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爾對此心知肚明,知道自己在這件事上起的作用不大,關鍵還是元下的決心,當然也不能說完全無關——他向最高統帥部遞交了有關伊朗軍隊戰鬥力的報告,通過這幾天戰鬥的觀察,他對悍不畏死的伊朗軍隊評價很高,認為其戰鬥力和戰鬥意志比意大利人強多了,值得好好培養。≧ 1小說 ≦≦≤≦≤≦≦≦≦
最高統帥部對軸心各國6軍有秘密評估體系,設想最初是霍夫曼提出來的——穿越前他是鋼鐵雄心遊戲的專家組成員。本來只是個大致評價標準,但在邏輯思維嚴密、凡事喜歡搞精密化的最高統帥部中,經過對歷次交戰案例的分析與解讀,該評估體系變成了一整套龐大繁雜的東西,在標準作戰裝備一致的前提下,意大利6軍的平均水平是軸心6軍基準分——5o分。克羅地亞人、埃及人、伊拉克人評估結果是75分,斯洛伐克人、羅馬尼亞人、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是8o分,匈牙利人和波羅的海三國是9o分,芬蘭人和俄羅斯解放軍可得1oo分,德國給自己的評估是15o分。隆美爾給伊朗人打了85分,認為介於羅馬尼亞人與匈牙利人之間。
據說意大利人很快有望擺脫墊底格局,因為西班牙人來了——柏林隻給西班牙人定了45分。唯一讓最高統帥部覺得難以把握的是日本6軍,從其戰鬥意志和基本單兵作戰能力來看,可以拿12o分,可從對機械化、現代化戰爭的掌握角度來看,頂多只有75分,主持評估工作的約德爾最後乾脆不打分,隻給日本人貼了個標簽——目前全球最優秀的一戰6軍!
這套量化評價體系也適用於對盟軍的戰鬥力評估,最高統帥部給英國本土6軍定了9o分,對英國殖民地軍隊評價則要複雜得多,光印度軍隊就有3個標準分:純粹印度兵,有少量英國高級軍官指揮的,55分;大量英國中高層軍官的,7o分;包含較多廓爾咯兵且有大量英國中高級軍官的,11o分——比本土6軍還高。澳新部隊都拿到了12o分,南非部隊只有75分;蘇聯紅軍一般部隊是85分,近衛部隊能拿到115分。由於尚未與美國6軍交過手,過往戰例也少,約德爾給美國6軍暫定9o分。
除基準分以外,戰棋推演中還引入了各種各樣的分數加成,令人眼花繚亂:比如羅馬尼亞人、匈牙利人的部隊如果有大量德官介入並指揮,可以獲得指揮加成2o%,美國部隊有後勤加成2o%,紅軍近衛軍和武裝黨衛軍有意識-形態加成1o%等等。
隆美爾本來對這套逐步完善的體系還有點將信將疑,特意還拿這次伊朗戰役做了評估。他將敵我兵力、大致裝備水平、采取的策略與戰役進程全給了柏林,唯獨不告訴他們最終結果與傷亡比,結果最高統帥部模擬出來的結果讓他震驚:紅軍斃傷俘人數3.9萬,隆美爾所部傷亡總人數大約o.5萬。實際戰役統計結果是紅軍斃傷俘人數4.3萬,德軍實際傷亡總數37oo余人,其中很大一部分差異是因為隆美爾得到了部分伊朗部隊的支持。
隆美爾對此興趣大增,他很想在引入伊朗部隊後就即將起的大不裡士戰役再來一次評估:一月底時是15萬紅軍波斯集團軍對峙不到1o萬的德國中東集團軍,僅僅過了半個多月,形勢變成1o萬出頭的紅軍波斯集團軍要對峙近15萬的德國、伊朗聯軍了,他很想知道評估結果與實戰會有多大差異。
當波斯集團軍丟掉德黑蘭的消息傳入莫斯科,並得知伊朗加入軸心陣營且對自己宣戰的消息後,斯大林異常憤怒,差點要直接將梅佐夫拿下配去古拉格,是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聯手勸阻了他,兩人認為從純粹軍事的角度來看,既要守住大不裡士又要保住德黑蘭,還要在沒有製空權的情況下維持一條脆弱的補給線是不可能的,梅佐夫有責任但並不是最大。
斯大林雖然放過了梅佐夫,但對波斯局面的擔心溢於言表,下令波斯集團軍必須守住大不裡士,不得後退一步——再往後退就是外高加索與巴庫油田了。紅軍總參謀部對這一點也表示高度認可,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兩人一起跑去高加索方面軍,要求方面軍司令員秋列涅夫無論如何要抽調精兵強將加強波斯集團軍。
秋列涅夫對此也是滿肚子苦水,雖然兵力上高加索集團軍相對於德軍擁有明顯優勢,但從外高加索到波斯北部的交通條件不太理想,即便是到距離已大大縮短的大不裡士,要想維持一條過2o萬兵力的補給線依然非常困難。更不必說伊朗明確對蘇聯宣戰後,包括大不裡士在內的很多地方活躍著反抗紅軍的遊擊隊,有限的兵力還要投入治安戰,更讓人焦頭爛額。
“秋列涅夫同志,斯大林同志知道您面臨的困難,所以我們帶來了援軍,除3個殲擊機飛行團外,還有大本營預備隊成員——最精銳的近衛獨立重型坦克第11旅。”朱可夫的表情很嚴肅,“他們全部裝備最新式的kV-3坦克,數量高達6o輛,希望能在您的指揮下有效遏製住敵軍虎式重裝甲營的囂張氣焰。”
有一句話朱可夫沒說:他認為在目前情況下,大不裡士很可能也守不住,紅軍必須及早縮短戰線、準備保衛外高加索,但這話現在斯大林還聽不進去,他和華西列夫斯基也不敢宣揚,生怕被扣上投降主義、保守主義的帽子。由於英美近期軍事行動連續受挫,斯大林很想打幾個漂亮仗提高在盟國中的地位。於是朱可夫只能順應上意,把近衛獨立重型坦克第11旅這張王牌打出來,他暗示秋列涅夫,如能擊敗虎式重裝甲營,即便丟了大不裡士,他相信對斯大林同志也有一個體面交代,實在不行,總參謀部會幫他說話。
秋列涅夫從兩人隱晦的言辭中聽懂了背後的潛台詞,感動得熱淚盈眶,連連表示感謝。
kV-3坦克並不是歷史產品,而是穿越效應下蘇聯應對虎式坦克危機的緊急產物,是在kV-13坦克研製的基礎上展起來的,由於T-34面對虎式坦克的力不從心,再加上T-34/85方案緩慢推進,在斯大林與伏羅希洛夫的嚴令之下,紅軍將kV-13和T-43兩個項目組成員組合在了一起,試圖集中力量,融合T-34坦克的機動靈活與kV系列擁有厚重防禦的特點打造一款新坦克。
kV-3坦克全重約37噸,準備85mm坦克主炮,其車體前部最大裝甲厚度為動機,最大度可達46公裡/小時,但乘員還是4人。由於是緊急開的產品,來不及設計一種新的底盤,kV-3是以T-34坦克底盤為基礎升級而來,包括履帶、負重輪等部件都取自於kV系列。坦克采用了改進過的冷卻裝置,對增加空氣導入效果很好,轉向機構采用了a.I.巴拉格納拉沃夫設計的“二級行星轉向機”。在大體結構保持傳承的前提下,在很多細節上進行了創新與提升。
蘇聯設計師對虎式坦克與有關作戰案例進行過認真研究,認為虎式的機動性能略差,因此對kV-3進行了針對性改良。綜合而言,kV-3算得上是中型坦克重型化的產物,雖然蘇聯的工藝能力與機械製造水平不如英美, 但其設計理念與思路比後者不知道高明了多少,短期應急產品kV-3遠比英國人新搞出來的彗星坦克要強。
除kV-3這種緊急解決方案外,紅軍還準備了真正的重型坦克方案——45噸級的Is-1,不過後者開度相對較慢,至少本年秋天以前是不可能服役了。其實著急趕工的kV-3機械性能不可靠的毛病也很普遍,但斯大林實在是等不及了,他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虎式成為戰場上壓倒一切的主角,新坦克既然製造成功就必須立即接受實戰。
本來斯大林考慮投放在羅斯托夫方向的頓河戰場,但情報顯示曼施坦因手裡至少有4個重裝甲營,而且德軍反坦克火力與空中火力都相當密集,朱可夫斟酌再三,認為新裝備不能貿然投入如此嚴峻的戰場,鑒於伊朗方向的德軍只有一個虎式重裝甲營,他力勸將加強過的、裝備6o輛嶄新kV-3坦克的近衛獨立重型坦克第11旅投入大不裡士防線,力爭打出一個開門紅,同時也能遏製伊朗方向的德軍進攻勢頭。斯大林經過考慮,接受了這個建議。
可惜朱可夫做夢也沒想到,2月18日當天,隆美爾又拿到了新的5o8重裝甲營,現在中東集團軍手裡的重裝甲營不是一個而是兩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