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四面合圍。”華西列夫斯基用教鞭點著地圖道,“北麵包抄部隊是霍特的坦克集群,南路是克萊斯特的包抄集群,中路也就是西面是曼施坦因的步兵集團主力——第六集團軍,至於東面……不知道各位注意到隆美爾的裝甲部隊沒有?”
華西列夫斯基拖長了語調,用十分清晰而又堅定的聲音說道:“雖然英國人對他們在埃及方向是如何失敗一直諱莫如深,甚至吹牛當時有50萬德意軍隊在埃及北部登陸,形成了蒙哥馬利所部全麵包抄,但據我們掌握的情報及美國方面提供的資料顯示,當初在埃及馬特魯附近登陸的德國部隊不超過10萬人……他們的登陸過程說出來大膽之極,讓人歎為觀止!”
“德軍采用陸海空三軍配合的登陸方案,先以空降兵突降控制埃及北部數個機場,然後大型運輸機降落,在此之前,運載陸軍兵力的登陸部隊提前出發,行進過程中甚至無護航兵力,最大只有一些魚雷艇!”
“這消息千真萬確!”眼看眾人露出狐疑之色,分管海軍的庫茲涅佐夫急了,及時進行補充發言,“德國人用的是S艇,其實就是一種體積稍大的魚雷艇,然後又用了大量登陸艇,這種登陸艇不但可以通過鐵路運輸後組裝,而且運載能力不差,每條可裝2輛坦克——在猝不及防的打擊下,德國人用1個裝甲營就控制了登陸場局勢,然後後續部隊源源不斷上岸。”
“發現德軍登陸企圖後,英地中海艦隊出擊進攻,但尚未抵達戰場便被德軍轟炸機機群消滅,英國人所謂德意在地中海的海軍主力全軍出動,地中海艦隊寡不敵眾的說法根本就不是事實——早在德意艦隊抵達戰場前,英國地中海艦隊就已被收拾掉了。”華西列夫斯基歎了口氣,“這批登陸部隊上岸後,立即切斷了蒙哥馬利所部的退路與補給路線,30萬全副武裝的英國軍最終被不到20萬德軍消滅在沙漠裡,然後德軍趁勢席卷了整個中東與埃及,而趕去救援的英美支援艦隊和登陸部隊則在非洲之角海域一頭撞上日本聯合艦隊主力,近乎全軍覆滅……”
“真是一群廢物!”一群人議論紛紛。
“所以,我們不能小看德軍的登陸能力,在裡海敵我雙方都無法投入大噸位軍艦的前提下,可以利用S艇和登陸艇的德軍登陸優勢甚至比以前更大,就目前掌握的情報來看,那兩個精銳的傘兵旅還在隆美爾的集團軍編制中。”華西列夫斯基輕輕將代表隆美爾的藍色小旗往烏拉爾河河口的阿特勞一插,“假如德軍先以2個空降旅控制沿海一線,然後第一波登陸一個裝甲師又一個步兵師,諸位認為會出現什麽後果?”
眾人苦苦思索起來:阿特勞是裡海北岸城市,距阿斯特拉罕超過350公裡,假設德軍真在此登陸,扼守阿斯特拉罕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肯定來不及救援,而散落在裡海附近的其他後備兵力完全就是民兵水平,根本打不過精銳的德國空降兵或裝甲師。
“只有出動馬利諾夫斯基同志的獨立集團軍執行反登陸作戰……他們離這裡不過200公裡,3天內完全可以趕到。”
“如果有足夠的登陸船,3天時間足夠德軍將2個師全部送上岸了。”
“那又怎麽樣?”鐵木辛哥嚷嚷道,“一個集團軍25萬人還打不過2個師?”
一直沒說話的朱可夫忽然苦笑起來:“說不定真打不過,25萬人不可能一次性投入戰場,馬利諾夫斯基同志一次頂多能派出1個坦克軍,1-2個步兵軍去進攻……”
“這……”大家遲疑起來。
“因為對面的裝甲師不好惹。”華西列夫斯基無奈地歎了口氣,“目前得知隆美爾手裡有2個裝甲師,一個是大德意志師,一個是黨衛軍維京師。同志們,我們不能掉以輕心,這是很難對付的敵人——一個師擁有的坦克超過了400輛,比我們一個坦克集團軍還略多一些。”
“400輛?”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但很快又釋然,德國裝甲師一直都不好惹,帶字頭的裝甲師更是難啃的硬骨頭,很多人都與大德意志師、維京師交過手,知道其中虛實。鐵木辛哥臉漲得通紅,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如果讓隆美爾所部完全登陸成功,假設有2個裝甲師、2-3個步兵師,2個空降旅總共10萬人在裡海登陸,然後由東向西進攻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側後,只怕防線會全線動搖。敵人也不一定要進攻阿斯特拉罕,他們進攻斯大林格勒能收到同樣效果。”華西列夫斯基輕輕將藍色小旗沿西北方向推進了500公裡,然後地圖上醒目地出現了4面旗幟包圍斯大林格勒的模樣——這就是四面合圍的真正含義!
眾人沒說沿裡海沿線布防這樣的傻話,裡海海岸線超過1500公裡,而且因為內生緣故,其實更像一個大湖,沿岸地勢平坦,到處都是可以登陸的地方,分兵把守就是處處不設防,只有事先部署類似於馬利諾夫斯基這樣的獨立集團軍作為戰區預備隊,在收到敵軍登陸情報後立即進行反登陸,這還有一絲希望。當然,如果裡海區小艦隊能發揮作用的話,情況會更理想。
可沒等眾人發問,庫茨涅佐夫已明確表示裡海區小艦隊深受從伊朗和高加索地區起飛的德機轟炸之苦,現在根本沒有什麽像樣的軍艦。於是所有希望只能寄托在馬利諾夫斯基身上。可這樣的獨立集團軍只有一個,要想多編組也沒有更多的兵力和裝備,更何況,無數次戰鬥已證明了光有兵力和裝備卻沒有質量也是不行的。
紅軍目前比數量規模急劇下降更可怕的是技術裝備的性能與質量也在快速下降,以坦克為例,目前紅軍坦克部隊基本裝備是T-34/76,少部分換裝最新產的T-43,新坦克(T-34/85與IS-1)雖已明確了設計方向,但冬季來臨前無法進行量產,倒是改進了前部裝甲厚度、改善懸掛機構的T-43獲得了比歷史更好的發展契機——某種意義上說,T-43更接近於4號G型的改進思路。
1943年出廠的T-34完全不能與以前的產品相提並論,別說質量比不上1941年的T-34,就連比去年緊急狀態下生產的T-34還差。很多不顯著的零部件被取消以簡化生產,同時由於高質量裝甲鋼缺乏,車體首上、側面等大塊原本需用厚尺寸軋製裝甲鋼的地方全部用同厚度鑄鐵替代,生產簡便性、材料來源當然是簡化了,可質量也下降到慘不忍睹的地步。
冶金水平世界一流的德國自己用鑄造工藝也只能達到軋製裝甲鋼90%的防禦水平,這也是為什麽霍夫曼拒絕工廠為提升產量而給虎式配鑄造炮塔的原因——尖端武器就應該保持最好的質量以便給前線足夠信心,就蘇聯自己那種帶氣泡的鑄造工藝,質量就更差,以前37mm反坦克炮是打不穿T-34正面裝甲的,現在400米距離上配鎢芯穿甲彈已完全沒有壓力。防禦能力下降是生產質量惡化最顯著的證明,除以外,操縱性、發動機平均無故障水平也越來越差。
德國方面同樣注意到T-34質量顯著下降的事實:當初質量最好的T-34被前線部隊繳獲後直接可與軍備部按1:1比例兌換4號坦克,然後拿去南線與英美對戰;後來質量下降的那批貨色就拆除炮塔,利用底盤生產各類變形車——突擊者坦克殲擊車就用了T-34的底盤,這時候兌換比例還能保持2:1;而春醒戰役中繳獲或摧毀的那些T-34, 軍工專家們看了一眼就得出一個結論——“垃圾!”,只能用4輛甚至更多才能兌換1輛4號坦克。他們的最新去處是給各東方國家用於裝甲兵培訓,那樣防禦低就完全不是件事,而故障水平高正好可以鍛煉維修水平!
要想用這種兌了水的坦克去對付精銳的4號H或虎式當然是不行的,但這種兌水的辦法在後方還受到了主管國防工業生產的伏羅希洛夫元帥的表揚——因為蘇維埃已無力供應足夠的裝甲鋼,如果堅持既往標準,那就意味著產量大幅度降低,這在政治上是不可接受的。用鑄鐵代替裝甲鋼可以勉強保證能達到預期數量。
至於質量嘛,伏羅希洛夫是這麽解釋的:“反正原來T-34裝甲鋼碰上虎式或者4號坦克或3號突擊炮也會被一炮洞穿,質量再差點也是一炮洞穿,作戰時這個區別不會很明顯,我們的裝甲兵要勇敢一點,與敵人近戰、亂戰,那樣就有獲勝的機會。”
這句話錯麽?當然不錯!問題是在T-34接近敵軍坦克時先要承受多次進攻,本來遠距離上(1500米以外)還能指望45mm的傾斜裝甲防禦住48倍徑的75mm反坦克炮設計(三號突擊炮與四號坦克均裝備此款),現在卻擋不住,無形中增加了被摧毀的幾率。