辦法。王老先生有沒有這方面的建議?”

 賈詡知道李翊其實是想知道王符的言論中,是否有北疆和遼東可以借鑒的地方,他想了一下,說道:“嚴格地說來,羌人的暴動是叛亂,因為這是大漢帝國內部的民族問題,而不是外來民族入侵造成的邊患。大漢國對境內民族問題的做法非常矛盾。一方面大漢國將他們視為同類,認為自己有責任去安撫他們,給他們種種便利,希望他們歸順大漢,而另一方面又覺得他們是大漢的負擔,要放棄他們。大漢國的這種搖擺不定的政策讓羌人無所適從,加上我大漢人幾百年來對他們的仇視和鄙夷,吏治的極端,終於引發了叛亂。”

 “人如果疑惑就容易分化。西涼的反賊雖然掠地無數但都是新佔,並沒有穩定的統治,很容易動蕩。我們北疆也是如此,特別是遼東,百姓剛剛離開故土,必定十分想念,民心很容易收攏。此次主公大勝,擊潰叛賊主力,乘此機會,如果可以寬限些時日,使遼東各族百姓休養生息,各安本位,遼東的長治久安並不難實現,歸屬胡人和漢人即使有心反叛也無機可乘。周書上說的好,‘凡彼聖人必趨時’,賢明的人一定要懂得把握時機。所以這戰後恢復西涼的策略,大人要盡早確定,以免叛軍卷土重來。”

 李翊苦笑道:“文和的意思,就是王老先生也沒有給我們提供現成的辦法了?”

 賈詡點點頭,笑道:“不過主公也無須擔心,總會有辦法的。關鍵還是要有永久的穩定遼東的辦法。”

 李翊點點頭,有些傷感的說道:“可惜王老先生已經仙逝,否則定當向他好好請教一下。若是能夠請他出山助我,那更是北疆四百余萬百姓之福啊。”

 李翊這一番話倒是肺腑之言,他是真的很佩服這個叫王符的老先生。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好好拜讀一番他的《潛夫論》,這絕對是在這個時代難得一見的治世之策啊。

 作為後世穿越者,李翊雖然在很多事情上,憑借著領先時代一千八百多年的眼光,他做的還算是不錯。但是他的短板也非常明顯,那就是沒有自己完整的理論和方法。畢竟前世的他就是一個當兵的,對於政務處理方面完全不擅長。如果能仔細的拜讀一下這本《潛夫論》,肯定對他構建比較完整的政務之策有很大的幫助。

 就在李翊心中心思翻湧的時候,荀彧卻是開口道:“主公,其實有一個人,或許可以幫到主公。”

 李翊一愣,不知道荀彧所說的會是何方神聖。據他所知,在潁川乃至是整個豫州荊襄之地,出名的政務人才,除了一些年紀太小而沒有出山的人之外,基本上都被他籠絡到手中了,還有誰竟然能夠得到荀彧的推崇呢?

 不過,想到荀彧在遊戲中的特技,李翊不由得有些期待起來。他認真的對荀彧說道:“還請文若兄長教我。”

 荀彧咬了咬牙,說道:“此人不是別人,乃是我的從兄,荀悅荀仲豫。”

 李翊驚道:“文若兄長說的是大表哥?”

 荀悅是李翊的大舅,也就是荀彧的大伯父荀儉的次子,不過因為荀儉的長子早夭,荀悅實際上是荀家這一代的長子。

 只是,據李翊所知,他這個大表哥的身體不太好,而且上次去荀家的時候,他也了解到,他這個大表哥好像對於出仕沒有什麽興趣。另外就是,李翊當時也沒發現,他這個大表哥的能力有多麽出色。

 “正是。”或許是看出了李翊的心中所想,荀彧說道,“主公,仲豫兄長在政務能力上勝我太多,可以說在這方面,他就是我的老師。而且,據我所知,仲豫兄長的為政理念,跟主公有頗多相似之處, 他抨擊讖緯符瑞,反對土地兼並,主張為政者要興農桑以養其性,審好惡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備以秉其威,明賞罰以統其法。”

 聽了荀彧的話,李翊發現,他這個大表哥的政治觀念,還真的很符合他的胃口。不過想到他對於出仕並無多大熱情,李翊還是有些猶豫。

 荀彧又說道:“主公,你這個擔心是多余的。上次仲豫兄長之所以拒絕前來北疆,不過是對於北疆不了解罷了。事實上,他之所以托病隱居,不過是不屑於與那些宦官以及偽君子同殿為臣罷了,只要我修書一封,將主公在北疆的為政舉措告知仲豫兄長,他必然前來投奔主公。”

 李翊眼睛一亮,問道:“文若兄長此言當真?”

 荀彧抱拳一禮,嚴肅的說道:“此乃大事,荀彧不敢妄言。”

 李翊點點頭,說道:“那就有勞文若兄長了,另外,我也給大表哥寫一封書信吧,兩封書信一起寄往潁川。”

 荀彧躬身道:“喏。”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