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召喚之三國霸業》第二百八十一章 北征之議
  幽州漁陽,泉州城內,衛將軍府。

  大漢泉州侯、衛將軍、幽州牧李翊正召集麾下眾文武,商討新的一年的政務規劃與軍略。

  要打仗了,而且是規模可能更在平定黃巾之亂以及遼東大戰之上的一場大戰。

  自李翊起兵以來,這一次的動員是最大的。單是正規軍數量就已經超過了六萬,其中鐵騎兩萬,步卒四萬,還有李翊的親衛軍鐵騎三千。

  而這支大軍的耗費,遠在表面的數目之上,兩萬騎兵共有四萬多匹戰馬,親衛鐵騎三千,備馬也差不多有一萬之數,兩支騎兵的數目不過兩萬余,但耗費卻與十萬大軍基本相當。

  再加上四萬精銳步卒,所以動員兵力的規模遠遠超過了表面上的數字。

  十余萬大軍越境作戰,需要的後勤供應也將是一個很可怕的規模。也就是自從李翊主政幽州以來,幽州連年豐收,再加上李翊又通過李家商會在整個大漢朝范圍內收集物資,才能夠滿足這一場大戰的需要。

  物資籌集齊備了,可運輸力量又成了大問題。北方大草原可沒有水路,只能是走陸路運輸了。李翊只能在境內征集大量輔兵和民夫,加上這些人,動員的人力別說十萬,連二十萬都不止!

  在這個時代,這是相當可怕的數字。通常意義上的百萬大軍,其實也就是這樣。這個時代的戰爭記載中通常都有‘號稱’這個說法,三五萬人號稱十萬、二十萬,十萬人就可以號稱五十萬,一百萬了。

  所以,說這一次幽州是調遣百萬大軍北上,一點都不為過。

  這個沉甸甸的數字往身上一壓,誰不顫抖?動員這樣的大軍征戰,贏了恐怕也是得不償失,輸了更是一下就分崩離析,後果不是一般的嚴重。

  要不是李翊的權威太高。眾人都習慣了在大方向上聽命行事,異議早就滿天飛了。

  即便現在,將軍府和州牧府眾文武,特別是文臣也是很抵觸的。

  這場北征。李翊也不是拍拍腦袋就決定了的,他很重視,所以在年前就已經給要參與北征,或是參謀整體戰略的眾將傳信,要他們回泉州商議軍機。

  ……

  鮮卑。由來已不可靠,有說法是東胡人之後。

  不過草原上勢力更替很頻繁,民族傳承與文化、習俗、血脈都沒關系,只要有實力,想自稱什麽都不會有人管。流傳後世的名字有東胡、匈奴、鮮卑,湮滅在歷史長河之中,甚至不為時人所知的也有的是。

  鮮卑真正開始進入中原王朝的視野,是在東漢初年的建武年間,當時鮮卑還是個小部落,從屬於匈奴之下。和老大一起,趁著中原疲敝,南下搶劫。

  東漢王朝很快展開了反擊,匈奴的凶焰被壓製,鮮卑這個小弟看出了老大的頹勢,開始發揮牆頭草的本質,投向了中原一方,開始攻擊匈奴人。

  努力得到了回報,在章和元年,對北匈奴的那場決定性的勝利之後。鮮卑人終於成了草原上的新霸主。不但接收了匈奴人的地盤和部眾,也繼承了匈奴人與漢帝國的敵對關系。使得東漢王朝的對外策略,由原來的抗擊匈奴,變成了聯合烏桓、匈奴。共擊鮮卑。

  雖然鮮卑打敗匈奴後,在很長時間內都沒能完全消化戰果,內部經常出現此和彼戰的情況,導致實力完全無法與全盛時期的匈奴或東胡相比。但在光武帝之後,東漢王朝的實力也是每況愈下,鮮卑對中原造成的威脅。並不比當年的匈奴小多少。

  特別是在桓帝在位的那二十幾年裡,東漢王朝內部弊端盡顯,而草原上卻有雄主崛起。

  這是個跟後世鐵木真差不多的人物,從一個棄嬰開始,檀石槐一步步向上攀登,最終成為了統一鮮卑各部的霸主。

  對蠻族或心羨蠻族的人來說,他的經歷是個相當勵志的故事。可對當時的中原來說,檀石槐帶來的只有噩夢和災難。

  自西漢李陵投降匈奴之後,漢王朝對草原異族的,最慘烈的幾場慘敗,都是發生在檀石槐統一鮮卑後的幾場入侵戰爭之中,特別是熹平六年的那一仗。

  當時,靈帝以鮮卑連年入塞抄掠邊郡,命護烏桓校尉夏育,破鮮卑中郎將田晏、匈奴中郎將臧旻各率騎兵萬余人。分別從高柳、雲中、雁門出塞,分三路進攻鮮卑。

  “漢軍出塞二千余裡,鮮卑首領檀石槐命東、中、西三部大人率眾分頭迎戰,三戰皆勝,大敗漢軍。夏育等軍輜重盡失。戰士死者十之七八,三人各率數十騎逃回,皆以敗軍之罪免為庶人……唉,正是老夫上疏,備言鮮卑之害,故而才導致了這場大敗啊。”

  面露沉痛之色,蔡邕喟然長歎道:“其後鮮卑兵勢更盛,邊塞諸路軍馬皆以夏育為前車之鑒,戰戰兢兢,不敢迎敵。朝堂上和議亦是喧囂塵上。最終陛下采納段潁之議,欲封其為王,再提和親之議,加以籠絡。結果為其斷然拒絕,致使虜焰愈熾。勢大難治,若非檀石槐作惡太甚,惹得天心厭憎,誅殺此僚,遲早會是一場大禍。”

  夏育等人雖然落敗,但那場戰爭卻符合漢王朝一貫的風格,和後世那些只求邊疆沒有大患,就得過且過的中原王朝不同,漢王朝對待草原異族的態度一向是犯我者,雖遠必誅。

  平時小打小鬧且由著你,鬧出太大的動靜,就等著漢軍的強力反擊吧,這是漢武時代留下來的傳統,幾百年來也一直被奉行不悖。

  不過,若非蔡邕說起,在場還真就沒幾個人知道,那場戰爭背後竟然還有蔡邕的推動和朝堂上各方勢力的角逐。

  這些朝堂上的陳年往事,李翊聽得饒有興致,但卻不是幽州文武關注所在,鮮卑人的實力才是真正的重點。

  “夏育等雖非名將,但也是領兵多年的宿將,久經沙場,經驗豐富,麾下又是清一色的騎兵,裝備精良,結果仍然敗得如此之慘,胡虜的戰力的確不容小覷。”

  “關鍵還是他們的指揮調度能力,按照蔡先生的說法,虜酋和各部族之間,不是嚴格的上下關系,更談不上令行禁止,調動幾百上千個部落的部眾,四面合圍,圍攻騎軍,這樣的指揮調度能力,實在恐怖。”

  “不過,依蔡先生所說,檀石槐死後,鮮卑不是陷入內亂,正在自相攻伐嗎?檀石槐之後是和連,和連在去年冬天入侵我幽州,被子龍將軍陣斬,侄子魁頭上位……至少到現在,鮮卑應該沒多大威脅才對。”

  “怕就怕有人興風作浪啊。蠻族也不笨,自己人爭了這麽久,一直爭不出個結果,這時若有人告訴他們,中原已經很虛弱了,而且有人引路雲雲,你說他們會繼續自相殘殺,還是一起南下?”

  “朱亮這廝當真該死,當初怎麽就沒抓到他呢?”

  “光是朱亮尚不足為懼,他就是一個人一張嘴而已,蠻族可不吃他那套,關鍵還是朝中一些居心叵測者。據探子回報,無論是之前的遼東平叛之戰,還是去年冬天鮮卑的大舉南下,背後都有朝中奸佞興風作浪的蹤跡。”

  “這麽說來,主公出兵,也不僅僅是為了對付鮮卑,而且是為了震懾朝中宵小?嗯,這就有點意思了,到現在,劉太守和公孫將軍應該也看明白形勢了,無論是軍略武功,還是治政開拓的本領,他們都是望塵莫及,再頑固下去,就只能用個人野心來解釋了。”

  “不錯,右北平和遼西的軍民對泉州趨之若鶩,除了單經等寥寥數人之外,兩家合一,不會有太大阻礙,此番出兵,未嘗不是平定幽州的好時機。”

  “各位,各位!你們不要光是嘴上說得痛快,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十萬大軍北上,耗費何其多也,咱們好容易積攢了兩年的收獲,搞不好就全部填進去了,這也是你們願意看到的?”

  “言之有理,以目前的形勢,依照主公先前製訂的緩圖之策, 平定草原也就是三五年的事,大可從容計議。何須如此倉促的大動乾戈?”

  眾文武議論紛紛,各執一詞,莫衷一是。

  李翊事先並不知道鮮卑人此刻的虛實,但他知道,百年後的鮮卑,將會成為五胡亂華的主力軍,所以,他一直將其視為心腹大患。

  在鮮卑人連續兩年的大舉南侵之後,再通過嶽父蔡邕之口了解到鮮卑的具體情況,更是加深了李翊的憂慮。

  據蔡邕估計,如今的鮮卑人,總人口不低於三百萬。而以草原胡族的軍事動員能力,完全可以輕輕松松的拉起一支百萬大軍,甚至是更多。

  草原和中原一樣,自從檀石槐死後,也處於亂世之中,鮮卑的主力忙著自相攻殺,根本無暇南下。這兩年鮮卑名義上的大首領和連率領南侵的勢力,不過是鮮卑人中間很少的一部分。

  可以想象,如果一旦讓鮮卑人解決內亂,整合了內部力量,然後全力南下,造成的威脅肯定比前兩年的南侵規模大得多。

  如果他抵擋不住,大漢內部又將要迎來更大規模的內亂,最嚴重的後果,會是五胡亂華提前上演都未可知!

  所以,在那次跟漢靈帝談話之後,李翊還是決定,順著皇帝老兒的意思,在大漢朝內部未完全混亂之前,先集中力量擺平了北方草原再說。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